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村晚”闹新春

12.02.2016  13:34

乡贤助力办社团,文化礼堂传文脉,浓浓年味解乡愁
淳安“村晚”闹新春

  正月初一的傍晚,在一个离杭州200公里,“以前去一趟都要一天一夜”的淳安县小山村文化礼堂里,到处都挤满了人。

  浓浓的年味也从里面溢了出来。

  满地都是鞭炮的碎屑,就像红红的地毯铺满了青石板的路;挨家挨户的灯笼和年画也挂得满满当当……

  这些往日里不常看到的热闹景象,突然一下子都涌在记者面前。

  不过,最热闹的,还是在这个云林村的文化礼堂里。“村晚”刚刚开始,里里外外站满了人,门口还不断地有人想要进来,就连平时不太能看到的一些年轻人现在都在这里。

  一台“村晚”凝聚人心

  开场前,台下村民们的热情都已经被调动了起来,个个都举着手机,一阵阵笑声从礼堂里满了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又开始往里挤,站在凳子上的小孩子们都喊着,“我要到前面去!

  “这次一共有19个节目,舞蹈、歌舞剧、小品、武术还有舞台剧等,都是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作为“村晚”的导演余亚平指着台上的演员们向记者介绍,这个从2007年就组织起来的“村晚”,“现在名气已经很大了,别的村每年正月初一都会赶到我们这里来看。这几天很多淳安人的朋友圈里也都会转发这个。

  这一点,让平时在下沙上班,偶尔回老家的余亚平感触很深。“我们这个村是一个大村,有1500多人,但平时大家都不在,特别是年轻人,都在外地。很难看到这么多人聚在一起。

  这其实也是很多农村遇到的尴尬。好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鞭炮声裹着家乡菜的味道”,让年味解了乡愁。

  文化建设复兴乡村

  “你们办这个,钱从哪里来?”面对记者的提问,余亚平摊了摊手,“我们也是白手起家。

  刚刚赶到的老村主任余书科接过了话茬。“一开始,就是让村里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和村干部来弄,他们有时间,不耽误,而且不费钱。

  不仅如此,“村里只给了很少的一部分钱。大部分是发动村贤、乡贤来赞助。他们也乐意,让自己村里人过年的时候热闹热闹。

  余亚平也感慨,“前几年办‘村晚’条件很简陋,就连场地都没有。这几年文化礼堂建设,把我们这个老宗祠修复好了,不仅把祖宗传下来的地方守住了,我们也有地方办各种活动了。

  目前,村级文化礼堂建设提升已经被列入了2016年淳安县为民服务的“十大实事”之一。按照目标,今年要完成第七轮15处农村历史建筑和50处村级文化礼堂及文化场所修缮工程。

  言下之意,将有越来越多的“村晚”出现在这些农村。

  不过,最让余书科觉得意外的是,“通过‘村晚’联系起来的村贤、乡贤和这些大学生,自发组成了一个社团。乡贤出钱,大学生出力,‘村晚’只是一部分,他们还帮助村里有困难的老人,以及去外地支教。这个是现在村委会没办法做到的。

  余亚平跟记者透露,“下一步打算把这个社团公司化运作,除了政务以外,村里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我们来操作。

  数十台“村晚”闹新春

  如今,“村晚”在淳安各地农村很是流行,今年全县有数十场之多。而在临岐镇17个村,村村都有一场“村晚”。

  临岐镇梅口村文化员方红霞5点多一点就吃好年夜饭出门了,和她一起前往村文化礼堂的还有她的丈夫、女儿。“我要赶过去给演员化妆,老公是去帮我跑场,女儿负责管电脑,还有老公的侄子负责管音响,我们可是全家都上阵了。

  像方红霞这样连续11年筹备“村晚”的人,还真不太找得着了,用方红霞自己的话来讲,“村晚”早已经成为她过年的一部分。

  “我们的‘村晚’甚至还出了自己的‘明星’,每年都少不了这些人的身影,哪个人的舞跳得好,哪个人的歌唱得棒,都成为村民们过年谈论的话题。”方红霞嘶哑着嗓子说。

  而在苏锦所在的文昌镇下潘村去年加入到“村晚”的行列后,也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

  “今年我总共排了8个节目,有舞蹈、有歌曲,自娱自乐吧。”苏锦是村里舞蹈队的领头人,为了这场“村晚”,从去年12月份就开始排练。

  “这次参加表演的村民总共有50多个,大家挤着报名要上台,原本打算一个小时的节目,现在估计要一个半小时以上了。”下潘村村支书王成生笑着说,自从村里建起了文化礼堂,现在村民们在精神生活上丰富了许多。

  简单的舞台、熟悉的面孔、朴实的表演,村民们在自己的“村晚”里,享受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