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工业经济主要增长点分析探究
“十二五”以来,湖州市积极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部署,取得积极成效。“十二五”前四年,湖州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稳居浙江省前列,年均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湖州市工业经济也面临了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阶段性转换。本文重点分析近年来推动湖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因素,以期对湖州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工业发展总体情况
1.工业总量较快增长,效益质量稳步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湖州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00.63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9.6%;主营业务收入3915.42亿元,利税总额361.13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31.66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3.0%、15.9%和17.1%。在工业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效益质量也有所提升。2014年,湖州市工业增加值率为17.7%,比2011年高1.0个百分点;规上全员劳动生产率20.4万元/人,比2011年高出6.5万元/人,增长46.8%;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9%,比2011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产业发展总体良好,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2014年,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43.44亿元,按可比价格测算,增长12.4%,增幅列浙江省第一,快于全省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177.52亿元,同比增长12.4%,增幅列全省第二,快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六大特色产业380.81亿元,增长11.4%,快于全市规上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从占比来看,2014年,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37.7%,装备制造占比25.3%,六大特色占比54.4%,分别比2011年提高4.9个、0.9个和7.9个百分点。
3.有效投入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投入是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工业经济良好发展的源动力。2014年湖州市工业投资569.61亿,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0.6%,有效地保证了近年来湖州市工业增长的相对优势。同时投资结构不断改善,通用设备、汽车制造等装备制造行业投资比重提高,2014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39.0%,比2010年高3.5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占比由8.6%提高至12.3%,汽车制造业由4.7%提高至5.6%,金属制品业由4.4%提高至4.8%。企业注重装备升级,技改投入占比不断提高,2014年工业技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1.8%,比2010年提高9.2个百分点。
4.研发投入逐年递增,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4年,湖州市有R&D活动的工业企业659家,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4.7 %;企业R&D支出48.22亿元,占GDP比为2.47 %,R&D支出年均增长22.6%,占比年均提高0.21个百分点;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44万人年,年均增长20.6%。企业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强,对企业发展和产品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14年,湖州市高新技术企业377家,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23.9%,增幅比全省高出9.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1203.20亿元,年均增长18.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12679件,年均增长17.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4.4个百分点。
5.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节能降耗积极推进。“十二五”期间,湖州市重视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有效推进,能源消费强度不断降低。201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7.5%,工业用能比重比2010年下降2.0个百分点,有力助推“十二五”节能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工业经济主要增长点分析
当前,浙江省乃至全国工业经济增长均出现了阶段性转换,湖州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1年的13.2%下滑至2014年的9.2%,2015年1-11月进一步回落至6.6%,近三年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速度梯度下滑,但是湖州市工业增速在省内仍稳居前列,总量与其他市的差距有所缩小。“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部署取得积极成效,有效投资、转型升级、市场开拓等措施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1.有效投入促增长。
“十二五”以来,化纤、汽车制造、通用设备等行业产能快速扩张,贡献提高。
化学纤维制造业:2010-2014年,该行业投资年均增长39.2%,占工业投资比重由1.7%提高至4.2%,形成桐昆、益南、华祥、新凤鸣等一批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有效产能,2014年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3.23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40.6%,高于全市平均27.6个百分点。
汽车制造业:2010-2014年,该行业投资年均增长22.0%,占比由3.8%提高至5.6%,在制造业投资中总量列第四,新增了康迪电动车、亚太制动、士商精密等1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2014年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68.54亿元,年均增长24.1%,高于全市平均11.1个百分点。
通用设备制造业:2010-2014年,该行业投资年均增长21.1%,占比由8.6%提高至12.3%,在制造业投资中总量居首,形成天马、三一装备、沃克斯电梯等一批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有效产能。2014年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226.99亿元,年均增长17.3%,高于全市平均4.3个百分点。
2014年,上述三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比2010年增加273.60亿元、28.94亿元和21.57亿元,对全市规上主营收入、利税和利润的增长贡献率(以下简称为贡献率)分别为21.0%、19.9%和21.9%。
2.产品升级促增长。
“十二五”以来,企业创新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进一步提高,研发力度和品牌拓展加大,新产品、无形资产对工业经济良好发展形成支撑。2014年,全市R&D经费支出48.22亿元,比2010年增长1.26倍,年均增长22.6%,企业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成果明显。2010-2014年,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由590.43亿元到1293.66亿元,年均增长21.7%,高于规模工业7.5个百分点,历年贡献率分别为25.6%、28.5%、24.2%、77.4%和72.7%。企业加大品牌建设,2014年,521家有市级以上品牌企业实现产值1783.07亿元,增长8.5%,对规模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5.0%,新产品产值864.72亿元,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2.7%。
分行业来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用设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和纺织等行业新产品开发居各行业前列,新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比分别达20.5%、10.1%、9.6%和9.1%,将近总量的一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新产品开发主要是铅酸蓄电池产品更新升级。2010-2014年,该行业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17.1%;2014年新产品产值率为42.8%,高于全市平均11.6个百分点,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97.3%。通用设备制造业新产品开发主要是电梯产品的改进和研发。2010-2014年该行业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35.2%,高于全市平均13.5个百分点;2014年新产品产值率为54.5%,高于全市平均23.3个百分点,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0.4%。从发展速度来看,汽车制造、文教工美体育娱乐用品和化学纤维等行业新产品开发速度较快,2010-2014年年均增幅分别达84.2%、79.8%和47.5%,占比分别提高2.1、3.6和3.1个百分点,2014年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81.3%、63.0%和63.4%。
3.出口带动促增长。
尽管近几年湖州市工业出口下滑,但与浙江省相比,仍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从出口的增长速度来看,2010-2014年,湖州市规模工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速达12.2%,同一时期浙江省的增速仅为5.5%;从工业品的外向度来看,2014年,湖州市出口交货值占全部销售的比重为14.8%,比2010年回落0.9个百分点,但同一时期浙江省回落了近3个百分点;从出口对销售的增长贡献来看,2010-2014年,湖州市出口的增长贡献率达到13.4%,全省的贡献率为12.0%。可见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湖州市企业抢抓机遇、开拓市场的能力有所增强。
分行业来看,休闲户外用品、家具、服装依然是外向度最高的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72.9%、67.0%和50.3%。2010-2014年,增长最快当属户外用品,出口年均增幅高达45.4%,该行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到了12.0%,比2010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且高增长的态势仍在持续。“十二五”以来服装类出口也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3.3%,高于面上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持续回落,2015年出现了负增长,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该行业情况不容乐观。家具出口平稳,2010-2014年年均增长10.0%,但近两年也出现明显放缓。
4.政策保障促增长。
“十二五”以来,湖州市出台了一系列如扶持“3+3”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等若干意见,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平稳发展。
“3+3”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4年,“3+3”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27.12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5.3%,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平均2.3个百分点;利税199.70亿元,其中利润134.5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3%和18.3%,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平均1.4和1.2个百分点;对规上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增长贡献率分别达77.6%、64.9%和66.7%。其中,金属新材产业、绿色家居产业规模已超五百亿,先进装备产业规模突破四百亿。
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2014年,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5.79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0.0%;利税145.62亿元,其中利润100.2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5%和19.1%,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平均1.6和2.0个百分点;对规上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增长贡献率分别达26.2%、39.1%和44.3%。其中,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超七百亿,光机电一体化突破三百亿,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小微企业发展总体良好。2014年,2358家小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70.49亿元,比上年增长7.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利税和利润总额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和2.9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小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总额分别增加640.98亿元、79.81亿元和55.04亿元,对全市规模工业三大指标的增长贡献率为49.2%、55.0%和55.8%。
三、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亟需调整和优化。近年来,湖州市加大转型升级力度,结构调整卓有成效,但仍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一是工业效益质量总体不高。2014年,湖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率17.7%,虽比2011年提高1.0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省平均1.7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10。二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不高。2015年1-9月全市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3.5%,比全省平均低2.0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26.0%,低于全省平均10.3个百分点。三是高耗能行业占比不降反升。2015年1-9月,全市规上工业八大高耗能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45.5%,比2010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高4.3个百分点。
2.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2014年,湖州市八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38.5%,比2010年提高2.2个百分点,而医药制造、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资源与环境等行业投资占比持平或下降。工业投资应加大医药、计算机通信和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投入力度,促使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和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研发能力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3.新增企业培育能力仍然不足。新建投产和规下升规上两类企业(以下简称新“入库”企业)可为工业经济发展供血输能,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就业影响较大。湖州市新“入库”企业培育能力仍然不足。一是新“入库”企业家数不多。2014年新“入库”282家规模工业企业,比2013年减少11家,2015新建投产30家,比2014年减少13家。二是部分新“入库”企业已“退库”。2011年以来新“入库”的企业中已有45家企业退出规上工业企业库,占新”入库”企业总数的4.8%。部分新入库企业在短期内破产关闭或转为规模以下,说明湖州市新增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培育工作还需加强指导和服务。
4.龙头企业带动仍不强。2014年湖州市主营业务收入前五的工业企业所在行业为娱乐用品、蓄电池生产、金属结构、化学纤维和电梯生产,但主营业务收入均未超百亿,且缺乏凝聚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企业,大企业对拉动上游下游行业企业集聚和发展、吸引就业、促进贸易交流和衍生其他发展的能力较弱。
5.创新能力仍有待加强。虽然近年来湖州市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科研实力逐步增强,但创新能力总体仍然比较薄弱。一是高技术服务发展缓慢。2014年,湖州市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49.01亿元,比2013年下降1.3%,列全省第八,收入占限上服务业比重30.8%,比2013年下降1.8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多。2014年,湖州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13.80亿元,仅为嘉兴市23.2%,总量列全省第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仅为2.6%,比嘉兴市低1.5个百分点。
四、湖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动力探讨
当前湖州市工业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演进的阶段,工业增长的动力主要是以下三个大方面。
1.工业深化的推动力。在工业发展不断深入过程中,一方面要求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另一方面要求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①2014年湖州市工业增加值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从中可见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发展中孕育着巨大的工业增长机会。未来以工艺流程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为内涵的产业升级,将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②湖州市工业强市规划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2014年该比重仅为8.3%,预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工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2.城市推进的拉动力。2014年,全省城市化率为64.9%,湖州市的城市化率仅为57.4%,低于全省平均7.5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都超过70%,这说明湖州市城市化发展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需求的潜力是巨大的。据2014年家庭抽样调查显示,湖州市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959元,如果能够通过城市化使农村居民达到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将创造巨大的消费增量。总之,城市化推进对工业增长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制度创新的牵引力。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其根本的动力都应该是创新。“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创新不仅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当前面临政府推动的改革与政府自身的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一些长期制约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存在,虽已取得共识但较难解决。比如,在经济增速下降、投资和消费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税赋仍然不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得不到充分承认等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如何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制度创新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调动大众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对策与建议
1.积极推动“两化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工业强市建设为引领,加强“两化融合”资金扶持,深入推进“机器换人”、加快推进“腾笼换鸟”等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一是技改资金要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两化融合”作为技改专项资金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小企业专项基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和项目,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是重点抓好纺织、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领域的“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加快3D打印、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和装备的运用。三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清理、整合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对违规收费行为的曝光和查处力度,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2.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加快高新产业发展。一是加强企业新增入库工作,切实引导新建投产企业入库,着力抓好规下升规上企业的摸底和培育工作,不断地为全市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二是组织制定新兴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三是培育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平台建设,谋划一批有质量的特色小镇,积极推进湖州高新园区、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园区、湖州莫干山高新园区等整合提升。四是做好“互联网+”、“生态+”文章,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信息经济和生态经济等产业;加快发展网络经济、健康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优先发展物流、金融、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
3.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能力。以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和鼓励创业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人才保障,积极培育众创空间;大力推进开发(功能)区、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和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平台建设,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全面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科技交易市场平台,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梯队,完善高技术高成长企业的培育方案;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4.加大项目攻坚力度,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合理控制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强化产业招商和精准招商,加快“湖商回归”,重点引导总部回归和资本回归;切实加大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攻坚力度,加强重大工业项目有效投资督查考核;进一步扩大工业性投资,着力提高技改投资比重,及时兑现技改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三角区域等重大发展战略,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积极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