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教育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学融合

29.04.2016  20:14

深化校企合作、产学融合,一直是温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要方向。目前,该市共有中职学校38所,与831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组建了由职校、企业、行业、高校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6个。全市共开设84种专业、272个专业布点,基本覆盖了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支柱产业。仅2015年,该市引企入校建成“校中厂”16个,引校入企建成“厂中校”31个;全市共有18个行业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驻中职学校,全市中职学校引入民间艺人、企业工程师、社会名人等直接参与课改的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的28.6%;确立市级校企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9家,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均是学生和准员工双重身份)2218人。坚持产学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已成为该市发展实体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产学融合纳入职业教育发展顶层设计。2015年出台的《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即是围绕“产学融合”这一核心内容,对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结构调整、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设、兼职教师制度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等做出了指引性的规定,为深化职业教育产学融合建立了有效的政策保障。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教育、经信等7部门又研究制定了《关于职业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的实施办法》,引导支持职业院校引入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按照“公私合营、共同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原则,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通过土地、校舍、设备等要素低租金或零租金的方式将公办职业院校的某些专业或系部交由行业、企业举办;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共建公共实训基地;支持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对兼职教师待遇问题,《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意见》还给予政策保障:“按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薪酬水平核拨兼职教师聘任经费”并“实施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与职业教育教师职称系列互通互认”。

二是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地方产业。紧密对接当前温州市“五一O”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产业集群,建立优胜劣汰、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专业设置机制。“十二五”以来,中职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10万毕业生,据2014年统计数据,中职生在本地就业的人数占76.3%;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占74.4%。全市各级中职学校和乡镇成校、社区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均达140万人次以上。“十三五”时期,温州市加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重点建成数控机械、交通运输、电子电气、新能源、鞋革服装、网络经济、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生命健康、旅游时尚、文化创意、公共服务等12 个紧密对接产业、特色鲜明、全省领先的现代化专业群(链),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学融合。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积极构建产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新机制。首先,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探索建立校企双主体办学机制。如永嘉县成功引入上海翔宇集团承办永嘉电大、托管永嘉二职;瓯海职业中专将烹饪专业交由温州周师傅瓯菜馆举办,学校提供文化课师资和场地,瓯菜馆提供专业师资并“一条龙”包揽学生实训、实习、培训和就业等。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后,不少企业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如温州港华集团在与瓯海职专开展混合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后,4年半时间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拥有8家分公司的连锁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其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五大融合。以现代学徒制试点和中职新课改为抓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基于“温州人精神”的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成产学五大融合:即资源融合(包括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多种形式);师资融合(组建“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师资队伍);学生和员工身份融合(实行校企联合培养,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温州人精神、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五大核心素养);课程融合(校企共建课程、共同育人);文化融合(推动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入课堂)。目前,温州市职业中专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亚龙集团联合开设“双元制中高职一体实验班”,构建了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企业重应用三方共建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学生吃住在企业、半工半读,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实施教学,实现“学用零距离”。再次,加强行业指导,组建产业大联盟。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成立以行业组织为主导,政府部门、职业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十大产业大联盟,主要承担开展产教对话、推进校企合作、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报告等职责。目前,现代物流产业联盟和餐饮服务产业联盟已完成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