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县中洲镇小:传承红色基因
13.04.2016 18:25
本文来源: 教育局
剧本中的“方主席”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革命烈士方志敏。1935年1月8日,担负着北上抗日先遣队重任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在皖南、皖浙、皖赣边境地区辗转跋涉了20多天之后,进入遂安县的樟村地区。第二天晚上,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在茶山村一个叫“敦睦堂”的方氏宗祠内召开了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会议,史称“茶山会议”。“红军留在茶山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带给茶山人民的精神财富,是非常宝贵的。”校长郑凯亮告诉记者,学校凭借“茶山会议”旧址这个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入情入景
记者甫一踏入校园,马盈盈就提醒说:“长征之路就此开始了。”在她的指点下,记者发现脚边有一个圆圆的下水道井盖,上面蓝底白字地标写着“江西·瑞金,长征出发点,1934年10月”,走几步后,又出现了另一井盖,上面写着“湖南血战湘江,最惨烈的战斗,1934年11月27日”……原来,这些井盖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共有17个,最后一个上面写着“甘肃·会宁,红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1936年10月”,全部按照当年红军长征路线上的各个著名地标间距等比例缩小,打造成了校园里的一条长征路。学生们天天走在这条路上,对长征线路和发生的重要事件,都烂熟于心。
中洲镇小的校园不大,但处处设计都彰显着爱国主义教育气息,学校里有一块十分醒目的大石头,上书4个红色大字“童心向党”。“红色教育,是一种信仰教育,‘童心向党’是我们学校的文化主旋律,要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一生是在为什么而奋斗。”郑凯亮说。学校操场的旗杆下,有一尊方志敏烈士的半身像。进入校门可以看到,左面的围墙,每一根柱子上都记录着一位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右面的围墙上则图文并茂地记载着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到1978年改革开放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甲午战争、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等。郑凯亮说,布置这样的校园,就是有意让孩子记住新中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英雄人物撑起了建国梦,现在的孩子们,则要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实现中国梦”。
在校长室的旁边,有一间很特别的教室,外墙被涂成青砖的样子,还画有一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字样的红旗,让人仿佛一下子置身于80年前的峥嵘岁月。“这是我们学校专门制作的以‘方志敏在茶山’为主题的陈列室。”马盈盈介绍说,陈列室里不仅张贴着方志敏烈士的生平和作品选、茶山会议简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将领简介,还陈列着当年红军用过的煤油灯、蓑衣等实物。“有了这间陈列室,让学生们不出校园就能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
优良传统入理入心
除了依靠环境润物无声以外,中洲镇小还把优良革命传统引入课程建设和育人工作中。在郑凯亮看来,红色文化还是励志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载体,“要让每一个孩子时刻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学校制定了专属于小学生的“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是第一做人品行要端正,第二学习一定要勤奋,第三身体一定常锻炼;而“八项注意”则涵盖勤学好问、工整书写、文明礼貌、知错就改、团结友爱、言行一致、坚强勇敢、安全守则等诸多方面。
“茶山会议旧址位于淳安县中洲镇茶山村,保留了完好的红色资源。从我们学校到茶山村,地图上的距离是12.5厘米,已知比例尺是1︰72000,求实际距离是多少?”在六年级的课堂上,数学教师徐静正在教“比例尺”一课,他很自然地拿当地的红色资源做了例子。这堂课的内容,取自该校的红色读本之一的《数字长征》。事实上,很多科目的教师都会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让红色文化融入自己所教的课程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习作的题目等到处都能见到“红军”的影子。该校有一套自编的红色读本共9册,作为校本教材。比如,跟语文有关的《可爱的中洲》《经典爱国诗篇》,跟英语有关的《战地小翻译》等。“我们学校课间都会用爱国主义歌曲作为上下课铃声,像《红领巾向党》《唱支山歌给党听》《打靶归来》,我和同学们听得多了都会唱了,我喜欢这些歌里的热情和积极向上。”四(1)班学生韦欣彤这样说。
学校的实践活动分为信仰、责任、意志、团结、勤俭5个主题,这5个主题都紧扣红色文化的关键词。每个大主题下安排了两项活动,如“勤俭”包括“自力更生”和“清贫如水”,“清贫如水”是指学校每年9月开展的“清贫月”活动,学生们会参加编草鞋、编篮子等比赛,还会在自力园里耕种蔬菜。学校每个月都安排主题明确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情境和活动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本文来源: 教育局
13.04.2016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