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爱上”艺术

04.12.2014  10:13

消费“爱上”艺术

——2014年上海艺术博览会观察

  11月12日晚,参加2014年上海艺术博览会预展的卡咔度画廊仅两小时就售出24张作品,玉衡画廊带来参展的党震、李军的当代水墨作品在预展结束前销售了2/3,朱玉祥文化艺术公司推出的新人朱佩鸿10张油画在当晚全部订购一空……这种近乎火爆的交易态势整整持续了4天,11月16日,以“收藏就是时尚”为主题的2014年上海艺博会圆满落幕,1.4亿元的成交额与往届艺博会历史成交记录持平。这一数据也折射出上海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一些新动态。

  奥赛画廊总负责人蔡彭城近年来参加了不少艺术博览会,但上海艺博会是他坚持参加时间最久的一个展会。“从这些年参展的经验看,上海乃至全国的艺术市场正趋于理性。”蔡彭城说,“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展优质画廊数量增加,优胜劣汰效应逐渐增强;二是艺术品定价逐渐合理化,艺术价值得到彰显;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即艺术消费比例逐渐上升,艺术投资比例相对下降。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参展画廊表示中档价格的作品相对好卖,而买主购买意图大都是出于居家装饰或个人收藏喜好。“不再过度追求投资升值,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正是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上海艺博会宣传部主任王安桅表示,多年来,上海艺博会坚持在展会期间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消费观念。“去年,上海艺博会的主题是‘让消费爱上艺术’,而今年博览会更多地展现时尚生活与艺术收藏之间的联系。”消费者思想的转变,也进一步促进了画廊生产艺术品类型的调整。本届艺博会的参展作品,具有接地气特征的写实类作品明显增加,不难发现,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愈发紧密。

  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新海派艺术展、“本土集结”区域……本届艺博会上,上海本地参展画廊比例依然高达70%。18年的办展之路,使上海艺博会培养出一批本土优质画廊和新人艺术家。谈到这些,煌杰画廊总负责人高杰清感触颇深:“记得早年第一次参展时,我们只有9平方米的小展位,而今天能够拥有300多平方米的大展区,这是这些年我们和艺博会共同成长的见证。”在高杰清看来,上海艺博会为上海本土画廊带来的不仅是销售利润和推介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本土画廊形成合力,从而进一步规范上海艺术品市场发展。

  有人担心本土画廊参展比例如此之大,会使外地画廊参展机会受到一定限制。一些参展画廊人士表示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与外地画廊沟通交流的机会。更有观点提出,本土画廊过多或将导致参展艺术品良莠不齐的局面出现。

  王安桅说:“事实上,艺术品消费习惯具有一定地域局限性。在一个地方畅销的作品,拿到外地可能不受欢迎。”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业内人士的认同。然而,上海艺博会作为与“艺术北京”、台北艺博会齐名的国内三大艺博会,诸多参展商和观众对其能以更广阔的全国视角办展给予很大期待。“比如在招展阶段,除了报名参展的画廊之外,也可以考虑主动邀请一批国内的外地优秀画廊前来上海参展,甚至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费用优惠,这有助于构建上海艺博会的品牌效应。”蔡彭城说。

  本届艺博会海外画廊虽然也有一定斩获,然而“国际化”特征明显淡化。多年的探索使上海艺博会组委会发现,邀请国际知名画廊参展容易,但保证其作品销量却很难。本届艺博会确定了偏重国内观众喜好和市场需求的办展思路。“只有先做好本土的,才能进一步成为国际的。这一务实的转变代表着艺博会对自身定位的不断调整。”多次参加上海艺博会的索美画廊艺术总监黄一士表示。

  王安桅介绍,近年来,上海艺博会的成交作品档次愈发朝中高端发展,真正高端的“奢侈品”成交量不大。“对于这一块市场相对空白的部分,我们在考虑是否要在艺博会之外的时间,以艺博会的品牌做基础,采取额外的展会活动的形式作为补充。”王安桅说,上海艺博会仍然面临推出高端作品、更好开拓全国艺术市场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