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以“绿水青山”理念打造美丽县城
16.10.2015 19:51
本文来源: 建设厅
一、多规融合、全域统筹,凸显城市布局之美
一是优化城乡发展空间格局。将城市发展目标、用地指标和空间坐标统一到“一张图”,重点谋划以城际铁路沿线发展为重点的“一路”,以百里长廊沿线发展为重点的“一带”等重大平台。同时,在生态底线控制的基础上,以合理扩张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科学预测建设用地规模,锁定建设用地总量,划定了基本农田红线、城乡用地发展边界线,把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市域总面积的30%以下。目前,已完成“多规合一”方案编制工作。
二是确立山水园林城市布局。规划确定中心城区“四廊、七组团”的空间格局,通过河道形成的四大主要生态廊道将城市分隔成七大组团,并以东山、西山这一浙北平原仅有的两山特色,确立“东西山、南北湖,十字骨架、两脉相联,四水环绕、双山入城”的特色框架。同时,加快推进东部70平方公里生态功能区建设,力争形成以东部为核心,百里长廊为连接,各镇、街道生态功能区为节点的生态功能区总布局。
三是打造城市特色景观风貌。通过点、线、面等景观要素的规划控制,确立“城在水中、城在绿中、城在文中”的总体目标,系统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整体风貌。依托东山、西山、横山、赞山等宝贵山体资源,建设森林公园、文化公园、遗址公园。同时,充分利用地处江南水乡的自然禀赋,编制市域生态绿道网总体规划,以中心城区河道禁航为契机,重点加快城市滨河绿道建设,打通滨河绿道慢行系统,串联中心城区自然、人文景观,构筑城市水网绿道体系。
二、建管并重、重拾记忆,彰显城市品质之美
一是“大手笔”实施有机更新。扎实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先行启动蔡家埭、得胜里等老旧小区改造,受益居民达2500余户,基本消除了城区“马桶”家庭。同时,加快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对市区27个开放式老旧小区开展雨污分流、道路拓宽、管线“上改下”、绿化景观提升、车位改造、增设技防设施等内容的综合改造,提升了1.59万户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二是“高品位”做靓城市环境。全面构筑起以广场、公园绿化为基础,以道路、水岸绿化为网格,以小区、庭院绿化为依托的城市绿化景观体系。截至目前,已完成平原绿化7.6万亩,是省下达任务的2.6倍;拥有综合公园指数达到0.12个/万人,建成绿道总长度95公里,其中城区绿道27公里。
三是“个性化”提升城市魅力。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中国·海宁潮国际博览会,央视连续五年直播海宁潮,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将该市硖石、盐官镇作为历史城区予以保护;中心城区现存南关厢、干河街、横头街三大历史街区。同时,启动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大力开展八大环境28项专项行动。
三、生态立城、绿色发展,展现城市和谐之美
一是做优产业。更加注重存量提质、增量选优,坚决淘汰“低小散”、重污染高能耗企业,先后关停了电镀园区、造纸行业等,2014年腾退低效项目64个、面积2779.78亩,退出落后产值19.97亿元;今年上半年腾退低效项目28个、面积1222亩,退出落后产值2.8亿元。东部(黄湾镇)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202家企业完成腾退签约。
二是做美环境。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治水,大力实施生猪养殖减量提质、温室甲鱼养殖关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至8月底,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生猪存栏量从最高46万头削减至2.1万头以下,420万方温室甲鱼全部关停,城镇建成区生活污水治理完成20.1平方公里,完成“三改一拆”1932万平方米。
三是做强实力。开展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建立完善以企业亩产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差别化配置机制,江南要素交易中心成为全省推广的首个“改革样本”。工业技改仅今年上半年就投入76.5亿元,机器换人投资58.74亿元、增长1.85倍。(海宁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供稿)
本文来源: 建设厅
16.10.2015 19:51
省人大财经委与省审计厅联合开展审计查出问题后续整改情况督查
本网讯 为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审计查出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李卫宁出席中国浙江省—比利时西弗兰德省合作促进委员会第6次会议
本网讯 4月28日,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赵光君赴金华市开展土地管理条例和综合行政执法条例立法调研
本网讯 4月26日至28日,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