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爆炸暴露的部分问题 浙江的港口同样存在
浙江在线11月11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冯怡)天津港爆炸事故暴露的问题,在浙江的港口是否也存在?在安全生产大检查以高频次、高强度开展的情况下,杭州地铁站工地为什么还是会发生天然气泄露事故?
昨天上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省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及安全生产审批制度改革情况。
今年1~10月,全省发生的各类事故总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8.1%、9.5%、8.2%;较大以上事故明显下降。90%以上的危险化学品审批事项、80%以上的矿山审批事项等,都已下放到市、县。审批事项100%进网上办事大厅、实现“一个窗口受理”,100%纳入浙江政务服务网,推行一站式服务。
省安监局危化处处长张晓冬还回应了今年下半年的几起省内外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天津港事故暴露的问题
浙江的港口企业同样存在
2015年8月12日23点30分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包括数十名消防员在内的100多人遇难。
天津港的爆炸事故,暴露出不同监管部门失职渎职现象,涉及相关专业法规重复,相关部门职责交叉重叠等问题。“不可否认,类似的问题,在浙江的港口企业里同样存在。”张晓冬说。
“8·12”事故发生后,省、市各级安监部门很重视,进行了多次地毯式排查,光浙江省安全生产委员会(简称“省安委会”)组织的大检查就有两次,基本做到港口企业全覆盖。
有这么一组数字:“8·12”之后,在浙江省范围内,平均每家港口企业接受县级以上部门安全生产类检查达10次以上。之所以如此高强度地开展检查,用张晓冬的话说,是在治标的同时,为治本留出时间。
“我们要把职责交叉的部分梳理清楚,但这项工作需要突破现有的法规和制度。”张晓冬坦言,因为牵涉到商检、海关、海事、交通、安检等多个部门,港口还需遵循国际通行的港口规则,实施起来有难度,“我们也积极和国家有关部门在探讨,如何通过立法和制度创新寻求改变。”
体制上的问题可能一时难有进展,有条件的,可以先从技术上破题。
张晓冬提到,可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比如有一种集装箱检测装置,可以在不开箱的情况下测出里面有没有危险品,有哪些危险品,只要与海关申报一比对,就能初步判断是否是可疑集装箱。“集装箱检查通常是难点,如果有了这种设备,一来能提高效率,二来能更大程度上保证安全。”
尽管高频次、高强度安全检查
仍然发生工地天然气泄漏事故
8月28日上午9时37分,杭州钱江路飞云江路口,南星桥站地铁施工时挖破了地下天然气管道,导致天然气大量泄漏。
“这起事故虽然没有人员死亡,但依然由省里挂牌督办,这不是我们小题大作。”张晓冬说。“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后,省里开展了六个针对危化品的专项行动。在如此高频次、高强度的检查下,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重大事故?
“油气管道不像化工企业那样容易监管,很多施工都会影响管道安全。杭州天然气泄漏事件,就是典型的野蛮施工造成的。”张晓冬说,虽然改革开放以前,浙江的化工行业并不强,但现在已经是全国第三大化工省份,“这么多油气管道存在于公共区域内,周边市民也不像化工企业的员工那样经过专业培训,防范和管控更困难。”
张晓冬说,虽然这起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大,也没有人员伤亡,但当时疏散了周边3000多名市民,引起了较大范围的恐慌,因此省市两级政府都很重视。目前就这起事故,杭州方面的调查工作已经结束,处理结果也已经上报至省安委会,近期会向外界公布。
另外,钱江晚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浙江省油气管道安全隐患整改率已达到80%,所有隐患的整改工作将于2017年完成。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吴红梅)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