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河联运”的嘉兴市内河岸线开发研究

27.10.2014  13:04

  内河岸线是沿河开发的稀缺性战略资源,岸线开发利用是对岸线空间的占用,掌握岸线资源就掌握了开发建设的主动权。我市在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加快内河岸线开发利用,实现对内河岸线的合理开发、有效管理,将岸线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海河联运”,有利于发挥外海、内河港口对资源的集聚、调配功能,带动临港产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

  一、嘉兴发展“海河联运”的基础条件

  (一)内河水运资源丰富。全市境内河道纵横密布,拥有内河定级航道224条,航道里程1950公里,其中四级航道214.3公里、五级航道167.3公里、六级航道375.1公里、七级航道268.5公里,航道密度达50公里/百平方公里。通航里程名列全省第一,占全省的20.1%,其中五级及以上航道里程占总里程的18.4%,主要有京杭运河、杭申线、东宗线和嘉于硖线等4条四级干线航道,乍嘉苏线和六平申线等2条五级干线航道,与长湖申线、杭湖锡线、钱塘江等相互贯通,共同构成浙北航道网。

  (二)外海港口地位显著提升。我市沿海港口建设生产性码头岸线约26.5公里,其中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码头岸线约23公里。2013年底,嘉兴港共建成生产性泊位3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8个),年货物通过能力4139万吨,2013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60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1万标箱,近几年增速列全国沿海港口前列。随着与宁波港集团、上海港集团、浙能集团等合作的深入推进,嘉兴港在我省沿海港口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已基本形成了公用、专用泊位相配套、中小泊位齐全、内外贸兼营、集装箱、散杂货及油品装卸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三)内河水运业发展较快。嘉兴内河港是交通运输部公布的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全市现有内河码头1199座,泊位1827个,其中500吨级泊位387个,300吨级泊位424个,100吨级及以下泊位1016个。全市目前拥有各类营运船舶3791艘计106.7万载重吨,2013年,全市水路货运量完成8382.9万吨,货物周转量完成138.9亿吨公里;嘉兴内河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1亿吨,位列全国内河港口第九。嘉兴内河港多用途港区是全省第一个内河集装箱多用途港区,利用岸线570米,建成500吨级(水工结构1000吨级)多用途泊位10个,开辟了内河集装箱内支线,2013年,该港区完成吞吐量14.3万标箱计140万吨,完成陆路转关0.9万标箱。

  (四)“海河联运”方兴未艾。嘉兴港规划与湖嘉申线、乍嘉苏线、杭平申线等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骨干航道相连。目前除乍嘉苏支线航道已经连通乍浦港区、海盐何家桥航道项目已经建成待投入使用之外;连接独山港区的黄姑塘支线航道和连接海盐港区的海塘支线项目正加紧推进前期工作。近年来,随着嘉兴港货物吞吐量的逐年上升,海河中转的货物量也呈快速上升趋势, 2013年,从嘉兴港乍浦港区和海盐港区中转到内河的货物总量为939.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7.0%。其中,从乍浦港区中转内河的货物共831.4万吨,为上年同期的105.7%,通过海盐港区中转内河的货物共108.4万吨,为上年同期的118.5%。

  二、我市内河岸线开发利用现状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岸线分类的标准,结合本市实际,一般内河岸线相应的水域、陆域范围具体界定为距河堤100米内的岸线,含航道水域和100米以内的纵深陆域,内河港区岸线陆域纵深为500米。嘉兴市域共有五级及以上内河岸线约751.1公里(不含海宁北市河28公里岸线)。其中乍嘉苏线航道是目前唯一连通嘉兴港的“海河联运”通道,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最优,沿河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乍嘉苏线背靠07省道,经秀洲区王江泾镇、南湖区新丰镇,邻接王江泾镇工业功能区、省级开发区嘉兴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平湖经济开发区,占内河岸线总长的18.8%。杭申线、京杭运河、东宗线的条件次之,这三条航道岸线长分别占内河岸线总长的24.5%、2.6%和5.5%。湖嘉申线一期、杭平申线、嘉于硖线的利用率较低,这3条航道岸线长分别占内河岸线总长的4.2%、31.6%、12.7%。到2013年底,我市内河岸线总的利用率约为18.3%,其中工业类、港口公用码头类、仓储类等三类已利用岸线(工业、港口和仓储岸线的比例为72.6∶16.4∶11)约98.5公里,占内河岸线总长的13.1%。

  由于内河水运拥有运量大、能耗小、运价低等优势,许多企业纷纷选址在主干线航道旁依河而建。例如乍嘉苏线边的新嘉爱斯热电、锦江热电、景兴纸业等重点企业,杭申线航道边的裕华木业等企业。工业园区(功能区)沿河布局趋势明显,如国家级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秀洲工业园区和姚庄工业园区,西塘镇、洪溪镇、干窑镇、杨庙镇、七星镇、新塍镇等镇级工业功能区均邻接杭申线航道。依托内河港口的物流园区迅速发展,如嘉兴综合物流园区、嘉兴现代物流园区、嘉兴七星物流园、海宁中粮面业产业园等。

  三、内河岸线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缺乏整体统筹。内河岸线开发还未列入各类发展规划,沿河及周边陆地发展方向、发展定位、发展规模不明晰,产业层次较低,沿河工业企业分布分散,内河岸线资源没有集中开发,产业集聚优势、沿河资源优势不能较好发挥。市、县(市、区)都还没有形成临河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不足,承接上海、杭州两大都市圈产业转移的配套能力不足。

  2、资源缺乏科学配置。由于内河岸线资源属无偿使用,全市内河岸线的利用处于粗放状态,部分区域岸线开发缺乏整体性、岸线资源被切割,码头建设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造成岸线功能混杂和资源浪费。一是港口岸线的价值未在实际使用中得到体现,未建立岸线有偿使用制度。二是企业落地往往迁就投资方意愿比较多,导致内河临港区域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布局不合理,宝贵的岸线资源得不到最佳利用、港口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企业占用岸线效益不高,一些不需要利用岸线的项目也临河布置,占用了宝贵的岸线资源;四是等级偏低、占用岸线长的货主码头过多。在已利用的港口岸线中,码头建设分散,功能交叉,岸线不能成片开发,集约化程度不高,浪费了港口岸线资源。

  3、土地缺乏合理规划。内河岸线开发用地需求与建设规划不协调,土地要素制约日趋严重。大部分临港区域不在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范围内,只有等到规划调整后才能开发利用,加上土地指标总体偏紧,一些临港产业项目一时难于落地,这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4、产业缺乏集群效应。目前依赖航道的企业多以砖瓦、石料、水泥等传统建材企业为主,沿河企业或行业总体上结构层次低、布点散,企业间产业链松散,未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尽管近年来装备制造业、金属材料与不锈钢、现代物流等新型临港产业蓬勃兴起,但落户企业和项目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以某一龙头企业或行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对区域内外的其它产业带动性不强。

  四、加强我市内河岸线开发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在对我市2005年编制的《嘉兴市内河岸线利用与发展规划》(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抓紧启动编制《嘉兴内河岸线开发和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完善“沿河”经济发展模式,协调衔接各类相关规划,将内河岸线开发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相关内容,使内河岸线开发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规划导向作用。

  2、加快构筑海河联动网络化集疏运体系。依照长三角地区内河水运区域规划、航道等级、桥梁高度和船型标准,积极推进连接上海内河、长江流域水系的高等级航道网规划建设;以航道、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集约利用岸线与腹地资源,向腹地纵深建设关联产业开发区,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主干和支线航道为网络连接,实现市域范围内依托“海河联运”的港航物流全覆盖,形成全方位、开放型的集疏运网络体系,建立开放统一的内河航运市场,实现对地区产业经济全支撑,进一步放大海洋经济辐射力,推动嘉兴经济转型升级。

  3、加快培育临港特色产业平台。利用“海河联运”低成本物流和临杭、临沪都市圈的区位优势,加快布局以京杭运河、杭申线等主干航道为依托的临沪、临杭经济开发区平台,承接两大都市圈的现代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转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临港装备制造业,着重发展外贸游艇、内河各种特种船制造、水上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制定水上旅游业发展规划,利用我市内河河网航道密集、水域湖泊相连的优势条件,争取打造“东方威尼斯城”。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利用内河岸线,依托临港物流园区、科技创新园区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海河联运”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两大优势,引导部分新兴产业沿主干航道两边纵深、集聚发展。

  4、切实落实沿河岸线分类利用。在城市(镇)中心区,要按照“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要求,加强“水乡绿城”建设,对经过城市及周边的内河航道,沿河规划观光休闲旅游景观设施,配建部分生活岸线和旅游岸线,保护和修整历史古迹,建台阶式坡岸、亲水平台,使航道逐步变成护岸规范、绿树成荫的景观生态航道。在经济功能区,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导向,集中力量发展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的临港制造业特色基地,推动优势资源、优质项目和基本要素向基地集聚,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在农业生态保护区,要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把“治水”与岸线保护有机结合,保持好自然景观,防止随意开发或违章占用。

  5、创新优化岸线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内河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岸线资源使用费的价格应当根据岸线资源的条件确定,做到优等级岸线优价,以保证重点项目得到优质岸线。建立内河岸线开发利用的准入退出机制,限制多占、滥占岸线或占而不用,提升岸线综合利用效率。探索内河岸线与沿河土地“捆绑”出售。对热点岸线的开发利用,采取招拍挂等市场运作办法,运用经济手段调控,优化岸线资源配置。提高内河岸线开发的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引导企业尽可能向岸线陆域纵深发展,减少岸线占用宽度;支持岸线使用和生产效率高的公用码头建设,鼓励企业使用公用码头,鼓励同类项目实行泊位共建共用;限制投资强度和产出率较低的以及对港口依赖性不强的生产企业贴岸布局,并对已有的该类项目和企业有计划地逐步搬迁。

  6、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以为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国际集装箱运输提供配套服务为重点,优化内河集装箱岸线网络化布局,积极主动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规划和建设,在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接轨中不断提升嘉兴海港和内河港的影响力,进一步借势拓展对浙北、浙南以及苏南、皖南等地区的辐射,使内河成为集装箱疏运的主要通道,缓解陆路交通压力。对发展内河水运集装箱运输船舶、标准化船舶、出口集装箱等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7、积极鼓励各类资本投入。探索采用合作经营、合资经营、PPP等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推出若干个水运基础设施、交通物流、生态保护等相关的PPP项目专项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央企和省级国企、民企共同参与建设。

  8、加快海河联运港口联盟建设。探索组建浙北海河联运港口联盟,在杭州、嘉兴、湖州和绍兴等省内内河水运较发达地区,构建区内联动发展平台,加强区域内统一规划和工作联动,实现岸线资源开发、港航物流信息、产业扶持政策等公共资源共建共享。(嘉兴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