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节日到娱乐盛筵——“双11”的内涵正在改变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11月11日,从互联网文化中诞生的“光棍节”,近年来被赋予了多样的内涵和无数的话题。从无意噱头到花钱狂潮,从排浪式消费到物流大考,再到今年叠加的娱乐盛筵——伴随中国互联网时代的演变,对于“双11”的理解,也许应该换一种思维定义了。
消费娱乐化
冯小刚执导、湖南卫视合作,仅此两条新闻就已经给今年的“双11”晚会以足够的吸引力和看头,并且收获的足够的成果。
当晚,湖南卫视相关负责人在与媒体的交流会上公开表示,此次“双11”晚会尽管在部分细节上还有提高的空间,但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由于消费环节、中奖设置和明星效应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节目的互动度、观众兴奋度极大提升。
“双11”至今已到了第七个年头,此前大量的经验和用户反馈都证明,在等待凌晨0点那一刻之前的数个小时,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是极大的,但在主动供给上,却是缺失的。
在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即将见到天花板的今天,网络消费的娱乐化无疑是挖掘新消费动力的一种尝试,同时也是完善用户体验的一种手段。
“春节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百年之后,孩子们会说双11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冯小刚导演的话如果从将消费时点到消费文化的方向来理解的话,也不能当做戏言来看待。
交易数字背后的数据黄金
12分29秒突破百亿,“双11”在交易额数据上不断刷新纪录,令每一位看过其数据直播的人都叹为观止。但是,更具有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金量的,则是近年来天猫数据直播的大屏幕上所显示出的数据运算分析类内容逐年增加。
天猫商铺销售排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费倾向、最高进/出口国家和地区、热门销售品类别等等。现在其实已经不难看出,在消费狂欢节的背后,拨开非理性消费的泡沫外形,商家的“双11”已经更加注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每一笔交易都会留下有关消费习惯和需求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汇集起来就可以形成某个群体的需求。由此可见,网络购物狂潮本身也是敲响数据大门一记重锤——既响亮地撬动了需求,又让消费者在掏空腰包的同时,不知不觉还贡献了无数更有价值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