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湖北省红安县档案局馆刘中华
1999年,刘中华调任红安县档案局任局长,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17年。这期间,他有多次调动换岗的机会,也时常要面对人们的提问:“为什么在清贫的岗位一干就是十几年?”对此,他常常以微笑作答。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职位的高低,部门的冷热不应当成为选择岗位的标准,更不能成为是否担当责任的理由。就这样,刘中华和同事们一起成长,一起练就平实之心。
刚到档案局馆时,面对单位运行得不到保障,干部情绪低落的现状,刘中华没有退缩,没有观望,身赴兰台就该担当。2001年,红安县档案局馆以市场化手段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县级档案信息网站,在县级机关里第一个建立了办公局域网,争取拨款采购密集架,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更新办公设施,档案局面貌焕然一新。2010年,县委、县政府把档案工作列入全县党政领导干部综合实绩“六考”体系,形成了档案工作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红安县,许多人都知道刘中华的家境十分困难,两个孩子,一个是先天性心脏病,一个是脑瘫,爱人患甲亢,娘仨儿五上手术台,家里几近一贫如洗,但是生活的不幸没能压垮刘中华,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又是单位的一把手,责任感引导他不断迈向工作和生活的新境界。
2010年,中央投资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刘中华抓住机遇,积极争取,使县档案馆新馆在2011年开工建设。伴随着新馆建设的启动,他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2012年,7433平方米的档案馆新馆基本建成,并在新馆成功举行了全省县级档案馆建设现场会,被湖北省档案局确立为全省县级档案馆建设典型;2013年新馆投入使用,创造了2年内档案馆从土建开工到新馆开馆的“红安速度”;2014年刘中华率领局馆同志,狠抓档案局馆各项业务建设,对照《市、县级国家档案馆测评办法》,找差距补不足,将原来因受馆库制约未能接收的档案全部接收进馆,并完成了60%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成功创建了国家一级档案馆;2015年通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省级示范县验收;目前,红安县数字档案馆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之中。
服务中心体现价值
依托丰富的红色档案,红安县档案局馆充分发挥档案服务中心、资政育人的作用。刘中华和同事们一起组织承办了“李先念诞辰100周年”“经典红安”等大型展览,主持编辑出版了档案文化丛书《红安百家姓氏源考》及《红安记忆》大型画册,还先后为中央电视台、中央档案馆、湖北省电视台拍摄《伟大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中原雄师》等大型电视片提供了档案史料和拍摄服务,参与拍摄的30集电视片《将军县的传奇》在湖北卫视播出。
2014年3月以来,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刘中华组织编研的《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历史回顾》《董必武:为6毛钱向党中央写检讨信》《李先念叮嘱:红安县委不要给我送土特产》《老红军战士张天伟的抗战家书》等先后“登陆”《湖北日报》和楚天交通广播,有的被列入县委中心组学习内容,有的被省委《内部参阅》刊载并印发全省,成为全省各级领导的重要资政参考。刘中华还受邀为县委中心组领导干部做专题报告。档案馆被县委命名为党风廉政建设和从严治党教育基地,被湖北红安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红安县委党校定为党性教育教学参观点,仅2014年至2015年9月的参观访问量就达159批6400人次,接待参观、传播正能量已成为局馆工作新常态。
爱岗敬业不负兰台
为了建成“红色档案馆”,刘中华力促在档案馆建立了红四方面军历史研究中心平台,征集了红四方面军战史资料3000多卷(册),使红安县档案馆成为保管红四方面军战史资料比较丰富、齐全的单位之一。2015年,刘中华带领征集工作小组两赴成都,征集到老红军张天伟全部档案2000多件,全面记录了这位105岁红军战士的一生,是万千红安将士中唯一一名个人档案全部回到家乡保存的老红军,其中长征日记、抗战家书、延安工作生活用品等十分珍贵。17年来,红安县馆藏档案从7.6万卷增加到26万卷,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正从机关扩展到乡村。据统计,县档案馆近10年来出具档案凭证1.1万多份,使5万多群众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在维护民生、澄清历史旧案、化解信访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0多年来,刘中华先后被评为全省档案系统先进个人、黄冈市劳动模范、黄冈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红安县首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届感动红安十大人物等。对于这些成绩,他的体会是:坚守平凡不平庸,直面责任敢担当,认清时代特征,认清档案事业发展规律,就有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登高望远,舞台同样宽广,爱岗敬业,兰台同样可以书写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