湖州师范学院六个”主动对接“ 加快推进校地深度融合发展
“服务地方发展是地方院校生命线”。湖州师院紧紧围绕《湖州市地校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年)》《湖州师范学院服务湖州经济社会发展行动纲要(2016—2020)》有关目标要求与工作任务,主动对接,精准服务,积极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1.主动对接工作机制, 全面建立与地方联系制度。根据地校合作工作需要,调整学校服务地方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服务地方工作、人事工作、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各二级学院相应建立党政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工作机构,确定负责地校合作有关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并建立考核机制。建立校领导联系县区、二级学院联系产业行业、教师联系企业的全面联系地方制度,构建 “学校—二级学院—团队”三级服务地方工作体系。
2.主动对接湖州市“4+3+N”产业体系,优化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围绕湖州产业发展,组建了绿色制造、工业控制、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制药、健康护理、污水治理、新材料新能源、水生生物与水环境、农产品安全、乡村旅游、经济金融、生态文明等20个重点科技和人文服务地方团队。新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经济与金融等专业,筹建“天能学院”等行业企业共建的二级学院,形成学科专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下一步,学校将围绕医学和健康、新能源和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和信息技术、文化传播和创意方向构建专业群,使学科、专业人才汇聚效应更加明显。
3.主动对接湖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入推进“校地共育”,深化产教融合,不断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提升本专科学生定向培养和订单培养质量;争取成功申报成为硕士点授权单位,加大硕士独立培养和博士联合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加快培养面向湖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与湖州本土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聘请就业创业导师,不断提高毕业生在湖就业率。到2020年,在湖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力争年度占比再提高5%以上,人数力争超4000人。
4.主动对接行业产业现实需求,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国内外高校及院所合作成立绿色智能制造研究院,努力建成面向社会的公共科技研发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技术标准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等,助推湖州绿色发展。积极投入湖州“六重”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学校与各县区的全面战略合作,争取在各县区建立技术中心;推进校企人才“双进”制度,助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创新。到2020年,学校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和贡献率有显著提高,服务地方项目力争累计达到1500项,项目经费超3亿元。
5.主动对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激发师生创新创业活力。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众创空间建设,加快融入以湖州科技城为核心的南太湖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湖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努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牵头组建高校联盟,集聚联盟高校资源,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企业技术研发等各项工作。到2020年,孵化30家以上有生命力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大学生创办企业100家,创业项目200项,创业人数500人。
6.主动对接重点领域,建好大学智库和技术库。重点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两山”重要思想理论等领域,加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健康颐养服务、绿色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型智库技术库建设。到2020年,参与市、县区重大调研课题30项,完成部门合作调研课题100项,市校合作软科学项目等250项,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应用方面居国内先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