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浙籍抗战阵亡将士下葬杭州 抗战家族傅家也在此立碑
浙江在线杭州8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胡昊/倪雁强 编辑/汪江军) 3000浙籍将士,今日终得长眠故乡。
上周三,这些埋葬在湖北宜昌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的英灵被移送回浙江。 今天上午10点,浙江安贤陵园把湖北枣宜会战中阵亡的3000名浙江籍抗战阵亡将士下葬,完成了这些浙江子弟兵落叶归根的最后一程。
浙籍阵亡将士墓墓地英灵入龛,3000 浙籍将士魂归故里
一个月前,在湖南长沙春华山抗日阵亡的118名浙江籍将士英灵迁回浙江,下葬安贤园浙江抗战老兵纪念园。按照不同地市,阵亡将士姓名被镌刻在黑色大理石墙壁,当时下葬的墓碑上也树立起来,上面金字刻着“春华山浙籍抗日阵亡将士墓”。
边上就是这次下葬的“枣宜会战浙籍阵亡将士墓”。上周从湖北宜昌带回来的当地泥土,和浙江籍将士的血肉融为了一体,被葬入龛中。
今天,杭州安贤陵园在青山掩荫下,浙江抗战老兵纪念园的墓地都已经布置得当,两侧松柏直立,地面绿草茵茵,装有遗骸的玻璃盒盖着红布,放在供桌之上。供桌两边是各界人士献上的花圈,供桌下面有还有瓜果供奉,浙江的下葬传统,几乎都全了。
76年前的枣宜会战,因为战事紧张,牺牲的浙籍将士多被草草安葬。“一开始,每个阵亡将士的遗体还是用白布包好,并埋上一个小石头上刻上数字标记,到后来,白布也来不及包了,就直接下葬,再后来,就是人叠人埋葬,上面盖上一层黄土。”前宜昌市夷陵区政协文史委主任简兴安说。
这次英雄家乡的墓地,一处墓地分为2格,分别叠放2个玻璃盒,墓地的外围种下了一圈鲜花,还摆放有社会各界和热心市民献上的菊花。
此外,诸暨街亭镇新华村杨梅岭下傅家的纪念碑也在同时树立起来。自从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傅家一门四代共有119人投军抗日,最后被授予尉官以上军衔的就有74个,共8人战死沙场,这样的抗战家族,在全国都属罕见。
当地老兵回忆浙籍将士:作战很英勇
时间倒推76年。1939年,日军开始对湖北宜昌进行攻击,希望拿下这个西进的门户城市,进而攻击当时的重庆政府,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在中国的侵略。75军就是当时守卫宜昌的军队之一。这支部队前身是浙军2师,完完全全的浙江子弟兵部队,其中新昌、嵊州、东阳、诸暨、奉化等地的将士占了绝大多数,就连这支部队的三位军长,也都是浙江人。
只有75军预备四师是作为后备兵源,有不少宜昌当地的将士,一些至今仍然活着的老兵在说起对浙江子弟兵的回忆的时候,最大的印象就是“作战很英勇”。
简兴安在接受浙江在线记者采访时曾说,这支部队在宜昌享有很高的声誉,当地的百姓对这支部队是很支持的,“(这支部队)对老百姓很好,军纪也很严明,打仗也过硬。虽然牺牲了这么多人,但他们从来没有退缩过。”正是因为在宜昌坚持抗日,老百姓们也自发给将士们送饭送水,送土豆送红薯,还组建了担架队,把受伤的伤员送到后方救治。
2010年8月底的一天,黄花乡南边村的这个合葬大坑因为宜巴高速公路建设而被发现。几天后,现任湖北省发改委主任、时任宜昌市市长李乐成作出批示,要求妥善处理抗日将士的遗骨。批示说,3000余抗日将士遗骸在宜昌被发现,是中华儿女浴血抗日的历史见证,他们是为中华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要尊重和善待志士遗骨。
为了保护合葬大坑,目前,宜昌夷陵区已经划拨资金,修建宜昌市夷陵区南边抗日将士陵园。根据规划,陵园将在今年9月完工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