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河塘清淤再打攻坚战

12.09.2016  12:40

  全面消除Ⅲ类水以下河流,浦江境内51条支流均达到“可游泳河段”标准——今年8月,这一消息让浦江人振奋。这背后,作为提升水质的重要抓手之一,河湖库塘清(污)淤工作功不可没。

  2014年,浦江县清淤工作从浦阳江开始。两年来,“五水共治”不断向纵深推进。今年5月,浦江县开展河湖库塘清淤工作动员会,一场清淤攻坚战再次打响。今年以来,当地已清理河道62.566公里、池塘900口,清理淤(污)泥213万立方米。今年,全县将清理河道193公里、池塘1692口以上。

  清理淤泥,难点在于怎么清、如何处置。浦江发挥群众智慧,因地制宜摸索科学清淤“三步走”方法。

   每条河定制清淤计划

  9月11日,记者来到岩头镇仙水村白力塘,眼前的水塘水清岸绿、波光粼粼,塘中有景观喷泉,岸边有古朴凉亭,村民叫它“小翠湖”。而在3个月前,这里还堆积着1700立方米淤泥,水流缓慢、病菌滋生,水系难以盘活。

  如今,浦江清淤战正如火如荼。谈起清淤工作,县水务局局长彭思灿始终围绕“科学”两字。

  科学清淤第一步,是合理安排时间。动员会5月举行,攻坚行动却在8月以后。这是考虑到上半年正值浦阳江汛期和农田灌溉关键时期,加上一些池塘水库正在种藕、养鱼,不适合放水清淤。因此,避开汛期、灌溉期、养殖期,充分协调生产生活用水与清淤的关系,确保清淤工作科学进行。

  科学清淤第二步,是制定详细计划。“清淤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每个清淤项目的方式方法和淤泥处置利用都不一样。”彭思灿告诉记者,动员会后,全县组织15个清淤工作技术指导小组,对所有河湖库塘摸底排查,从地质勘探、水质现状、淤泥检测到处理场地,都了然于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每个项目量身定做清淤计划,并将工程性清淤与群众性清淤、生态清淤与传统清淤结合,使清淤成效最优化。

  在此过程中,全县又派出15个督查小组,对清淤工作进行指导,并开展督查,让清淤工作落到实处。

  在通济桥中型水库,工作人员发现这里库大水深,淤泥位于水下30多米深处,因而采用深水底泥处理技术,这种技术运用在全省还是首例;而杭坪镇派顶水库因为地处深山,最窄的地方只有10米宽,长度却达上千米,是一个河流性水库,周边没有可以堆放、处置淤泥的场所,为避免造成二次污染,清淤人员采用“淤泥直接干化法”,将清理出的淤泥加入专用干化剂,经干化处理后再外运填埋。

   物尽其用派上大用场

  浦江清理出来的213万立方米淤泥,如今何去何从?

  科学清淤第三步,是采用无害化科学处置方法,对淤泥的重金属和有机毒物等指标进行检测后,根据情况分类,有的用于制砖,有的用来填路,有的成为提升耕地质量的改良剂,还有的变为种植土。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些富含氨氮等有机质的淤泥派上了大用场。白马镇豪墅村曾有一片100多亩的荒地,位于G60高速公路豪墅段的浦江“东大门”,不仅杂草丛生,还有两个5米多深的大坑,很不美观不说,且有安全隐患。在整治和绿化美化过程中,这些淤泥用来埋坑填土最为合适。

  “我们运了2万多车淤泥过来,有的来自村里莲塘,有的来自通济湖,还有的从义乌运来,差不多有40多万立方米。”豪墅村村委会主任张序正说,这些淤泥有机质含量高,又不要花钱,大大减轻了村里的负担。现在,这些荒地上已铺设草皮,一批银杏树、青珊瑚、铁树、三角梅、矮蔷薇等绿色植物也已种下。张序正说:“今后这里全都种上绿植,从高速公路一下来就能看见美景。”

  在许多乡镇、街道,有机淤泥也广泛用作盆栽、花坛的种植土。彭思灿说:“县里评选的‘十佳美丽村’,都用有机淤泥种树栽花,大家都抢着要。”

  “清淤泥是手段,提水质是过程,美环境是目的。”彭思灿说,在浦江,清淤工作已成为一项提升生态环境的综合性工程。当地对农村池塘群众性清淤工程,按水域面积每亩补助一万元,包括清淤工程、生态补水、毁坏修复和绿化美化等支出。

  如今,在清淤综合工程推进下,浦江一半以上池塘成了“可游泳的池塘”,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