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多措并举精准扶贫取得成效

15.01.2016  11:27

  温州目前有扶贫重点村1617个,占总村数30%,其中省扶贫重点村913个,主要分布在泰顺、文成、永嘉、苍南、平阳等5个原省定欠发达县。近年来,该市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山海协作助推发展计划”等三大行动计划,落实精准扶贫举措,低收入农户从2012年72.7万人,预计2014年底下降到20万人以下;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5573元,提高到2014年7588元,年均增幅近17%。今年前三季度,低收入农户家庭现金收入7528元,增幅达18%。家庭纯收入4600元以下农户已没有。
      一、培育三大特色产业,强化发展内力
      一是突出抓现代特色农业。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立足资源优势,全面实施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提升计划和生态循环农业“一十百”工程,引导低收入农民发展以蔬菜、茶叶、水果、畜牧、花卉、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目前,全市已培育扶贫农业龙头企业129家、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 104个,创建低收入农民创业就业中心223个。
      二是突出抓生态旅游业。大力推进“美丽田园”和“美丽乡村”建设,引导时尚农业和发展乡村民宿发展,让低收入农民在乡村特色旅游业发展中现实增收。目前,累计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线39条、精品村355个,创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8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39个。文成、泰顺、永嘉、洞头4个县(区)成功建成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截至前三季度,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直接营业和游客购物收入11.6亿元。
      三是突出抓来料加工业。出台来料加工扶持政策,从资金、人才、用地等方面扶持来料加工业发展,组织成立来料加工经纪人协会,拓宽低收入农民增收渠道。全市计投入1896.5万元发展36个物业经济项目,累计建筑面积7064.55平方米用于来料加工。目前,全市已发展来料加工企业(点)1570个,来料加工经纪人达2241名,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1.7万人,年发放来料加工工资7.23亿元。
      二、夯实三大环境基础,提升发展实力
      一是强化配套设施。2015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0多亿元,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62.2公里,治理农村河道154.01公里。
      二是优化公共服务。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养老服务等制度创新,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和消除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差异。今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增幅8%,农村居民不低于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的75%,城乡居民人均养老金待遇水平增长15%。
      三是美化农村环境。以“ 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为载体,深化“千百工程”、“百村千处”工程,加大截污纳管建设和垃圾“户集、村收、镇处理”力度,积极构筑生态屏障、生态产业、生态家园“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模式。全市已完成3919个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2519个、接入受益农户43万户。
      三、搭建三大帮扶载体,凝聚发展合力
      一是实施“挂钩帮扶”。目前采取“四套班子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重点民营企业+乡镇”的模式,帮扶6个县的21个乡镇,三年来落实帮扶意向资金8393.8万元,到位帮扶资金7318.7万元。
      二是推进“山海协作”。坚持“陆海联动、统筹开发”,全力推动区域合作,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如鹿城泰顺共达成“山海协作”项目36个,协议资金32.26亿元;每年组织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均在1500名以上;累计落实帮扶资金930万元。
      三是引导“社会共建”。充分发挥在外温州商会、温籍企业家和海外侨团的优势和作用,开展“百侨百会助百村联千户”活动,先后有1121家企业与1121个行政村结对共建。
      四、强化三大聚才举措,激活发展活力
      一是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实施“人力素质提升”行动,鼓励各类人才到山区工作。同时,全力实施农村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都向山区派出一大批农村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支持当地发展。2015年,我市向低收入农户重点帮扶村派出第一书记919名,落实经济发展项目482个,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68个,争取扶持资金9000万元。
      二是积极培育优秀实用人才。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升工程”, 截至11月底,我市今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8248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6277人,“转业农民”培训11971人。
      三是积极转移富余劳动力。充分发挥温州民营企业、外地商会、在外温州人的优势,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向城镇转移。截至11月底,我市今年有11332人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转移就业率为94.66%。
      五、推进三大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创新农村经营制度。着重在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创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农村产权登记与交易平台建设上下功夫,激活农村资本市场,加快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步伐。如泰顺三魁镇薛内村改变以往直接捐资的模式为“村企合作”模式,成立了温州瑞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在外创业人士向该公司注资,村民以林地、山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共同开发经营全村现有的资源,使得全村村民皆成股东。3年多,公司现资产已达4564万元,联接农户207户,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增至12600元,实现三年翻一番。
      二是创新农村金融制度。以农村金融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农村资金互助会、农房抵压贷款和农业政策保险等,进一步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据统计,全市已建立扶贫资金互助组织336个,筹集互助资金1.25亿元,累计借款余额1.274亿元,其中向低收入农户发放互助资金4340万元。积极推广小额扶贫贷款制度,今年发放“丰收爱心卡”26.31万张,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24亿元
      三是创新异地搬迁制度。以高山远山区域、地质灾害隐患区域、重点水库库区等群众为主要搬迁对象,建设一批主要布局在县城、中心镇有二、三产业支撑的异地搬迁示范项目。2011年至今,实现70个村整村搬迁,异地搬迁81662人,每年搬迁人数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文泰两县有感震区安居工程,目前确定建设10个抗震安置小区29个安置点,已安置2989户938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