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县清溪村试点“互联网+乡村治理+公共服务”
“明天上午9时,两委干部准时到村办公室参加会议。”日前,浦江县大畈乡清溪村村办公楼前,65岁的村监会主任陈丰光眯着眼睛,粗糙的手指在手机上划字。干了一辈子农活,陈丰光不曾想,有一天自己能在智能手机上写会议通知。陈丰光轻点了一下“发送”,于是,清溪村11名村干部手机里的“村两委干部工作群”中,就发出清脆的“叮咚”声。
这是这个浙中小村一年前从未有过的整齐声音,如今,这样的和声变得很平常。
2015年9月,浦江县委政法委和县委组织部联合在清溪村试点开展“互联网+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工作新模式,今年初在全县推广,以此落实我省对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一年之间,一张网让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村大人散管理难
网上建起新社群
初到清溪村,记者与几名村干部长谈,很快就感到一些不同。大家会不时拿出手机看,哪怕是上了年纪的人。有时候,一样的叮咚声会同时在几位村干部的手机上响起。
因为试点开展“互联网+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工作模式,现在,清溪村以党支部为中心、4个自然村为网格、10支村服务团队为支撑,陆续建起了10个微信群,几乎每户家庭都有成员参与群内村级自治,党员干部也通过该平台向村民提供各种便民服务——一条条看不见的纽带,将这个村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在一起。
清溪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水晶项链村”,在后来的水晶产业综合整治过程中敢于“壮士断腕”,环境卫生从全县“十差村”一跃成为“十佳村”。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村庄带来大量外来人口和管理难题。如何加强治理?4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方东阳想借助网络,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当村支书12年,他切身体会到现在农村治理的难处:水晶作坊关停后,一半以上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经商,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村大人散,事情却不少,怎样用有限的力量办更多的事,满足村民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曾经,方东阳感到力不从心,又希望尽快破题。
去年9月,清溪村的所有村干部间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微信群,随后4个自然村网格微信群建立……越来越多的村民不断加入。“现在包括一些平时不太交流的年轻人,也会单独加我微信,说说事情。”方东阳说。
留守老人变用户
人人都是信息员
不过,方东阳最想拉进这个网络社群的,还是村里的老年人。
环境治理和维护,是当下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能不能让留守村庄的“主力”——老年人也用上互联网,通过智能手机随手拍,把一些环境问题及时反映上来?
有想法就要付之行动。今年初,方东阳自掏两万多元,从县城购买了100只大字号的老年手机,在微信群里推广免费赠送,最后送出去不到50只。“用不来,也学不起来,不好意思收。”一位老人推辞。
方东阳没有勉强。在他看来,这50只手机,至少让清溪村在网络治村的普及方面跨出了艰难一步。
为了帮助领到手机的老年人真正学起来用起来,清溪村连续办了数场讲座,为村民普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知识,培训微信的基本使用方法。
陈丰光是这50只智能手机的领用者之一。“一开始不懂。”陈丰光说。不过现在,他发现智能手机的好处了。作为村里的水库巡查员,他现在一发现问题,就习惯拿手机拍照上传,很多问题马上就能解决。现在,他加入了乡、村两级共6个微信工作群,亲身体会到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的快速便捷。
因为这一张无形的网,每个人都变成了信息员。这种微信工作模式,也促成了该村平安建设的再延伸。
这张网还在不断完善。为了给村民搭建一个更方便的信息交流和办事服务平台,去年11月,清溪村还建起了村微信公众号“魅力清溪”,及时公开村党务、村务、财务情况,提供公共服务和生活帮助。这样的扁平化运作,提升了办事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乡村治理的不断转型升级。
乡里乡亲成网友
温情在网络传递
被网络深度覆盖的村庄,是否缺少了温度?这在清溪村,似乎不是一个问题。
“平时我们村干部和党员走村入户一点不少,用上了互联网后,更让以前用两条腿走不到的关系更近了。”方东阳告诉记者。
他说这番话,有自己的深切体会。8月29日下午,村里一位七旬老人在自家后山点火烧蚂蚁,不慎引发山林火灾。在电话和微信的一呼百应下,30余名村消防队员和村民及时赶到,扑灭了大火。当天晚上,清溪村的4个网格微信群里同时出现了老人家的手写自省书照片,还有多位乡、村干部发布县里关于野外用火的政策法规说明。在很多村民眼里,这无异于一场生动的普法教育。
本以为老人的家人会比较介意这种方式,不料第二天,方东阳的微信里突然来了一个陌生人添加好友。原来这是老人在县城生活的女儿。她说,看到了朋友转发的情况,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一定要回来表示感谢。
“因为她很早就离开村子,本来大家都不太认识,现在这么一弄,互相之间反而就熟络了。”方东阳说。
因为这一张不断延伸的网,村民吕宗浪更体会到了来自村民和其他陌生人的温情。今年5月,他在上班途中不慎摔伤导致半身瘫痪,让本来就困难的家庭陷入了窘境。村干部和联户党员了解到这一境况后,马上在村微信群里号召相助,还有村民专门在“轻松筹”上发求助帖,在微信群里号召大家转发帮助。仅仅一夜之间,大家就募集到了5万元。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位村干部忍不住感慨。
就在记者探访的日子里,所有在清溪和不在清溪的村民正在微信群里,热烈地讨论着那些曾经萦绕他们许久的乡愁民俗——与互联网连接后的清溪,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