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四项改革” 落实“四个育人”

24.08.2015  16:56

  “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嘱托,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追求。近年来,杭州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把握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两大命题,优化育人模式,深化“四项改革”,落实“四个育人”,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美好生活奠基。

   以育人为导向,深化“四项改革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如同农业,必须顺应天时、精耕细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把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和长远发展放在首位,绝不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决不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换取高分和升学率。”今年6月19日,省委书记夏宝龙在全省中小学育人工作座谈会上语重心长、掷地有声的讲话,是对教育满满的期待、殷殷的希望。
  近年来,杭州市坚持育人为本,遵循育人规律,锐意教育改革,积极践行“让每个孩子成长得更好”的教育使命。2003年起,市教育局积极稳妥推进基础教育各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强调“保护”和“奠基”,重在呵护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潜能。普通高中阶段,突出“”和“”的选择性,将“选课走班”由选修课程扩大到必修课程,分层走班教学成为高中学校的常态。
  杭州市致力于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中小学育人模式变革。多年来,坚持公办义务教育“零择校”;坚持民办小学免试自主录取,民办初中采用电脑派位和免试、自主招生相结合;坚持各类高中招生实行多元评价、多渠道录取。这一切,都是为了践行教育公平,为了多把尺子衡量人才,更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引导学校走素质教育之路。
  在深化轻负高质教学模式改革上,杭州市近年还打出“组合拳”:2010年起,杭州实行“轻负高质”联系学校制度;2011年,杭州出台了“史上最严的禁补令”;2014年,杭州大力推进小学零起点教学,实施小学低段免书面家庭作业、取消统测等措施,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杭州市还着力推进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通过评价的杠杆,把握育人的方向。比如,重点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2006年起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列为各类高中招生的前置条件;2008年全面实施中小学体质健康水平监测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告制度;2013年开始,实施中小学艺术素养监测制度;今年,实施市区初中学校学生课业负担和学校社会满意度第三方评估。

   以学生为本位,坚持“四个育人
  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引导、无言的教育。杭州市坚持文化育人,以“美丽学校”建设为重点,建设高品质校园文化,成为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美丽中国”、“两美浙江”和“美丽杭州”战略的生动实践。同时,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行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格修养。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在全市开展,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和艺术素养,并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实践教学是落实育人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杭州市坚持实践育人,围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爱教育”、“五水共治”、“最美精神”五大主题,开展了教育实践活动。此外,杭州市着力强化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完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和活动课程,推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长期以来,杭州市坚持管理育人,狠抓办学行为的规范管理,有效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学秩序。2014年和2015年,分别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年”和“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爱心、责任、奉献”的杭州教师核心价值观,当好“灵魂工程师”。同时,杭州市更开展了学校领导“进寝室”巡查管理、“进餐厅”陪同用餐、“进教室”随班听课为重点的“三进活动”,要求学校教育“领跑人”肩负使命,勇担起引领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重任。
  育人不是教育部门的“独唱”,而应该是全社会协同的“大合唱”。一直以来,杭州市坚持合力育人,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杭州教育始终树立“全科德育”的理念,使中小学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德育内容,每一门课程都体现教化功能,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德育教师,推动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杭州市重视和发挥家庭不可替代的摇篮作用,并和社区积极联动,完善共建育人机制。(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