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夯实发展基础全面构建扶贫工作新常态

08.01.2015  17:49

2014年,温岭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台州市扶贫开发“进村入户、十有六保”工作的要求, 结合本市低收入农户地域分布较为分散的实际,出台了《关于扶贫开发“进村十有、到户六保”的实施意见》(温政办发[2014]142号),积极创新举措,拓宽增收渠道,全面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民生保障,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推进的扶贫开发新常态。

一、拓宽三个渠道,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 一是依托民营经济带动。 充分发挥温岭民营经济发达优势,推进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挖掘优势产业就业岗位,助力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如石桥头镇27个行政村全面设立村级就业协理员,落实农户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信息对接,并拿出20万元奖励当地企业招收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全镇基本实现无“零就业家庭”目标。另外,依托温岭加工业优势,积极发展鞋、帽、编织、服装、水产等行业的来料加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来料加工经纪人超过2000人,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其中低收入农户近万人。 二是发展产业基地带动。 充分发挥特色农业产业优势,鼓励低收入农户从事特色种养业,目前已形成东部沿海西瓜、东南部大棚葡萄、中北部平原果蔗、南部山区温岭高橙、西南部山区半山区温岭草鸡等特色农业产业带,有力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鼓励有条件村庄依托观光农业基地发展服务业,引导低收入农户参与经营,实现增收。如城南镇寨门村今年开发“七彩花海”项目,五六月种植马鞭草,八九月种植荷花、百日菊、向日葵及二茬马鞭草,花期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花田边的摊位近200个,经营户户均收入达3万多元。 三是创新流转模式带动。 推进“出租+折股”土地流转模式,组织引导农户稳定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既解决单纯出租稳定性差、租金长期增长难的状态,又解决单纯入股合作前期经营风险大的问题,实现有限资产的有效增值增收。如寨门村集体及农户的2200多亩山林,合作流转给王龙口高新农业技术园区,期限为70年,前35年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平均约80万元,35年后按园区项目评估价值,折成35%股份分给农户,可年年享受分红。

二、促进三个发展,夯实扶贫开发基础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政策扶持和项目开发,扎实做好薄弱村各项基础工作。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村庄整治建设,针对基础薄弱村,创新实施“菜单式”项目建设,各村可根据自身实际,从“菜单”中选择“道路硬化”、“溪堤改造”、“河道整治”、“庭院美化”、“老年公寓”等21道项目,选择力所能及的进行建设,每年开展一两个项目,逐年推进改善。如箬横镇毛山下村,从偏僻的脏、乱、差村庄,经逐步实施菜单项目建设,推进村庄整治,直至完成美丽乡村建设,村庄面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今年,全市投入财政资金400多万元,完成菜单式建设项目52个。 二是壮大集体经济。 加大薄弱村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扶持力度,增加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持续较快增收。如温峤镇白泥村完成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467亩,既获得每亩4.5万元的政府补助,又能获得持续租金收入。今年全市启动薄弱村扶持项目26个,投资额3000多万元。同时,推动各方力量参与结对帮扶,切实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如政协、统战等多个单位帮助结对村兰公岙村,对500多亩山林、土地量化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农场,成功开发了100亩水果基地,其中60亩大棚樱桃今年亩均收益达3万多元。 三是推动整村搬迁建设。 温岭扶贫搬迁任务艰巨,据2012年调查统计,全市有搬迁意愿的人口有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山区及海岛村庄。市里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加大政策倾斜,优选镇区周边地段安置,土地指标“先借后还”,国有划拨土地开发公寓式住宅,项目征地、报批规费等给予“一区一策”,全力助推项目落地。去年以来,涉及9个偏远山区村的3个搬迁集聚小区启动建设,建成后可安置近2500户7000多人。另外,坚持搬迁安置与后续扶持并重的理念,着力解决搬迁村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如石桥头四村搬迁联建的石景新村,在小区边上新建了一个集养老服务、商业开发、农业配套于一体的创业致富综合开发基地,项目总投资概算1195万元,占地约15亩,建成后,将优先安排搬迁户从业,项目收益归四个村所有。

三、坚持五个提升,兜住民生保障底线

稳步提升基本保障水平,加大救助力度,切实提高低收入农户生活质量。 一是提升最低保障水平。 农村低保标准从去年的370元/人·月提升至440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从城镇的76%提升到80%,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全市共有7394户、10570人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751人纳入五保“三无”供养,1321人纳入低保边缘生活保障,2232人纳入困难重度残疾人员生活补助, 3737人次享受临时生活救助。 二是提升医疗救助水平。 医疗救助资金安排逐年增加,市财政预算标准从去年的人均13元提升至人均15元。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内的困难家庭在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50%以上,低保对象政策范围内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50%以上。今年,共有2367人次享受了医疗专项救助。 三是提升教育培训水平。 落实低收入农户学生资助制,加大补助扶持力度。今年资助困难学生1287人193万元,爱心营养餐补助1935人135万元。开展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劳动技能、转移就业能力。今年,开展各类种养实用技术、转移就业技能及创业知识培训15期,累计培训低收入农户900余人次。 四是提升住房救助水平。 今年,通过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置换等多种方式,共救助160户339人,其中新建52户,修缮73户,改造危房面积11074平方米,低收入农户的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五是提升养老保障水平。 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覆盖率逐年提升,政府以买单和补贴等形式实现16周岁以上持证残疾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出台政策对低收入老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符合条件的老人每年可领到最高达1.5万元的养老补贴,今年补贴发放比例占到老人总人数的1.8%,明年将达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