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门街里难觅温州“老字号” 古街区该如何唤醒文化活力

06.04.2016  10:16

  

朔门街一景。王人望/摄

  【书记指路】

  市委书记徐立毅表示,温州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村落的保护,修复历史建筑、保护街巷肌理、恢复历史风貌、延续历史文脉,捡起历史文化的碎片,守住城市灵魂,保持城市个性。面对当下现状,如何唤醒现代城市中历史街区的内在活力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是温州的重点工作之一,经历了多轮整治后,渐已颓败的老街巷焕发新颜:空中乱七八糟的电线、电缆,全部埋到地下,街巷、房子得到了修缮,危房、违章建筑被拆除……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老房子也越来越有韵味,但是在这些“硬件”外观更新的背后,我们却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外表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里面却开酒吧、女装店、格子铺、美甲店等商贸小店。最初定位于历史文化古街的老街区,却鲜少见到“老字号”、老手艺。虽说是历史文化街区,但与历史、文化这两个词有关仿佛只有那修复好的古建筑外观,其内在的文化韵味却十分单薄。

  如何唤醒历史文化街区“尘封”的文化活力?古街要怎样走得更远?值得我们深思。

  【现场】

  服装店美甲店大行其道

  古朴建筑下难寻文化味

  朔门街是我市整治改造较早的历史文化古街之一。窄窄的古街道,白墙青瓦,木门轩窗,300多米长的街巷两边屋舍连排,房屋大都为前店后屋,轻巧通透。明清时的传统建筑风貌经过整治修复后更加清晰可见。

  但步入其中,你就会发现这条老街区里的“不和谐”。虽然外表是古建筑风貌,但是街巷两边遍布的是各式时尚的女装店、格子铺、酒吧,仿佛第二条纱帽河。曾经的文创小店,已被饰品店、美甲店等所取代,此外还有不少游戏吧。原先的“九洲斋”“瓯越山房”等10来家古玩店,或门户紧闭或荡然无存;原本温州书画家聚会之地“一圆堂”,在门口挂出了“私房菜”的海报。

  记者数了一下,目前在朔门街上开古玩店的剩3家,开桌游的有5家,开女装店的有十几家,还有七八家店面已经清空,挂出了“转让”的牌子,整条街给人感觉有点荒凉。

  陶艺“泥巴村”是为数不多的还在经营的老店铺之一。店主邓小姐跟记者聊起这条街的变化时唏嘘不已:“以前热闹的时候,店里20来个位子全满,还有客人等在旁边。周末路上全是人。”邓小姐说,原来整条街开着古玩、画廊、工艺品店,后来因为缺乏统一管理,再加上店租连年高涨,关掉了多家。而这导致后来服装店、格子铺等大量低品质商铺涌入朔门街,让古街文化气息迅速变味。“现如今,经过房屋、市政改造,虽然保住了朔门老街的形,但是里面的文化韵味大不如前。

  【现象】

  老街车道店招普遍无序

  根源还在缺乏顶层设计

  朔门街是我市历史古街的一个缩影,其他古街也多少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留有历史遗迹的城西街,现在以时尚女装街闻名,里边人行道、自行车道和行车道混杂,汽车不时鸣笛将古街风韵吵得荡然无存;

  解放街成排成片的清末民国欧式建筑吸引眼球的同时,一排猩红的电脑刻字也十分刺眼,店招没能与古街风格统一;

  温州作为百工之乡,各种特色的非遗项目比比皆是,却很少能在这些历史文化街上见到;

  另外,文化街区建设缺乏整体性,各种配套设施跟不上,停车泊位稀少,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它们的发展。

  业内人士说,这些问题根源还在于古街的整体开发缺乏顶层设计,即相关部门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没有规划,古街就没有特色,商铺鱼龙混杂,导致不少文化特色商铺退出市场,从而又加剧了古街的“文化味”缺失,形成恶性循环。

  以朔门街为例,鹿城区五马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坦言,在朔门街商业业态管理上,街道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该负责人表示,街道只负责朔门街治安巡逻和外墙修补,对于古街上店铺装修、租金、开店审核等事情根本管不了。目前,朔门街的商业模式和后续开发,都没有统一的机构来管理,而是由民间自发形成,朔门街的房屋产权在居民手里,谁出高价就租给谁。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即使后来政府试图打造以文化特色商铺为主的古街文化,很难得到响应。

  【行动】

  三大文件规范街区保护

  鹿城率先开展相关工作

  市名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尚未有完善的街区改造实施办法,历史文化内涵研究有待提升,缺乏精品和亮点,这些都是我们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特别是《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温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温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三大文件,对于如何保护和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都作出了相应的部署。

  其中,文件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是街区保护管理的实施主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历史文化街区日常管理。而对于街区的保护整治和开发利用则由市政府确定的负责名城保护利用的建设单位负责。与此同时,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还要负责改变历史建筑使用性质的业态引导和管理。

  与此同时,对于重要历史文化区域的导向标志缺失问题,市规划局牵头组织《温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标志系统规划设计》,启动各类标识建设,建立和完善古城文化标识,将文物古迹、老街古巷、名人故居、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亮出来,使古城的历史文化展现在人们眼前。另外,还将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小巷整治提升工作,努力营造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美、通行顺畅、管理有序”的街巷环境。

  该负责人表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特别是提升街区的文化内涵,仅仅靠一两个部门是很难完成的,最终还需要政策支持、多部门协调才行。目前,鹿城区已经率先开展相关工作。

  【建议】

  明确老街区定位和主题

  传统工艺结合创意产业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是将街区简单关起来、藏起来,也不是简单修房子、埋电线,而应该积极去开发利用。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建国认为,各个历史文化街区要通过合理规划布局,明确街区定位和主题,发扬特色,避免“千街一面”问题,实施业态创新,引进大量新型业态,并设立负责古街保护和后续开发的专门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以此让古街更“和谐”,让文化韵味生命力更足。

  市文保所副所长、古建筑专家黄培量表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能一小块一小块进行,应当全面统筹考虑。例如朔门街,本身并不长,如果只发展这一条街,文化韵味还是不够。但是附近的打绳巷、七枫巷都是古色古香的老街,中间还有一条更小的巷弄,叫做北鹿巷。如果在规划时,能把朔门街、北鹿巷、打绳巷形成一个历史文化区域,就能形成文化“合力”的积极效应。

  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涛建议,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味”可以与时下热门的创意产业结合到一起。李涛表示,我们可以用足老街区的文化资源,比如打铁、泥塑、米塑、土布编织等传统手工艺,让文化变成街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让创意渗透到街区业态经济中去。“从朔门街‘泥巴村’广受欢迎的程度,就可以看出这种方法是具有可行性的。有了温州古老的民间工艺‘瓯陶’做基础,现在每到周末,都会有许多朋友和年轻人来到该店动手做泥塑。这未尝不是文化与商业兼得的一个良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