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市书房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成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 温州城市书房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成效
2016年2月12日《人民日报》要闻4版刊登专题报道,充分肯定了温州城市书房春节不打烊、全天候满足人民群众阅读需求的服务机制,这是作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目——“城市书网”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书房继去年《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报道后,再一次作为温州的城市文化符号出现在公众视野。实际上,作为24小时自助式图书馆,城市书房已全面融入了温州市民的精神生活,成为这座城市新的文化地标。2015年,温州市区10家城市书房总流通65万余人次,外借图书30万余册,办理借书证及开通市民卡近8000个。这种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就近便利的阅读需求,又有利于推进文化场馆社会化运作和公众自治模式的形成,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业界专家的肯定。可以说,城市书房是温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成果。主要做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创新发展,供需对接引导全民阅读
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书房建设,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将其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其根本在于城市书房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想,实现24小时全天候开放,打破了传统图书馆辐射范围和开馆时间的限制,节约了读者借阅图书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更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随时随地阅读的需求,开辟了图书馆服务新模式,打造了一个永不闭馆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从而激发全民阅读的热情,引导市民成为善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之人,打造“书香温州”推动城市向更快更好的目标发展。
二、坚持协调发展,科学布局推动资源均等
选址布点是城市书房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关系到广大市民能否普遍享受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城市书房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力求推动温州城区协同发展的格局,在布点选址采用网格化嵌入式方式,充分考虑人口密集度、交通便利性、服务半径、环境相对安静度、消防安全、阅读需求、市民意见等因素,要求建设在一楼临街处,馆舍面积150-300平米,可配置8000-30000册图书,基本分布在城区人流密集的社区、创意园区、企事业单位、商场、公园等地。城市书房建设的体量不大,突出小而精,通过这种网格化建设和嵌入式设计,从数量上和布局上基本达到为全民普遍均等服务的目的,也让城市书房成为当前一些较大社区、企业等单位的“标配”。
三、坚持开放发展,社会参与推动全民共建
已经建成的15家城市书房中,除首家城市书房属老馆改造外,其余14家以及接下来要建的10家城市书房主要通过面向社会公开建设选址标准,各地主动申报,再由文化局和图书馆实地考察后提出拟建地址,最后向社会公示后确定。公开申报建设,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激发了基层的建设热情,去年总共有23个社区和单位申报。这种通过盘活社会资源,与社区、企事业单位众筹合作、多方共建的模式,在公共阅读服务基础建设社会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温州市文广新局、市图书馆,各县(市、区)馆,以及各级乡镇街道和社区共同参与共建,各方有钱的出钱,有房的出房,有书的出书,摊薄分担成本,合作共建。这种众筹合作、多方共建机制,有利于全市形成上下联动、社会共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构建更加广泛的文化利益共同体。
四、坚持绿色发展,技术升级实现资源节约
城市书房根据绿色发展的目标,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RFID先进技术,实现无人值守自助借阅和自我管理。书房内部的卫生打扫和图书上架整理也都由书房所在区域附近的市民志愿者完成。这种相互监督、自我管理模式,不仅成功创建了一个自由而健康、有序而温馨的现代公共阅读场所,较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在场地和人力上的社会化运作,更能节约人力财力成本,推进图书馆向简约节能型发展。
五、坚持共享发展,连锁运营确保服务水准
城市书房建设之初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所有城市书房全部共享这一规范,由市图书馆“连锁”运营、统一标识、统一管理标准。一是统一调配图书,书房体系内的图书不管是由哪个图书馆提供,都由市图书馆每周定期调配一次,以保证图书资源的流动性;二是统一服务电话和服务标准,无论哪个书房出现问题,读者都可以通过场馆公示的电话统一反馈到市图书馆,由市图书馆统一协同场馆方进行解决;三是统一监控和临近门卫管理机制,市图书馆实施时时监控,可以24小时掌握所有城市书房的工作情况,更可有效解决相关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