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全力打造“人才磁场”

14.06.2016  17:04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对海滨之城温岭来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擂鼓已经锤响,温岭比任何时期更加渴求人才。今年以来,通过出台有力的引才用才政策,弥补转型升级中的人才短板,温岭正日益成为凝聚力极强的“人才磁场”。人才科技对于温岭经济格局变革的催化效应正在不断酝酿、发酵……
      招才引智:创新人才营造磁场
      5月初,2016温岭校企人才洽谈会暨“人才+项目+民企民资”对接会拉开序幕,吸引全国34所大专院校、14家科研机构和100多位高层次人才共聚温岭,与当地500多家企业开展洽谈合作。
      这次洽谈会,成效如何?温岭市委组织部相关人员,用一个现场故事解答笔者的疑问。长期以来,温岭市三木机电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学森开展一项业务攻关,因缺乏相关专业技术而面临研发难关,只能苦思冥想、孤军奋战。在会场,他如愿以偿见到合肥工业大学的姜卫东教授,激动地一把抓住他的手不放。
      “我们就需要姜教授这样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今后的合作空间很大。”陈学森说,原来姜卫东教授当天所展示的无刷直流电机,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稳定、转矩大、效率高等特点,正好与公司攻关领域高度吻合。
      像这样相见恨晚的企业家和科技人才,不胜枚举。本次对接会上,全国各地专家带来的新型、前沿的科研成果成为会上一道靓丽色彩。温岭500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和研发人员纷纷寻找着自己的兴趣点,希望为企业发展搜罗更有用、更先进的技术。
      中科院理化所顾开选博士及其团队,为温岭带来深冷处理技术。深冷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材料改性手段,能够提高材料或零部件的耐磨性、尺寸稳定性等性能,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及使用寿命。中科院理化所在国内最早从事深冷处理研究并率先实现产业化,至今研制并销售深冷处理设备400余台,同时还开展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以及非金属等材料的深冷处理机理和工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深冷处理工艺体系,集设备与工艺于一体的独特优势有效地促进了深冷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
      通过对接会牵线搭桥,后期不下于4次的沟通洽谈,双方达成合作意向:温岭将引进中科院理化所深冷处理技术,在台州地区成立材料深冷处理服务公司。“我们将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精密化的材料及零部件深冷处理服务,改变目前区域制造以中低端为主导的局面,提升整个台州地区装备制造业水平,预计5年内实现年处理量1000吨以上。”顾开选说。
      据介绍,起源于对接会的人才科技活动月,涵盖内容其实精彩纷呈。“温岭籍在外科技人才故乡行”“温岭机床工具行业品牌建设转型提升院士行”等十大活动陆续登场,20余名科技专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位智能装备领域专家为企业开课培训,助推温岭“机器换人”步伐,还有医学专家、教育专家在各自领域为温岭提供服务,这个月里,越来越多的温岭企业家集中解决了困扰其已久的“老大难”问题。
      “温岭的发展需要人才,我们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招才引智,强化科技引领,弥补企业人才短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温岭市委主要领导介绍,在精准调研梳理人才需求,定期编制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的基础上,温岭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导向,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外温岭籍人士等联系对接,引进高层次人才带项目来温岭创业。温岭还注重整合各部门资源和力量,注重人才、项目与本地资本的对接合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人尽其才:创业科技做大舞台
      中午时分,走进温岭城市新区工业园区的“500精英创业孵化器”,李健强正弯着身子和助手调试样品机,满手是油。李健强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博士,在制冷和工业产品设计领域拥有十多年经验,经过4年多的潜心研究,成功研发海水制冰机,可广泛应用于远洋捕鱼业。可是,样机生产出来,该去哪里调试呢?人生地不熟的李健强,一直为调试场地苦恼不已,打算联络其他团队一起合租工作室。一筹莫展之际,温岭市委组织部给他打来电话,将为他免费提供调试厂房。“好不容易拥有这么好的调试场地,我们很珍惜,正抓紧每分每秒试验,争取再过两个月推向市场。”李健强嘴角带笑,组织部工作人员告诉他,中试结束后,还可以到东部新区的“500精英创业园”进行批量生产。
      据了解,李健强所入驻的“500精英创业孵化器”,是温岭为初创期的“500精英计划”创业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项目落地和中试孵化提供的平台。除此之外,温岭还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人才奖励政策,细化创业场所、资金奖励、贷款贴息、中介支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人才开发政策体系的有力举措。
      “在创业项目承载平台上,温岭积极打造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孵化园等链条式创业平台,”温岭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温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例,这家1月投用的平台,已经成功引进各类机构14家,包括7所大学、2个研究院、4个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和1个研究所。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不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纳米,也为温岭企业迈向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
      在电脑上利用软件制造产品的三维模型,再将数据输入3D打印机内,不到3个小时产品便呈现眼前。这是日前笔者在温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中国计量大学的3D打印中心看到的一幕。原本至少需要半个月才能开模成型的产品,通过3D打印大大缩短了研发的周期、降低了成本,受到温岭本土的摩托车零件、塑料日用品等制造企业的青睐。
      浙江工业大学潘柏松带领研发的智能制鞋涂胶生产线,在提高涂胶质量和涂胶效率的同时,还能通过计算机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工人在安全环保条件下进行生产。“此外,采用这条生产线后能将人工从原先的10人减少至2人,消除大量的安全生产隐患,对温岭的产业结构而言很有针对性。” 潘柏松说,不仅如此,他的团队还建立温岭智能制鞋装备实验室,为温岭鞋业自动化、智能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今年一季度,科创中心共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28项,签订合作合同18项,其中与7家企业签订‘机器换人’装备设计研发或产品创新设计项目合同。”温岭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留人留心:细致服务凝心聚力
      说起温岭对待人才的细致,从日本归来的博士周小靖,至今难忘两年前的一次经历。那是他应聘到浙江福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第一个年头。一天清晨,他吃早饭过于匆忙,不小心将一颗红枣核卡在喉咙里。“当时,情况危急,枣核上不去又下不来,连讲话都成难题。”周小靖说,他马上开车去医院,还在排队之际,接到了温岭市委人才办的电话。原来,人才办得知消息后,不仅帮忙联系好相关专家,还赶来探望他。所幸的是,经过手术,周小靖休息两三天病就好了。但在异乡,温岭市委组织部在紧急关头,给予他家人般的关怀,让他备受感动。这样的细致服务,在温岭引才留才工作中,只是感人一幕。位于城市核心区的温岭市人才公寓,4幢13层的楼房高高耸立,“共258套房间,全部面向符合条件的人才。届时,可实现拎包入住。”温岭市人力社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不仅如此,温岭还实施高层次人才健康管理跟踪服务,基本健康信息收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定期随访等一条龙式服务;落实引进人才子女入学制度,近年来共为30多位引进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就学问题。
      截至目前,温岭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200多人,其中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人入选省“千人计划”。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9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65家省级科技中小企业。高新企业新增数和总数连续4年保持台州市首位。
      这些从各地而来的专家人才,正在用他们的专业所长,发挥着聚合裂变式的作用。中科院大连理化所教授梁鑫淼回到故乡温岭后,一个名为“色谱分离技术”的名词被更多人所熟知。短短两年时间内,由他和17个博士组成的人才团队共研发出新产品3项、新技术23项,拥有发明专利9项,其中授权专利4项。“公司生产的色谱填料,每公斤可以卖几万元。目前,我们正与海正药业合作,单个合同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梁鑫淼所供职的浙江华谱新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
      同样,周小靖带领的高端色谱仪研发团队,也在色谱产业链的另一端扛起了大旗。“国内的色谱分析仪器大多处于低端状态,引进人才,就是要实现转型升级。”福立公司董事长黄立财介绍。今年以来,该公司已有3个新产品研发成功,正在申报专利,其中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走在了国产高端液相色谱生产的前列。
      一个个人才的加入,令温岭的产业结构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新能源行业,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柏威廉博士创办的材料科技公司;在电子信息行业,有省“千人计划”朱永东博士创办的电子公司和陈俊博士创办的集成电路公司;在机械制造行业,有“500精英计划”潘柏松教授创办的智能装备公司……据了解,在目前温岭已落地的23个“千人计划”和“500精英计划”创业项目中,已有18个项目实现与本地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合作,而且大部分已实现产业化。
      (浙江日报 2016年6月13日 第10版 政治 地址链接:http://zjrb.zjol.com.cn/html/2016-06/13/content_2979646.htm?div=-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