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温州市经济形势分析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今年以来,我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组织实施“五化战略”,奋力推进“八大攻坚”,经济增长总体稳定,工业、消费、金融等多数指标好于上年,但随着新旧动力转换,财政收入、出口等主要指标增长有所放缓,产业内部、区域之间发展分化加剧,预计下阶段随着“三期叠加”和“稳增长加码”的交织影响,经济平稳增长态势仍将会延续一段时间。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上半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2.4亿元,同比增长7.9%,比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高1和1.1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全省第5位。
(一)“三次产业”发展稳定,产业内部分化明显
1.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510”产业培育提升工程,上半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79.9亿元,增长6.3%,比去年同期和全省平均均高1.3个百分点。产业创新发展态势良好,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1%和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行业发展分化比较明显,33个行业中28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燃气供应业和最慢的农副食品行业增幅相差100多个百分点;仪器仪表、化学原料和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等行业持续发力,分别增长24.7%、13.2%和9.2%;而橡胶和塑料制品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发展放缓,增长2%。
2.服务业发展发力明显。上半年,我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22.8亿元,同比增长8.9%,占GDP的比重高达55.4%,达到历史新高。从发展亮点看,旅游业受市民消费需求增长拉动,上半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331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4.1亿元,分别增长16.1%和17.1%。证券市场在大起大落中保持活跃交易,6月末,全市证券开户数97.4万户,比年初增加22.3万户,上半年全市证券总交易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534.1%,资金累计流入量4276.1亿元,净流入306.7亿元。保险业继续保持稳健经营,实现保费收入96亿元,同比增长18.2%;赔款和给付26.5亿元,增长15.8%,分别较去年同期提高10.8和6.2个百分点。
3.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系,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3亿元,同比增长2.5%。特色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长明显,至6月末,全市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56.4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07个,面积70万亩。农业新型业态发展势头良好,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全市培育发展农产品电商网店5580家,有效推动了我市农业增效、增收。
(二)“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
1.固定资产投资在合理区间内稳定增长。我市深入实施“温州赶超发展三年超万亿投资计划”,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1亿元,同比增长13.5%,比去年同期回落7.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从三大板块看,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态势良好,分别增长15.4%和16.4%,比去年同期高14.2和1.4个百分点;但房地产投资相对疲软,同比下降0.3%,已连续4个月负增长。从项目进展看,重点项目投资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上半年全市291个市重点建设实施项目完成投资262.2亿元,增长18.1%,完成年度计划的52%,其中苍南、经开区、龙湾等6个县(市、区、集聚区)进展较好,完成年度计划的50%以上。续建项目完成投资183.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3.4%,其中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温州大象城、大门大桥一期工程等39个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80%以上。建成项目完成投资67.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2.6%,其中500千伏温西输变电工程、永嘉瓯北大桥等项目投入使用;瓯江北口大桥、乐电三期、杭温高铁等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清零”行动和PPP项目推介前期进展良好。至6月底,我市安排的20个市本级重点“清零”项目已有4个项目完成征迁“清零”工作,完成征地814.2亩,借地6.44公里,拆迁房子15户3363.3平方米,迁移坟墓149穴。全市梳理出第一批PPP推介项目36个,涉及投资总额1244.2亿元,8个项目入选国家PPP项目库,27个项目入选省PPP项目库,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2.消费市场持续回暖。今年以来,我市上下不断完善消费环境,积极培育信息、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1.5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434.9亿元,增长10.1%,比去年同期和全省平均分别高0.5和3.4个百分点。餐饮业和批发业消费增长加快,上半年我市限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1.4亿元,增长10.7%,实现批发业销售额851.8亿元,增长8.7%,分别比去年同期高9.5和10.6个百分点。网络消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1-5月实现网络零售总额255.8亿元,居民网上消费17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4%和6.7%。汽车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上半年汽车类零售额186.9亿元,同比增长8.3%,占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6.1%,使得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对汽车消费依赖性增强。
3.进出口贸易分化明显。一是进口和出口增长分化。上半年我市实现进出口贸易92.7亿美元,同比下降4.2%,其中出口受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传统竞争力下滑等影响,仅完成贸易额79.7亿美元,下降7.5%;而进口贸易受温商回归和贸易回归等拉动,一举逆转了三年来持续负增长的疲软态势,完成进口额13亿美元,增长22.6%,比去年同期高40.3个百分点。二是出口市场分化明显。上半年我市对新兴市场出口比较稳定,其中对拉丁美洲、东盟等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2%和0.3%;但对传统市场除对美国增长10.8%外,对欧盟、俄罗斯、韩国等出口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同比分别下降8.7%、38.9%和32.4%。三是出口商品分化明显。上半年我市十大类商品呈现“三涨七跌”态势,其中通断保护电路装置、眼镜、汽摩配等商品保持增长势头,分别增长3.4%、5.8%和2.3%,而鞋类、服装、箱包、塑料制品等传统商品降幅较大,分别下降9.3%、18.5%、10.4%和13.3%。
(三)“三大收入”稳中趋缓,后期增收压力较大
1.财政收入逐步放缓。受经济增长放缓、中央结构性减税、清费、小微企业优惠税收政策扩围等影响,今年以来我市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上半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68.7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1.1亿元,税收收入189.6亿元,分别增长6.2%和3.2%,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2.5、1.9和5.5个百分点。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7.9%和4.1%,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契税则分别下降0.1%、8.3%和25.6%。从行业看,5大主要行业收入呈现“三升一平一降”态势,其中制造业受出口退税免抵调、存量房产税征收等拉动,增长7.8%;房地产业受历年土地增值税清算入库拉动,增长4.4%;建筑业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增长12.7%;批零业税收与上年基本持平,微增0.8%;金融业受“两链”风险影响,税收同比下降0.6%。从区域看,洞头、瓯海、开发区、平阳和泰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较快,均在10%以上,但是乐清和苍南增速不到5%,市本级因土地出让收入锐减(契税下降37.3%)导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负增长(-1.7%)。
2.企业增收仍较困难。随着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降,我市工业企业增产不增效,1-5月规上工业利润增长2.4%,比全省平均和去年同期分别低5.3和15个百分点,远低于同期规上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增速。服务业盈利水平也较低,据我委调查显示,77.7%的服务业企业反映企业利润与去年同期持平或下降,其中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受经营效益影响利润增长缓慢;银行业受存款定期化、理财化和不良贷款影响,利润大幅减少,基本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
3.城乡居民收入稳中趋缓。近一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呈现“高水平、缓增长、逐月回落”态势。上半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7元,同比增长8.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6元,增长9.5%,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1和1.2个百分点。分结构看,居民收入对工资性收入依赖性增强,占居民收入的一半以上,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有所下降,分别占居民收入的20.9%和15.6%。
(四)经济发展动力持续释放,增长活力不断增强
1.改革动力持续释放。今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市级“10+1”重点改革项目和县(市、区)“1+3”重点改革项目,积极推进部门审批系统并网,制定出台市场准入“五证合一”登记办法,各项涉企税费减免政策进一步落实,为市场主体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激发了企业活力和社会创业热情。6月末,全市累计在册企业16.8万户,同比增加13.8%,其中上半年新设企业1.3万户,增长2.2%;建成大学生创业园11家,园区内大学生创业企业304余家,带动就业4400人。
2.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受环境治理、产能过剩、转型发展倒逼,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一是企业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上半年申请专利16159件,授权11056件,分别增长6.8%和10.4%,其中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4.2%和17.8%,分别占总量的55.1%和63.7%。企业研发成果不断显现,上半年规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77.2亿元,增长30%,新产品产值率为18%,比去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二是企业融资管理不断突破,上半年全市新增股改企业74家;新增上市公司2家,首发融资22.4亿元;新增新三板挂牌11家,13家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挂牌;华峰集团5亿元、铁投15亿元等2支企业债券相继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全市累计发行企业债13支136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三是社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上半年我市移动宽带流量和手机流量分别增长24.1%和194.1%;电信、联通等公司宽带流量和手机流量也实现高速增长,“互联网+”已渗透到寻常百姓人家。
3.房地产去化能力有所增强。受房地产“330新政”、降准降息、温八条等系列楼市政策刺激,我市商品房交易“量价齐升”。上半年全市销售商品住房17121套,建筑面积215.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7%和20.4%;交易二手住房17449套,建筑面积209.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40%和38.7%。商品住宅价格自2013年7月以来首次出现环比上升,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二季度环比上涨1.3%,二手住宅价格二季度环比上涨1.4%。商品住房库存量持续下降,其中市区商品住宅库存持续下降6个月,至6月末,市区待售商品住房8257套,108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20.4%和18.3%,按前12个月平均销售面积计算,只需10.2个月去化,处于合理区间。
4.环境吸引力持续改善。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专项行动,上半年完成城中村改造712.8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249.6万平方米、旧厂区392万平方米,拆除违建445.2万平方米。落后产能淘汰持续推进,八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继续下降,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上半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1.2%,比上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PM2.5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同期持平。随着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市城市商务吸引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成效不断显现。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52.8亿元,其中完成省外回归到位资金243.6亿元,增长13.8%。新引进项目124个,到位资金77.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新项目38个,到位资金56.9亿元;二产项目50个,到位资金16.3亿元。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两链”处置难度加大,金融风险仍不减
2015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地区金融改革,银行信贷投放增加,“两链”风险处置和不良贷款化解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形势总体稳定。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存款余额8718亿元,比年初增加480.2亿元,同比少增214.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494.4亿元,比年初增加233.2亿元,同比多增149.9亿元。但金融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一是不良贷款余额仍然较大。6月末全市有不良贷款309亿元,不良率为4.04%,关注类贷款余额476亿元,关注率为6.23%,较年初分别下降0.05和0.27个百分点,但仍在高位,对“控新化旧”形成较大挑战。二是新发借贷案件持续高位运行。今年5月全国法院启动实施立案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我市法院新收民间借贷案件一改去年以来的持续下降态势,上半年新收民间借贷案件8716件,同比增长13.2%,比去年同期高24个百分点;新收金融借贷案件9039件,增长38.1%,持续高位增长,比同期金融借贷结案数多3031件,司法审判压力巨大。三是制造业贷款持续减少。今年以来,我市81%的新增贷款投向了政府项目和住房按揭,分别比年初增加111.9亿元和97亿元,而制造业贷款净减少96亿元,间接融资陷入“银行难贷款、企业贷款难”的困境。四是证券市场波动带来新风险隐患。上半年,我市新增人民币存款 480.2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214.5亿元,其中有一大部分流向了股市。而近期股市暴涨急跌,截至7月7日,沪指比前期高点急速下跌近30%,造成温州市民资产大幅缩水,也使融资融券、伞形信托、场外股票配资的杠杆化投资问题浮出水面,如果市场进一步波动,会沉重打击高杠杆的投资者,造成系列连锁反应。
(二)工业产品库存量增大,实体经济存在下行压力
1.工业品去库存压力加大。近年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订单不足、税负重等问题持续困扰企业发展,据我委调查显示只有14.6%的企业反映手持订单可供生产3个月以上,超1/3的企业反映“设备利用率不到70%”。生产与销售断层加大,企业库存和产销率呈现“一高一低”现象。1-5月我市规上工业产成品存货214.9亿元,增长7.8%,比全省平均和同期工业销售产值分别高2.2和4.9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产销率降为95%,比全省平均低1.5个百分点。
2.部分实物量指标增长回落。一是工业用电需求不足。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用电用户新增报装数量持续减少,上半年累计受理量同比减少12.4%,而暂停工业用户增加4.7%,造成工业用电量上半年同比下降1.7%,比去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二是货运指标和水泥用量指标增幅集体回落。上半年,我市港口货物吞吐量(5.5%)、铁路货运量(-32.1%)和航空货邮吞吐量(3.8%)增幅同比分别回落2、56.6和17.5个百分点;散装水泥使用量(-5.9%)和商品混凝土供应量(-9.8%)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22和28.9个百分点。虽然这些指标回落与经济结构调整有一定关系,但对工业生产、投资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风向标作用,反映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三)投资结构亟待优化,项目推进难度加大
近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投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一是产业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市工业投资(占20.3%)和民间投资(占56%)比重偏低,比全省平均分别低12.7和9.1个百分点,但企业投资趋于谨慎,意愿不强,据我委调查显示,只有32.2%的工业企业和13.9%的服务业企业表示未来3个月有投资计划。二是项目开工不理想。上半年我市计划开工的24个市重点建设项目,仅开工 13个(含3个提前开工项目),开工率为54.2%;250个县级重点项目已开工68个,开工率仅为27.2%,对投资增长后劲影响较大。三是要素保障压力加大。受国发43号文影响,银行贷款投放不明朗,我市仍有上百亿元的存量协议贷款发放不明朗,如不能及时投放,将对我市相关投资项目正常推进造成较大影响。土地供应方面,上半年市区成交经营性土地34宗,829.2亩,同比减少38.2%,而7月份以来的土地市场升温,新希望、宏地置业等地王的诞生,则反映市场对土地需求加大。
(四)出口增长回落,差距不断拉大
上半年我市45家大中型出口企业(2000万美元以上)有8家掉到2000万美元以下,出口额同比减少6.91亿美元;占出口份额1/4的鞋类出口同比下降9.3%,拉低全市出口2.3个百分点,造成我市出口与全省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2.4个百分点扩大到9.9个百分点。究其原因:除了受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和地缘危机影响外,中西部地区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发展出口企业,对我市传统出口商品形成强劲竞争力,据我委调查显示65.2%的出口企业反映订单减少,16.6%的企业反映存在订单转移现象。且从今年春季广交会来看,温企现场订单签订“低、小”化严重,现场成交额同比下降5%,参展企业平均订单仅16万美元,仅为全国同期参展企业平均订单额(114万)的14%。
三、下阶段经济走势及工作建议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增长仍存在不确定性。全国经济随着“三期叠加”,转型阵痛、新旧增长动力转换拉锯,经济增长缓中趋稳,处在合理区间。我市在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周期的背景下,全力推进“五化战略”,深入落实“十大举措”,大力促进转型发展,经济增长动力不断积聚,经济运行逐步走出2012年的“低谷”,加快向赶超期奋进,但同时也要看到财政、出口等部分指标增长放缓,预计2015年仍然是化解金融风险、增强发展后劲的艰难之年,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新旧动力接续和加快赶超发展的关键之年。为推动全年经济稳步回升,必须把各项困难考虑得更周密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全市上下积极作为,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顺利实现年度工作目标。建议下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1.加大征迁“清零”力度,确保项目开工。进一步健全项目推进体系,强化部门联动,以重点项目征地拆迁“清零”专项行动为抓手,突出抓好20个市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等政策处理各项工作,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做好要素保障、政策处理、工程招投标等开工准备,倒逼重点项目加快开工;加快城镇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再开发及已批未供、已供未用土地的清理力度,增强土地保障能力,力促市重点开工项目开工率达90%以上。
2.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组织对进展缓慢的重大项目进行督察,抓好责任落实,确保在计划工期内完成建设任务。重点关注省“411”、重大产业项目等重大项目进展,加快绕城高速西南线、甬台温高速复线、力天梦工厂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建设进度。突出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和工业技术改造,组织实施500项“机器换人”项目,切实增强工业投资增长后劲。继续筛选一批符合温州实际条件的PPP项目推向市场,鼓励民间资本更多进入轨道交通、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对政府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 引导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加大支持我市棚户区改造、市域铁路建设、农林水利等建设项目。研究设立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引导基金,采取财政“资金变基金”,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
3.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和支撑力度,增强投资后劲。全力争取杭温高铁、温州—武夷山铁路列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完成溧阳到宁德高速公路浙江景宁至泰顺段、市域铁路S3线一期工程等项目的工可批复。以“十三五”规划编制为契机,突出抓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谋划,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二)全力打造重大平台,加快形成产业优势
1.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加快产业集聚区、国家级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浙南科技城、小微园等平台建设,突出平台建设差异性和互补性,凝聚一批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一群创业人才。以“四新经济”为主要着力方向,聚焦我市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加强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加快申报建设一批产业、文化、旅游功能叠加的省级特色小镇和市级特色小镇。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抓住目前国家证券交易活跃、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有利契机,大力推动我市企业通过股改、上市、发债等形式进行直接融资。
2.扶持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深入实施“510”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强化优势产业链规划、整合,利用企业兼并、重组和政策整合、定向扶持等手段,强化工业与服务业之间、产业上下游之间在创新上的对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推动服装、鞋业等传统产业向时尚化发展。加快十大新兴产业培育,助推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强化工业大项目招引,做到成熟一个推动一个。坚持培育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并重,推动成长型企业加快成长。
(三)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
1.加快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紧抓机遇,依托温州港口及广阔腹地,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优势,推动民营企业与境外知名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推动进出口贸易。夯实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努力打造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经贸合作桥头堡。争取综合保税区早日获批,加快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争取乐清湾港区实现临时开放,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电子口岸提升建设,启动温州跨境贸易电商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出口贸易回归。
2. 深化对韩、对台开放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外经贸交流。争取温州到韩国直航航班全年正班化,高起点规划建设温州韩国产业园,加快推进“医乐园”等对韩开放合作示范性项目落地建设。抓住“浙江·台湾周”召开有利契机,充分发挥温州民营经济发达优势,突出两岸产业对接和青年交流互动,全力推动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四)加大企业服务和招商引资力度,培植后续税源
1.强化精准招商,积极培育税源。深入实施“温商回归三年超三千亿工程”,把税源增长作为检验招商引资成效的重要标准,做好点对点精准招商,积极招引科技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有效促进贸易回归、总部回归和高端项目回归。培育、挖掘一批税收成长型企业,推动部门对口帮扶,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温商回归中碰到的问题,并在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形成一批新的税源增长点。积极探索建立战略性产业、平台性项目的扶持引导机制,更好发挥财税政策导向作用,不断改善发展软环境,着力增强市场主体发展动力和内生活力。
2.做好政策宣传,确保税收政策落实到位。围绕振兴实体经济特别是“温商回归”、“工业强市”等系列财税扶持政策的宣传、解读,进一步推进各项涉企政策落实到位。实施市区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试点,为企业整合重组、股权交易等提供个性化的税收政策帮扶,支持实体经济更好发展。
(五)毫不松懈防控风险,稳定金融和房地产市场
1.加大风险化解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做好面上企业“两链”的化解工作,加快15家市级重点和48家县级重点风险企业处置,及时协调银行、企业提交的诉求,力争2015年基本完成。综合采取政府增信、应急转贷、保险保证、企业抱团互助等方式方法,完成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筹建工作。加快优质企业重组、并购上市步伐。争取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得更多支持。加快组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协助处理金融不良资产。积极向银监会沟通联系,争取成立温州首家金融租赁公司,多渠道缓解当前“机器换人”工作中的企业设备投资资金需求。
2.有效遏制房地产投资负增长态势,盘活房地产市场。抓住近期中央及我市系列房地产刺激政策出台的有利时机,科学把控房地产供地规模、区域和投放节奏,做到有保有压,保持商品房市场供需平衡。高度关注“330”新政和“温8条”等政策出台后房地产市场运行新动向,加强房地产政策储备,促进房地产货币化安置、金融税收和公积金等新政落地;引导商业银行加强住房金融服务,稳定本地住房消费,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温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