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294家公立医院共享诊疗数据

21.09.2016  21:38

  不需要带病历本和检查结果,只需要携带市民卡到医院,便能查看先前医院的检验报告和诊断说明。这样便捷的就医模式,如今在温州已经很普遍。这种轻松的就医模式,源于当地两年前的一项改革举措。2014年10月,温州市启动全市诊疗数据共享服务,截至目前,全市294家公立医院已经全部纳入该平台。
  温州各级医院的医生,只需刷病人的市民卡,便可调阅病人在全市所有公立医院的门诊就诊记录、住院医嘱及各类检查结果。无论是省市级医院还是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全市所有294家公立医院,通过这个地市级诊疗数据一级交换平台,已实现诊疗信息共享。
  如今,依靠温州健康信息一级共享平台的数据共享,温州正探索“转诊协同”。今后,无论从大医院向下转到基层医院,还是从基层医院向上转往大医院,双向转诊有望打破院际壁垒,让百姓自由选择。


  重复检查少了
  医疗费可控制

  在不同的医院间寻医问药是件平常事,然而患者在不同医院之间就诊,往往需要带上纸质的检查、病例报告,才能让门诊医生清晰了解病史。此外,由于医院各自为政,免不了要进行一些重复检查。
  “为了解决看病的繁琐流程问题,我们决定首先打通各家医院之间的诊疗信息‘藩篱’,使病人的病情在各医疗单位之间互通。”温州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程锦国说,这就是2014年温州启动全市诊疗数据共享服务的初衷。
  “其他城市大多是县、市两级区域平台各自采集所辖医院数据,市县两级平台数据转换,易造成数据不准确、不一致。而我们是全市一张‘网’,采集更加准确及时。”温州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副主任何耀平介绍,因涉及患者隐私和医疗安全,温州市通过技术手段,在病患和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实现信息共享,包括检验结果、放射结果、门诊主诊断、处方记录、出院小结、出院诊断等。
  近日,市民黄先生因胃痛前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医生刷了黄先生的市民卡后,能够查询到2014年以来他在温州其他公立医院就诊的病历,如2015年11月底,黄先生在瑞安市人民医院就诊过,医生给出的诊断为慢性胃炎,黄先生之前做过的胃镜检查结果以及用药情况等,温州附一医的医生也可以通过诊疗平台进行了解。
  “基于医疗健康大数据,不仅方便市民在各级医疗机构就诊,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降低了医疗费用;也在客观上减少了基层医生在医疗信息上与大医院的差别,提高了基层医生的诊断能力。”程锦国说。
  基于诊疗平台的数据共享,还给百姓带来费用控制的红利。何耀平举例说,比如阑尾炎手术,各家医院收费是不一样的,把所有的数据整合进来,那么成本和收费就一目了然,可以推进医疗收费规范化,进一步降低百姓就医费用。
  温州市卫生计生委对平台数据进行了统计,与2014年相比,2015年温州各大医院的门诊检查比例已经从70%减少到60%,城镇职工医疗费用从10700元下降到1万元。


  打破院际围墙
  患者自由转诊

  据了解,温州健康信息共享一级平台累计记录数已达12.8亿条,包括门诊、住院、检验数据等,覆盖了温州900多万常住人口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自2014年以来95%的医疗健康记录。
  今后,温州将逐步实现一张诊疗卡内存储市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健康数据。也就是说,2014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将可以拥有自己完整的生命健康档案。
  正是基于医疗大数据的积累,温州决定将健康红利继续释放到分级诊疗中去。
  “首诊在社区”,这是分级诊疗的目标。但是,基层医院的设备配置有限,患者有时还要跑到大医院做检查。同时,大医院的检查资源也很紧张,患者可能需要多次上门预约,这无疑增加了患者就医的奔波。
  由三级医院牵头,与基层医院成立的医联体,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医联体内部,基层医院的医生可以帮助患者向上级医院预约检查。
  然而,这样的转诊存在局限性,医生和患者只能在医联体医院中选择向上、向下转诊。随着“双下沉、两提升”的持续推进,人员要下沉到基层,服务也要下沉到基层,于是温州基于医疗数据共享平台打造“转诊协同”,打破院际的业务围墙,促进上下联动,推进双向转诊更加有序、公平。
  “打破医院的板块化,让转诊真正顺畅起来。”何耀平说,今后,基于诊疗平台上的共享数据,不同级别医院间要实现自由转诊。
  建立更加通畅的转诊通道,不仅能促进“小病进社区、康复回社区”分级诊疗目标的实现,更能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在“大健康”理念的指导下,以治病为中心正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温州将借助健康大数据,建设健康管理和医养结合服务平台,重点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打造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新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