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保护红树林 打造海岸绿意空间

11.06.2020  15:20

  在祖国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温州处于居中位置,海岸带类型多样、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市在海岸带上做了大量努力,红树林现存面积占全省70%,该市的红树林湿地已逐渐成为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绿意空间。

   一、奋楫笃行,描摹生态文明靓丽底色。 一是红树林造林历史悠久。从1957年乐清市西门岛引种红树林以来,温州的红树林造林历史已超过60年。苍南县和龙港市红树林的引种栽培历史同样悠久,1958年在原龙港镇引种红树林2万株;60年代沿浦镇建成成片红树林6.6公顷。近年来,温州加大了红树林的引种栽培力度,温州现存红树林约270公顷,让海上防护林初具规模。二是自然禀赋适宜。温州有潮间带滩涂近1.3万公顷,其中近1000公顷适合红树林种植。温州年平均气温18℃,气候条件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乐清湾引种的秋茄林,能短时间承受0℃左右的低温。近年来,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专家团队对温州红树林进行了跟踪监测,秋茄种植4年后,株高达到1米以上,最高的近4米。三是海洋生态保护成色足。温州建成3处红树林保护地,保护大量红树林湿地。乐清西门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龙湾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以保护红树林及其生物种群为目标,种植红树林逾100公顷;龙港红树林省级湿地公园以红树林的保护与恢复为核心,展示湿地动植物和湿地生境,传承滨海湿地文化。同时,温州还加强了河口、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红线区监督力度,防止红树林等重要生态系统的消失破坏和退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二、蓄力扬帆,筑牢海岸带上的绿色长城。 一是利用生态补偿金种植红树林。严格落实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生态补偿制度,2015年以来,温州改变以往单一的渔业资源补偿形式,增加红树林种植等补偿形式,助推红树林湿地建设和扩增。2015年至2018年通过落实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生态补偿金等多元资金,共栽种红树林2700多亩。二是海岸线整治修复中应用红树林。海岸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黄金线”。根据《浙江省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2018年-2019年,温州共完成海岸线整治43.64公里,其中修复生态岸线19.9公里。在生态岸线修复中,洞头、乐清、苍南、龙港等地共种植红树林900余亩,提升了海岸生态功能。目前,温州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为38.4%,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为83.8%,均高于控制指标。三是新“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中建设红树林。在2020年的蓝色海湾申报方案中,温州计划投入3.38亿元,新种红树林180公顷,打造中国最北缘最大最美海湾及河口红树林生态湿地。项目计划在龙港市新增红树林80公顷,与新美洲红树林连成一片,这既是一份送给龙港这座年轻城市的生态大礼,也为龙港的新型城镇化改革注入海洋生态文明元素;在苍南县沿浦湾新造红树林100公顷,结合苍南核电绿能小镇建设和紫菜产业发展示范项目,形成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的良好示范与互动。

   三、倾情守护,打造绿色发展新平台。 一是大大提升生态系统自净能力。红树林具有防风护堤作用,可富集吸收镉、汞、锌、铬等重金属,起到改善海域水体交换功能,彻底清除海水养殖产生的垃圾。在龙湾树排沙,引种红树林以后,岛上生态状况大为改观;在苍南沿浦湾,80公顷红树林为沿岸4000多亩围塘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起到“天然过滤器”作用。此外,红树林在抵抗风浪袭击方面有着其他植物和设施不能代替的作用,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红树林以其特殊习性,成了名副其实的“海岸卫士”。二是显著增加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红树林的种植保护和恢复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大大提高了底栖生物和鸟类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根据近三年跟踪观测,该市红树林种植海域海洋生物增加到358种,其中浮游植物147种,浮游动物125种,底栖生物87种。此外,30余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经此补给迁徙,温州红树林湿地已然成为近海生物重要栖息繁殖地和鸟类迁徙中转站,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日益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高。三是有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红树林沿岸各乡镇借势发展“绿色经济”,洞头霓屿规划建设红树林海洋湿地公园、苍南沿浦规划建设沿浦湾海岸公园。依托红树林湿地带来的旅客流,建设完善沿海乡镇基础设施,培育集休闲渔业、生态旅游、民宿经济、亲海观光为一体的新业态,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沿岸百姓增产增收。

(温州市林业局)

绍兴市成立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天然林保林业厅
南湖区举办“大地之翼”主题鸟类公益摄影展
  为向市民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