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情 办实事 送温暖 台州市大力推进结对帮扶工作

08.01.2015  17:49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结对帮扶工作作为落实“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载体来抓,精心谋划,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到目前为止,共组织党员干部5784人,组成帮扶团队1802个,到村调研帮扶工作2944次,召开帮扶工作座谈会1664次,走访群众14080人次;共为结对村落实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各类项目3192个,落实帮扶资金5558万元;共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6144人,发放慰问金431.08万元。

一、全面部署,周密安排

按照省里统一部署,我市及时印发了《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台市委办发〔2014〕23号),部署落实帮扶工作,努力形成常态化机制。 一是结对对象实现“一对一”。 我市有1156个(其中省1027个)扶贫重点村,由省、市、县三级分别按40%、20%、40%比例承担,市级层面承担328 个结对任务。郑市长亲自指导结对单位的安排,确保每个重点村都有1个帮扶单位,实现全覆盖。 二是帮扶任务明确“十有六保”。 要求各帮扶单位围绕“进村入户、十有六保”要求,实施兜底式精准帮扶,帮助制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主导产业、现代产业经营主体、微型金融、信息化、村级道路、饮用水安全、环卫保洁、文化、村级集体经济、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等十方面建设,提升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扶持、危房改造、养老保险等六方面保障水平,全面改善扶贫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工作责任落实“三个一”。 各帮扶单位成立一个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分管领导主抓帮扶工作,并落实一个重点处室具体抓,确保帮扶工作职责明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二、强化措施,创新模式。针对新的扶贫形势,不断探索新的帮扶模式,提高帮扶效益。 一是结合“村村帮”。 今年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农办组织实施“强基惠民村村帮”工程,积极推动机关服务基层、干部服务群众行动,成为帮扶工作的又一有效载体。各部门单位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平安建设、农业产业发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不断开展帮扶。 二是实现“团组化”。 将市本级134个帮扶单位分成21个帮扶团组,原则上每乡镇安排一组。各帮扶组长单位积极与组内帮扶单位取得联系,共同商讨帮扶方案,形成帮扶工作合力。如市经合办在年中召开帮扶团组成员单位碰头分析会,交流探讨本组的帮扶工作。 三是实施“县县结对”。 由于市直单位数量有限,难以独力承担市级的结对任务,我们充分利用原南北协作平台,由椒江、路桥、温岭、玉环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区)负担194个村的市级结对任务,进一步增强了帮扶力量。

三、因村制宜,扎实有效

各帮扶单位通过深入走访,全面掌握结对村的基本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职能优势、人脉优势等有利条件,因村制宜制定帮扶措施促进结对村发展。 一是改善公共设施。 针对一些结对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通过加强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结对村生产生活条件。如市发改委通过项目包装,为结对村落实45万元帮扶资金,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与拓宽。今年各帮扶单位共帮助结对村落实各类基础设施项目1654个,落实帮扶资金2860.2万元。 二是扶持发展产业。 通过扶持结对村发展特色农业、来料加工、“民宿型”农家乐等产业,使之成为结对村的主导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各帮扶单位共帮助结对村落实各类产业发展项目747个,落实帮扶资金1278.3万元。在帮扶过程中,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开展科技扶贫、金融扶贫等多种形式的帮扶。如市农科院结合技术优势,为结对村建立高山优质水蜜桃生产基地300亩,并将其作为农科院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展示基地;台州市人民银行为结对村167户农户共预授信767万元,解决农户小额贷款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结对村的产业发展。 三是开展就业培训。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帮助结对村培训村干部、技术员、农村劳动力等,提高村民素质,拓宽就业门路。据统计,共为结对村举办培训班183期,培训各类人员12622人。 四是发展集体经济。 针对结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普遍情况,做好“输血”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共为结对村落实集体经济帮扶资金1056万,有效地壮大了各村集体经济。 五是关爱特困家庭。 通过对各结对村贫困农户、困难老党员的走访慰问,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共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6144人,发放慰问金431.08万元。另外,各帮扶单位还围绕结对村养老医疗等民生事业建设、文化建设、平安建设、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等多项工作开展帮扶,有效地改变了结对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