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三大举措助推非遗产业化发展
温州被誉为“百工之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现有人类非遗代表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35项、省级非遗136项、市级非遗名录770项,非遗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二位,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但非遗产业化开发程度不高,非遗产品未能真正成市场化。近年来,温州市文广新局大力扶持非遗产品开发研制,积极推动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闭幕的2016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多个非遗产业化项目受到了风投公司青睐,为非遗产业化开发拓展了新渠道。主要做法有:
一、借力科技优势,为非遗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助推文化企业与科技的融合。温州市文广新局联合科技部门开展全市重点文化科技企业、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团队评比,认定一批文化科技型企业的领头雁,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二是利用全市高校科技资源集中的优势,做好产、学、研相结合,推动非遗大师入高校授课传艺,专业人才入企实训,为非遗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浙江工贸职业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举办的温州市文创学院已经招生两届,专门开设了非遗实践课程;温大美院针对温州传统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研究,有10余项非遗保护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立项,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三是引导企业借助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技艺,使非遗产品重塑风采。如澳珀家具有限公司对传统瓯窑烧制技艺进行改进,研制出独创性的瓯窑工艺品深受市场喜爱;艾叶文化有限公司在传统印刷技术的基础上,使用真丝材质作为艺术的载体,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专门为2014年北京APEC会议提供“第一夫人”丝棉披肩,其研发的产品已经进入国内高端消费市场;温州青街工艺品有限公司研发的漆器在现有手工制作基础上,采用塑胎方式创造性开发和创新性转化,产品销往意大利等国。温州市优趣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高科技把瓯绣、木偶剧、活字印刷术、纸雕等非遗工艺内容融入动画片中,再通过设计生产DIY手动的动漫衍生品,形成个性化亲子产品互动模式,让家长和孩子们在互动中了解熟悉传统技艺;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也将瓯剧中的人物形象卡通化,设计出Q版衍生产品推向市场,线上线下热卖。科技的助力让非遗产品变得时尚化、生活化和趣味化。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非遗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积极引导非遗文创企业以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对传统非遗产品进行商业化、创意化的革新转换,逐步将脱离社会需求的传统非遗文化艺术品转换成特色生活品、创意礼赠品、旅游纪念品、城市礼品等消费者容易接受的文化特色产品,形成非遗产业的互联网新模式。2016年1月1日,致力于推动非遗项目传播传承的“民间”公众平台正式上线,“民间”平台是一款C2C服务平台,已经和200多名手艺人达成合作,实现创意产品在线销售和技艺交流,还将配套开展培训、传承、技艺传播等延伸功能。该市的羽化工坊设计工作室以研发设计时尚木器为切入点,通过建立自媒体端口和粉丝社区,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功能的花器、笔筒、烛台、文具用品等十多个产品系列,通过代销和网络直销的方式,丰富了市场上的手工艺品品类;四目联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礼尚坊”非遗创意礼赠网络销售平台已经形成规模效应,成功开发出多个非遗文创系列产品,受到互联网消费市场的追捧。温州非遗广场精心致力于瓯塑、瓯绣等非遗产品的研发,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去年研发出23种城市礼品。互联网作为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全新载体,既能让非遗作品得到更充分的展示,又对用户提供了视觉和文化享受,二者的互动连接,有助于“非遗”走得更远。
三、坚持推动与金融跨界融合,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积极拓展非遗产业化的新渠道,为非遗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6年4月1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市国智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瓯海农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三方发起总规模10亿元的温州互联网+文创基金。该文创基金将对全市符合条件的文创企业包括非遗企业提供股权投资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非遗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同时,该市各级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尤其是非遗产业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14年成立的温州银行文化支行对优秀非遗项目进行专门扶持,国家级大师可以低息贷款100万,省级大师60万,市级大师40万,而且不需担保。各文化产业园区也充分发挥产业和金融集聚的优势,为入驻企业提供支持。该市占地2万平米、投资1.5亿的文化金融小镇就为首批入驻园区的优趣动漫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产业发展基金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