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及问题研究

08.12.2015  10:57

开 发区(工业园区)是地方产业集聚的特殊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温州市工业园区注重生态化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及时反映园区及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供温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和管理参考,温州市统计局借助三经普对9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925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统计调查,调查显示:温州市工业园区认真贯彻落实《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温政办〔 2011 〕75 号),坚持“3R”原则,园区工业经济稳步发展,资源利用效率、废物再利用能力、污染处理能力等显著提高,但是离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循环利用、资源共享、科技创新和污染治理方面还有所欠缺。为促进温州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园区要注重产业基础、技术创新和源头控制,同时还要注重机制、方式方法建设和科学管理。

一、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为原则, 以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工 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载体,占据工业经济的绝大比重,在温州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工业园区及企业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的问题也暴露无遗。为改变传统的、线性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温州大力倡导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把园区 生态化改造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工作。

2011年温州市出台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温政办〔 2011 〕75 号), 明确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载体和具体措施,并对园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即加快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和生态化改造,结合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建设和生态化改造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做好工业园区产业生态化建设规划,促进园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 化、区间道路通畅绿化、空气舒畅清晰、总体环境优美、节能减排达标的生态循环型工业园区。

二、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 .企业数量和规模稳定增长。 2013年温州市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11个,园区已开发工业用地70.50平方公里,同比增加1.33平方公里,已入园工业企业8532家,比上年增加890家,其中列入循环经济统计的园区有9个,规上工业企业有925家,同比增长6.8% 。企业分布集中的前三大园区分别是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瓯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瑞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计规上工业企业占比为60.2%;企业分布集中的前六大行业,分别是通用设备、电气机械、鞋革、专用设备、金属制品和服装行业,合计规上工业企业占比为66.6%。从企业规模看,2013年园区循环经济规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值为1.32亿元,超出全市规上工业平均3200万元。

2 .工业生产、效益情况良好。 2013年园区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为2127.48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销售收入1995.73亿元,同比增长7.2%,创利税总额176.04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列入循环经济的规上工业实现产值1218.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27.6%,同比增长8.7%,增幅比全市规上工业多5.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较快的园区分别是苍南工业园区(27.1%)、乐清经济开发区(16.7%)、瑞安经济开发区(11.7%)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区(11.0%)。2013年温州市循环经济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14.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31.6%,同比增长11.3%,增幅超全市规上工业4.3个百分点,其中利润总额71.0亿元,同比增长7.4%。

三、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成效

温州市严格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园区发展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循环化特征。

1 .园区工业发展减量化明显,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减量化 (reduce),指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2013年,温州市园区规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耗水量为2.4吨,同比下降9.7%;万元产值电耗为178.4千瓦时,同比下降2.4%,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为0.049吨标煤,同比下降7.1%。纺织、医药、石化、火力发电、冶金、建材、造纸等循环经济特征较为明显的七大行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最快的是医药行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0.136吨标煤,同比下降26.4%;其次是冶金行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为0.027吨标煤,同比下降19.0%。

2 .园区静脉企业稳步发展,再利用能力增强。 再利用(reuse)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后继续使用,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成为垃圾,从而节约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静脉企业是指园区内进行再利用的典型企业。循环经济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园区内共有静脉企业43家,全年资产合计88.66亿元,同比增长2.0%,年工业总产值100.9亿元,同比增长10.6%。园区规上工业回收利用设备89台,比去年同期增加17台。

3 .园区资源化水平有所提高,废水排放降低。 资源化(Recycle)是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循环利用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并减轻环境压力,它包括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因此也被叫作再回收或再循环。2013年,园区规上工业重复用水量305万吨,同比增长28.8%;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为20.28万吨,同比增长1.3%;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为33.34万吨,处置率达37.4%;回收余热总热量4.3万百万千焦,同比增长15.6%。2013年园区规上企业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22.3万吨,同比下降6.5%。

4 .园区清洁生产情况良好,污水处理能力增强 。根据园区循环化、生态化要求,温州市园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加强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的审核,促进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2013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通过国家、省清洁生产中心审核认定的清洁生产企业68家,清洁生产企业占全部入园企业的7.4%。2013年,园区共有污水处理厂8家,比上年增加4家。园区内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量为3923万吨,比上年大幅增长。 

5 .园区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治理效果明显。 近年来,随着环境监管和环保意识的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温州市工业园区及园区内的企业的环保意识增强。2013年,全市工业园区在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化改造过程中,有56%的园区将节能降耗作为重点工作,有67%的园区将污染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并有67%的园区在污染治理方面有良好的规划,有67%的园区将污水处理和绿化做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作。园区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单位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显著下降。

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

温州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并在减量化方面取得了较强的成效,但离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循环利用、资源共享、科技创新和污染治理方面还有所欠缺。

1 .园区企业规模不大。 2013年,全市11家园区共有已投产工业企业7932家,平均每家企业产值仅为2682万元,84%的企业属于规模以下工业。按销售收入分,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没有;10-100亿元的企业17家;1-10亿元的企业32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315家;2000万元-5000万元的企业的企业640家;2000万元以的小企业6639家。2013年园区循环经济的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每家企业从业人员仅为233人。

2 .园区产业层次不高。 由于园区准入门槛不高,造成目前温州市工业园区产业存在低小散的问题,以及传统产业占比高、高新技术企业少等现状。2013年温州市园区工业企业中规上工业占了84%以上,在受调查的92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服装、鞋革、泵阀、电气和汽摩配五大传统产业企业占到62.9%。2013年温州市园区已入园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仅占2.4%,当年新入园企业123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仅有14家。

3 .园区科技投入力度不够。 2013年,温州市园区循环经济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16.6亿元,同比增长5.6%,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其中企业用于设备购置的费用为6.19亿元,比上年下降55.8%;被调查企业中,共有科技活动人员1.07万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数的5.0%,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

4 .园区循环利用水平较低。 虽然温州市园区的循环利用总体有所提高,但水平仍然较低。2013年,温州市受调查的园区规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仅10.6%,远不及全省其他园区,其中浙江平阳经济开发区和浙江永嘉工业园区重复用水率不足1%。所有园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48.9%,比全省平均低6.9个百分点。受调查的规上企业工业废气收集利用量为5993万吨,比上年下降2.8%。受调查的企业中静脉企业仅占4.6%,仍有三个园区没有静脉企业,分别是鹿城轻工业园区、苍南工业园区和乐清经济开发区

5 .园区信息服务平台较少。 园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是整合园区内外、企业内外的相关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最新的循环经济技术信息,人才培养信息和招商引资信息等。据调查,2013年温州市仍有67%的园区未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信息平台的企业用户有822家,仅占园区企业数的7.2%。

6 .园区污染治理方式较落后。 集约发展就是要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实施以控制生产过程为核心的清洁生产,实现“源头治理”。目前温州市园区仍然以“末端治理”为主,值得重视。据调查显示,2013年,温州市78%的园区以“末端治理”方法治理污染源,仅有44%的园区以“源头治理”方法治理污染源,另有22%的园区以“中间利用”方法治理污染源。园区清洁生产企业数仅占受调查企业的7.4%,还有1个园区没有一家被省级认定的清洁生产企业。 

五、促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1 .合理规划园区,提高准入门槛。 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挥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建立以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环境等为主要指标的筛选评审机制。对污染较重且不能有效治理的项目,坚决不准进入园区,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能够有条件实现物质和能源转换的项目入园。

2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 大 力发展节能环保的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联动产业,着力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大力培育能耗低、污染少的商贸物流、金融、会展、信息咨询、科技研发现代服务业,对传统行业运用循环经济理念,通过龙头企业 整合,改造工艺装备,加强环保设施,拓展循环经济产业等手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3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园区生态建设驱动力。 促 进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围绕环保产业技术开展对接,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以技术创新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开发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 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筑生态工业园区。 鼓 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再生能源,对常规能源进行清洁利用,推行产品生态设计,从源头实现污染预防,减少资源消耗,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大力支持和鼓励废旧物资交易行业的发展,对收集、运输和处理再生资源的企业给予税收返还或财务补贴。

5 .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快园区信息化建设。 深 入到重点园区和工业企业,了解园区及企业在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实际需求,搭建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耦合发展的舞台;引入有代表性和特点的信息化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理念,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共享园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成果;选择条件合适的园区和企业,开展数字园区和信息技 术应用标杆企业共建,提升园区和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6 .加强源头治理,提高循环利用水平。 按 照减量化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从源头开始系统地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多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上降低原材料的消耗,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二是节约能源,包括电能和生产生活性用水,提高重复用水能力和中水回用能力;三是强化污染治理和提高回收利用 能力,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是实施循环经济的薄弱环节,需要在观念更新的前提下,依靠技术创新,采取分类管理、回收利用。

2013年温州市园区工业企业循环经济主要指标情况汇总表

园区名称

单位数(家)

静脉企业数(家)

工业总产值

利润总额

重复用水率(%)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 量(万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绝对值(亿元)

增长(%)

绝对值(亿元)

增长(%)

绝对值(吨/万元)

下降率(%)

总  计

925

43

1219

8.7

71.0

7.4

9.6

89.1

1472

0.049

7.1

浙江温州鹿城轻工产业园区

26

0

27

5.8

1.1

23.1

5.3

9.1

31

0.019

-3.1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0

6

69

-0.3

3.1

29.3

13.7

13.4

220

0.170

6.4

浙江瓯海经济开发区

158

13

158

7.1

3.8

-8.4

2.9

8.3

250

0.029

9.1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56

20

306

11.0

16.9

25.3

12.7

47.5

392

0.057

10.3

浙江永嘉工业园区

131

1

255

3.3

19.9

-25.4

0.5

7.3

243

0.015

4.9

浙江平阳经济开发区

28

1

25

8.6

1.2

10.3

0.9

0.2

72

0.062

15.3

浙江苍南工业园区

8

0

7

27.1

0.0

65.6

6.6

0.05

8

0.035

-3.6

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

143

2

246

11.7

17.6

47.7

17.6

2.4

208

0.070

1.6

浙江乐清经济开发区

125

0

125

16.7

7.4

34.4

7.9

0.9

47

0.022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