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陆军部旧址首启百年大修 有望建民国史博物馆
张自忠路东头,坐落着一组布满精美砖雕的英国维多利亚式建筑群,这里曾是清陆军部,也是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更是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的发祥地。
日前,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相关部门获悉,作为该组建筑群的“核心”,主楼(灰一楼)今年启动了建成百年以来首次大规模修缮,涉及文物加固、文物修复以及室内装修等。此外,修缮范围还包括大门、厢房,全部工期在三年半左右,灰一楼修缮完成后有望建成民国史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
修缮·现场 损坏地砖仅占1% “盖”上保护膜原状修
踏过百年前的青砖,从东门步入清陆军部旧址的主体建筑灰一楼,将近400平方米的一层大厅通透地让眼前豁然一亮。谁能想到,此前这里曾用隔墙隔成了六七个办公区。
在《2004中国建筑艺术年鉴》的介绍中,这座具有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被称为晚清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建于1906年,曾作为清末的陆军部,民国时期更是段祺瑞执政府的所在地。在其门前还发生过“三一八”惨案,是鲁迅先生笔下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遇难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发祥地。近年来,一直作为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和清史研究所使用。
建成百年以来,灰一楼几乎没有进行过大修。上午,当记者走进大厅时,只见被拆下来百余个门扇分成六组整齐地码放在地上,虽经过百年的损蚀,大部分门板依旧完好。地面上则密密地附着保护膜,据称这是为了避免在运输材料时进行二次破坏文物而铺设的。
据中国人民大学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副处长王志丹介绍,由于一层大厅的地砖都是百年前的文物,因此在修缮过程中必须要进行适当保护。现场施工人员小心翼翼为记者掀开一层保护膜,只见琉璃蓝点缀间枫叶红的地砖显出“真容”。
据王志丹介绍,这些地砖保存状况较好,损坏的数量仅有1%,修缮中会对损坏的部分进行“修复整容”,没破坏部分则进行清洗打磨。
修缮·范围 清陆军部旧址大修 百年来尚属首次
此次大修,可谓是清陆军部旧址建成以来的头一次。据王志丹介绍,此次修缮的范围包括主体建筑灰一楼、东西厢房以及大门,整个工期将在三年至三年半完成。其中还包括对消防系统、监控系统的“升级”以及基础设施改造。
为了这次大修,从立项到施工进场,就用了五年时间。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维修立项获得批准,2013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维修方案并拨付专项资金,2015年3月完成施工招投标,2015年6月在北京市文物局办理完成了施工进场的相关手续,2015年7月初进场施工。其中,主体灰一楼的修缮时间为一年半,完成后再逐步修缮厢房以及大门。
在王志丹看来,此次大修并不同于此前的几次“小修小补”。“听老同志们讲,1994年以及2011年灰一楼因为办公使用,对室内进行了简单的粉刷装修,但并不是整体修缮。”而此次灰一楼的修缮,将从文物加固、文物修复以及室内装修三个方面入手。
“所谓加固,就是对原木结构糟朽、断裂、移位、脱榫等部位进行修换、归安,并用钢结构为整个建筑搭起构造性‘骨架’,就像增强一个人的整体性。”王志丹解释。而对于文物修复,则是对建筑外墙的砖雕进行清洗修复,对建筑内的木结构门、窗进行修护,甚至是门上的五金件都要原貌复原。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缮还将恢复三层钟楼的报时功能。
修缮·重点 几近“失传”工艺 将得以修复
据王志丹介绍,此次修缮的总体原则是“修旧如旧”,而修缮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当时工艺的恢复,另外则是文物修复与使用功能结合时怎样尽量减少对文物本体的破坏。
说到工艺的“复原”,王志丹拿出了一个五金件为记者演示。“这个五金件是我们在浙江找了一个厂家进行的复原样板。”原来,从7月施工进场,一直到9月,施工方一直在寻找可以修复传统工艺的厂家,单单一个门把手,就从不下10个厂家里进行筛选,最后由“胜出”的三个厂家分别开模样品再来做最后的综合比选。
记者看到,这个门把手的内部构造并不是现代的门锁,而是由一个机械装置连接着上下两个长柄,当转动把手,长柄联动一同收缩门即可打开,再转动把手,长柄伸出插入门框凹槽,门便紧锁。“像这样的工艺在现代建筑中几乎失传”,王志丹表示,要恢复传统工艺做法是此次修缮工程的一大难点。
除了工艺,还有对建筑材质的复原。记者看到,拆下的门板虽然经过百年的侵蚀颜色有些破旧,但整体造型以及使用功能都保存完好。据了解,当时在建造清陆军部旧址时,窗户、门使用的木材主要是黄杉、冷杉、槐木、硬木松等材质,而此次修缮将尽量使用同样材质修复。
此外,由于整体建筑修缮后还将继续使用,因此如何避免穿墙打洞破坏文物本体也成为此次修缮难点。按照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就要有强弱电、给排水、消防以及空调系统等必要设施。有这些现代设施的“加盟”,就难免要穿墙、剔凿以及布线。
王志丹表示,为了尽最大可能保护文物原状,按照修缮计划,所有的空调主管线都从1.2米高的地垄层穿过,中央空调室外机组将集中在主楼以北的小花园中,这样就可以使装修效果减少现代“气息”,依旧保持百年前原貌。
修缮·用途 “神秘”建筑或做民国史博物馆开放
百年前的清陆军部是什么样?根据史料记载,其整体风格是仿英国维多利亚的,体积感、装饰性很强,有人称之为英国国会大厦的“影子”。但钟楼却受到哥特式风格的影响,而在局部装饰上又有巴洛克风格的痕迹。有趣的是,外墙砖雕装饰图案中,采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题材,如“寿”、“万”等,更显出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经过修缮,这里是否能完全复原百年前的景象?据王志丹介绍,在修缮中尽量做到“修旧如旧”,此外学校还将挑出二层西北侧两间房屋做原状陈设,可谓是百年前“原汁原味”的清陆军部。
法制晚报(法晚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在这两个房间看到,墙裙、角线、筒子板、木门地板、吊顶等基本没有损坏,王志丹也表示这是两间保存相对完好的房间,届时只要进行清洗就原状保存下来,可供观众领略百年前的建筑旧貌。
修缮后的文物是继续隐身在深深庭院中还是揭开面纱来到公众视野?记者了解到,由于此前人大的书报资料中心和清史研究所在灰一楼办公,大门口一块“办公场所、谢绝参观”的牌子让不少文物爱好者望而却步。修缮后,这座建筑的使用功能是否可以得到合理利用?王志丹表示,从设计方案来看,灰一楼的室内装修是按照博物馆以及办公使用两个用途进行的。据了解,博物馆展出的内容将以民国史为主。“如果真的变成了博物馆,应该可以允许观众以预约形式来参观”,王志丹表示。不过,这仅仅是装修方案,未来灰一楼的具体使用方案将由学校研究后再决定。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这座“神秘”的建筑正在逐步揭开面纱。
此外,清陆军部旧址除了此次修缮的主楼(灰一楼)以外,还包括主楼北侧的灰二楼、灰三楼和灰四楼。
法制晚报(法晚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在现场看到,这3栋楼也都年久失修、安全隐患突出,楼内还有许多居民在居住。据王志丹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领导专家来老校区视察文物修缮工程时,还专门提到了这3栋文物建筑的维修保护问题,但由于涉及到居民搬迁安置等难题,还需要在政府支持下才能完成。
多知道点儿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位于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原名铁狮子胡同。清代这里有三座府第:东为和亲王府,中为贝勒斐苏府,西为和敬公主府。
1906年,两府内的建筑全被拆除,重新建造了三组砖木结构的楼群:中间的主楼为欧洲古典式灰砖楼,东、西、北各有一座楼房,为清陆军部和海军部。1924年段祺瑞被北洋军阀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这里改为执政府。
目前,西侧的清陆军部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清史研究所所用,东侧的海军部为中国科学院使用。2007年,此次进行修缮的清陆军部衙署入选“20世纪中国十座最不该被遗忘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