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首个党组织诞生地彭家堰纪念馆开馆
这里见证了日本军队对海盐人民的苛虐与欺凌,这里是海盐人民救亡图存的最前沿,这里诞生了海盐县第一个党组织……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和建设,昨天上午,海盐首个党组织诞生地彭家堰纪念馆开馆,通过这个爱国主义教育阵地,让全县党员群众能够全面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和前进动力。
彭家堰位于海盐县城西南15公里外一个不起眼的小村,20世纪40年代,这里发生了两件事,影响了海盐的历史。1940年10月,一名叫“吴文荣”的农民在这里入党,成为海盐当地第一名中共党员;1940年11月,一个叫“彭家堰小组”的基层党组织雏形在这里诞生,成为海盐当地第一个党组织;1944年5月,中共彭家堰支部成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从有了“彭家堰小组”,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海盐元通、海塘、六里、澉浦、武原等地蓬勃发展。1949年5月海盐解放前夕,全县党员人数已达80人。抗日战争时期,海盐地方党组织主动配合新四军海北支队开辟海北抗日游击区,解放战争时期又配合人民解放军开展迎接海北解放的斗争。
灰瓦白墙,三间展厅,位于通元镇良贤村的“海盐首个党组织诞生地彭家堰纪念馆”庄严肃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段段振奋人心的文字,馆内展陈清晰再现了海盐地方党组织从无到有、从新生到勃发的波澜壮阔历史。“在彭家堰建立纪念馆,目的就是为了继承和弘扬近代以来海盐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斗的光荣传统,展现党领导海盐革命的丰功伟绩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海盐县有关人员说。
长期以来,通元地区就是进步思想汇聚的地方,更是进步人士为了海盐的解放作出重大牺牲的地方。77年前,海北工委共产党员马雨亭来到通元,以“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十根筷子就折不断”的道理,鼓励穷苦人民团结起来,并发展吴文荣、戴生昌、戴富林、陈克俊4名同志成为党员,在海盐播下了红色种子。
77年后,通元镇传承壮大红色基因,积极构筑基层党建高地。以彭家堰党史纪念馆开馆为契机,通元镇还积极探索开展与西藏那曲地区普拉村的“红色互联支部共建”活动,开展党群融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力当好红船“护旗手”,勇做改革“弄潮儿”,努力为浙江“两个高水平”目标的实现作出新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