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积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近年来,温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正在逐步形成门类较为齐全、体制较为灵活的发展格局。
一、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1、总体规模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1-2014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达到6.6%。其中,交通运输及邮政业、科技及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发展迅速,年均增长分别达到7%、18%、13.4%。2014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11.8万人,生产性服务业产出比达到45万/人,远高于全市劳动生产率。
2、内部结构加快调整。“十二五”以来,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14年交通运输及邮政业占生产性服务业28%、信息传输及服务占15.9%、金融业35.2%、租赁和商务服务占12.9%、科技和地质勘查占8%。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比重提升较大,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服务业快速发展,扩大内需深入推进。
3、产业布局集聚发展。全市因地制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其中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鹿城区车站大道、滨江商务区;物流服务主要集中在瓯海区潘桥物流园区、滨海园区快递产业园、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科技与信息服务主要集中在瓯海区国家大学科技园、龙湾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国家级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服务主要集中在鹿城、瓯海总部经济园和中心城区。
二、积极打造集聚平台
温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包括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第三方物流、绿色物流、商务咨询5个行业。支撑性项目共12个,项目总投资73.82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20.14亿元。其中温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温州现代冷链物流中心属于浙江省重大服务业项目,是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中国(温州)国际激光与光电产业联合研究院工程、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和北航研究院均位于温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属于温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核心区块。建成后将入驻一批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行业的优质生产性服务企业。
三、重点产业方向明确
根据温州的区位交通和产业特色,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规划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和流通服务五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产业。
1、做大做强金融服务业。以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点,以建立产业金融创新体系为核心,提升全市金融业的集聚力、贡献力和辐射力,建立金融特色突出、金融生态良好、空间布局合理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全国知名金融财富管理中心。
2、加速发展信息服务业。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信息产业新一轮重组和转移的有利契机,以温州智慧城市建设、国家电子商务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为建设契机,全面实施“电商换市”,提升信息服务业自主创新和高端发展能力,加速信息技术在各类应用中的融合渗透,加速将信息服务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3、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以国家大学科技园、温州浙南科技城建设为重点,深化“学城联动”,全面整合、有效配置各类科技服务资源,增强科技研发和设计服务能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聚力强的科技服务产业基地,全面构建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开放协作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
4、全面发展商务服务业。依托我市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培育本土高端商务服务品牌,着力构建以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和中介服务为支撑,其他商务服务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功能完善、服务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实现商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省重要商务会展中心。
5、优化提升流通服务业。按照“设施升级、效率提高、体系完善”的原则,围绕“4+16+N”现代物流发展格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运作高效、与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和现代批发市场体系。
四、着力推进六大措施
1、加大资金扶持和项目申报。将生产性服务业平台纳入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评选,增加在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中的比例。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2016年市级现代服务业财政专项资金继续按照与省级生产性服务业补助资金1:1的比例配套。将更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项目纳入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库,争取列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库,争取省级政策支持。
2、细化政策配套。在服务业“1+X”政策体系基础上,研究制订具体的生产性服务业政策实施细则,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融资政策、土地政策等多方面体现对生产性服务业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有效性的扶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消除检验检测、勘察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机构设置壁垒,促进充分市场竞争。
3、健全土地和税收政策。密切跟踪国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扩面、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政策的进展情况,及时出台实施细则。按照亩产税收贡献等指标,实行城镇土地使用税分类分档差别化征收。推进定价制度改革,采用差别化资源价格、税收政策和资金扶持等方式引导企业提高效益。
4、加大商事改革。进一步减少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加快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
5、加快扩大开放。加快研究制定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对已经明确的扩大开放要求,要抓紧落实配套措施。加快申请列入国家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加快出台扶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配套政策文件。
6、加大融资创新。研究制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商业保理等多种方式融资的可行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扩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担保业务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