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试水

07.08.2018  18:40

  图为“海龙Ⅲ”ROV正在演练下水。 特派记者 宁 晶 摄 

  7月31日下午,正在执行自然资源部批准的中国大洋48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首席科学家李怀明,带着气象预报员小冀,行色匆匆地来到领队孙利佳的办公室。小冀汇报道,根据预测今年第12号台风“云雀”正自东向西快速推进,按照既定航线可能会遭遇8级以上风力的热带风暴。经过临时党支部认真会商,“大洋一号”船决定暂时抛锚潮连岛。

  当即,李怀明决定结合“海龙Ⅲ”ROV试验性下水,开展甲板作业的实操演练。“海龙III”ROV是本次科考的“重量级”装备,将在海山区开展试验性应用。

  8月1日下午2点,孙利佳、李怀明、船长赵勇建齐聚驾驶舱。李怀明将一份“海龙Ⅲ系统布放回收演练”作业通知单交给赵勇建,这位“80后”船长立即指挥水手起锚,并携大副、二副、三副不断调整主机、舵盘,驶向试验作业点。到达位置后,开启动力定位系统,定位船尾,“大洋一号”便以船尾为基点精准定点在试验区。

  下午2点30分,ROV集控室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超的团队忙得热火朝天,他们在准备“海龙”下水前的设备调试。吴超一手拿着对讲机,一手操控设备:“保证超短基线尽快就绪!”别小看这个超短基线,“海龙”一旦入水,定位全靠它。与此同时,在船上5层多波束实验室里,地球物理专业组的几名队员正在绘制海底详细地形图,为ROV作参考数据。

  下午2点45分,甲板一派繁忙,骄阳下,15名科考队员汗流浃背。四方块的“海龙”块头已很大,但要保证它安全下水,还得靠脐带缆绞车、A型架等,这些都是庞然大物,几乎占据了甲板大半个空间。另外,还有9个重量分别达13公斤的浮球要加挂在缆线上。装备助理孙元宏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说:“加挂浮球的作用是平衡脐带缆水下重量,保证‘海龙’在水里的灵活性。

  下午3点整,随着孙元宏的指令发出,“海龙”被A型架吊起,再度缓缓入水。顿时,这个被缆线牵着的“大块头”像游鱼一样,开始活动筋骨,在海里游来游去。“没想到,ROV动力还挺大。”一位队员笑道。在ROV集控室大屏上,“海龙”在水下的每个细节,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吴超的操作下,只见“海龙”时而伸伸机械手,时而转转电动钻……

  吴超介绍,“海龙Ⅲ”是一套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作业型ROV系统,搭载宏吸式取样器、深海小型钻机、高清摄像机等,具有良好的海底调查和取样能力。

  下午5点,试验结束,“海龙”小试牛刀。李怀明说:“通过此次演练,锻炼了后甲板调查队员的作业能力,增强了船员与队员间的团队合作能力,这将为ROV开展海上应用奠定基础。

  8月1日晚上,“大洋一号”船继续起航,沿“云雀”外围继续向作业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