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

17.05.2015  14:04

  近日,海宁市出台《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旨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简称PPP)模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提高公共产品质量与效率。进入2015年,海宁市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上动作频频。作为今年十大重点改革领域之一,全市的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入了快车道。
  社会资本参与/绿化带变苗圃
  前不久,08省道海宁马桥至尖山段绿化工程完成了招投标。作为今年海宁市引入社会资本的政府项目之一,该项目将采用BOOT(建设-经营-拥有-回购)的模式与两家绿化公司合作。项目总面积800亩、估算总投资2500万元,由这两家公司投资进行绿化种植和养护。经过一段时间后,其中约定部分苗木最终移交政府,剩余部分则可由投资方移栽经营。采用这一模式,既能保障绿化建设的需要,又能确保投资方的利益,实现双赢。
  海宁市已经开工的环西二路工程项目和08省道南延污水管网项目则采取BT(建设-移交)的模式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保证资金周转的灵活性。
  延伸企业产业链/投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
  对社会资本来说,投资相关领域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2014年,鸿翔控股集团与市政府签约,投资1.5亿元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主要对拆迁垃圾、装修垃圾、建筑渣土和泥浆进行回收,实现四合一资源化利用,通过先进技术可再生墙体砖、路面砖、墙体保温材料等,资源化利用率达90%,每年可形成200万立方米的综合处理能力,真正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该项目采用BOO的模式,即建设-拥有-经营,政府赋予承包企业特许权,建设并经营该建筑材料资源化利用项目。计划今年6月底投入使用,使之发挥社会资本投资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引领示范作用。
  建立PPP项目库/瞄准12个重点领域
  经济发展需要投资、民生改善需要投资、社会事业需要投资。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海宁市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迈进,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浙大国际联合学院等项目的建设带来沿线城镇、产业发展格局的调整,支撑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的投资需求仍然十分强烈。
  根据需要,海宁市已建立PPP项目库,每年计划实施一批、宣传推介一批、动态调整一批,2015年至2017年项目库初步安排项目50项,总投资规模366亿元。推出的合作项目将重点包括时政基础设施、农业、生态环保、水利、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保障性住房、旧城改造、生态旅游、小城镇区域整体开发等12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