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四举措”促进港区发展成效显著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港口是海盐滨海开发建设的龙头。近年来,海盐县深入贯彻实施滨海开发战略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港区发展成效显著,亮点频现。其主要做法是:
一、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升港区开发能力
1、简化合并管理机构。统筹谋划、大胆探索,将港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口岸开放管理办公室、打击走私综合治理办公室“三办合一”,划归至县发改局管理,进一步明确其职能任务,发挥“三办”的统筹作用,协调推进全县的港口开发、岸线利用、口岸管理、项目建设、打击走私等工作。
2、设立基层港区站。在沿海四个镇(街道)分别设立港区开发建设管理站,由镇(街道)分管领导兼任站长,落实专人具体负责相关工作,完善了港区管理工作的组织网络和工作运行机制,有利于港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3、筹划成立港口协会。由县港区办(口岸办、打私办)牵头,在市港口协会的业务指导下,成立海盐县港口协会。协会将搭建政府和企业间的沟通平台,为企业和行业服务,规范港口行业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协调港口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促进其优化服务质量,营造港区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推进项目搭建平台,夯实港区开发基础
1、建设外海码头群。以外海码头为代表的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有计划的储备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外海码头,2015年,C3C4码头投入试运行,C5C6码头完工,南方水泥海河联运项目即将开工……目前港区已建成外海生产性泊位1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6个),外海码头群初成规模,一举改变了港区落后面貌,缓解了港口货物吞吐能力不足的矛盾,成为嘉兴港的后起之秀,为港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2、构筑海河联运体系。海河联运是海盐港区的最大特色,以港区为龙头,加快内河航道、内河码头等海河联运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海河联运瓶颈制约,打造彰显海河联运优势的“最佳特色港”。2015年,何家桥航道投入运营,杭平申线航道加快建设,海塘支线航道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初步形成了水水、水陆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货运海河的“无缝衔接”。依托海河联运,延伸了港区腹地,2015年海盐内河港口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800万吨,同比增长8%。
3、完善港口服务设施。推进宁波航标处航标船专用码头项目建设,这是杭州湾唯一一个大型航标船专用泊位(一千吨级),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即将投入运行。推进港区现场查验监管配套设施项目,口岸开放现场业务用房已完成建设,能满足海关、海事、边防、国检四家查验单位需要。
三、港产城融合发展,增强港区开发活力
1、加快聚集临港产业。坚持“前港后产”发展模式,推动港口与产业融合发展、互动共赢,加大临港产业的培育,择优引进与港口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引导临港产业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发展。2015年1-11月,临港工业产值达到166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的22%,作为嘉兴滨海新区的组成部分获批了全省唯一一家港产城统筹发展试验区。港区在谋求港口发展的同时,注重港口与产业的联动发展,提升港口价值,争做带动海盐经济发展的“最佳产业港”。
2、精心打造滨海新城。坚持“以港兴城”,将提升城市对港口、产业的平台支撑能力放在首位,规划了面积为12.4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城,区内生态环境宜人,道路框架明晰,交通网络健全,生活配套设施完善,滨海新城建设将为海盐港区和临港产业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提供更强的服务和支撑。
3、优化港口货源种类。依托港产城统筹,港口企业不断拓宽业务渠道,港区货种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钢铁、矿物性建材成为最主要的两大货种,占比达到84%,尤其是钢铁的运输量“异军突起”,占了嘉兴港钢铁吞吐量的近90%,而煤炭运输量下降明显,目前海盐港区在嘉兴港三大港区中煤炭占比最小,港区环境最优。
四、深化合作扩大开放,树立港区开发新形象
1、深化港口对外合作。积极实施“与沪杭甬同城”战略,抓住地处上海、宁波两个国际性大港之间的区位优势,准确定位,甘当配角,依大傍强、化劣势为优势,持续扩大与宁波港合作。双方合作开发海盐港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一期项目已投入运营,经营情况良好。通过深化合作主动为大港提供货源,努力成为宁波港的“海上集疏运通道”,争做“最佳喂给港”。
2、推进口岸扩大开放。积极申报设立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划定港区水陆域开放范围及锚地航道,获得南京军区批复同意。联合市口岸办将嘉兴港三大港区统一上报申请嘉兴港口岸扩大开放,2014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嘉兴港口岸海盐港区对外开放,港区正式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取得了国际通行证。
3、协调沟通查验单位。统筹协调解决口岸扩大开放申报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积极对接“一关三检”等查验单位,助其进行设置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开办经费等,为查验单位正式进驻港区打下基础。(海盐县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