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家音乐博物馆开馆 千种乐器等你来赏

16.09.2017  18:03

  走进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寻着悠悠古香,穿过音乐氛围浓厚的走廊,悄声步入这浸染音乐的殿堂。千年前的乐声在这里回荡,古朴的韵律在一件件展品中绽放,世界的斑斓在浙音碰撞。

  9月15日上午,浙江第一个音乐博物馆在浙江音乐学院图书馆揭开神秘的面纱。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谋划、反复论证、多番方案优化和紧张施工布展,这所占地1500多平方米,集收藏、陈列、展示、教学、研究、宣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音乐文化主题展厅将对市民开放,千余种乐器陈列馆内,静候广大音乐爱好者前来欣赏。

  乐器是“看得见的音乐”。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通过系列乐器展览,全方面展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人类的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成果。整个展馆设有历史回声、乐海明珠、吴歈越吟、八面来风4个基本展区,和宫廷雅乐拓展区、敦煌乐舞艺术专题馆,以乐器实物为基础,运用实景、图文、多媒体视听等多种表现手段,力求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媒介渠道,传递更为丰富的音乐文化信息。

  从陶埙、陶鼓、骨哨、骨笛等远古部落的原始乐器,到编钟、编磬这类体制严整的礼乐重器,在“历史回声”展区里,参观者能从这小小的百余方展区中看到古代音乐千年历史的传承。“la dol mi sol”清脆悦耳的编钟声响起,那富有灵魂的声音,缓缓地流淌出中国古代音乐迷人的韵味。“这件陈列品晋侯苏编钟全套共16枚,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是一套改写中国冶金史的宝贵资料。它随葬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而得名。”馆长孟凡玉向参观者娓娓道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在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形成了数不胜数的音乐艺术品种,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河北笙管、辽宁鼓吹等。它们琳琅满目、多姿多彩,就像浩瀚的音乐海洋中一颗颗明亮的珍珠,散发出绚丽的艺术光芒。在“乐海明珠”展区,陈列着许多当代仍然存活的中国传统音乐乐器,配合着多媒体设备,参观者感受着民族音乐散发得独有气息。

  “骨灰级”宝贝在“吴歈越吟”展区展出,由浙江博物馆提供的河姆渡骨哨、唐代越窑青瓷鸟形埙、北宋八音盅、清代十六弦筝、清代龙纹竹萧等17件代表浙江历史音乐特色的乐器在馆内展出,从七千年的骨哨到清代的竹萧,独属于浙江地方的音乐文化在这里缓缓荡漾,伴着吴侬软语的越剧风韵,参观者感受着浙江音乐的独有风情,一种家乡的情怀油然而生。

  除此之外,该展区还展出具有浙江特色的舟山锣鼓,唢呐、笛子、十面锣、排鼓、二胡、阮等乐器放置其中,让参观者对于浙江音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勤打听、广搜罗”,靠着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浙音音乐博物馆还从世界各地收罗了很多奇珍异宝。在“八面来风”展区,苏丹木琴、葫芦木琴、弯琴、安格龙等异域乐器让参观者眼前一亮,“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艺术真得是五彩斑斓,很多乐器从演奏手法、表现形式、音色音准等各方面都与中国乐器不同,像印尼的佳美兰乐器,就很有特色。作为金属乐器为主体的合奏音乐,它是印尼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孟凡玉馆长边解释边为大家表演起来。

  作为一所高等音乐院校,建设一个自己的音乐博物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如何立足服务于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内涵建设,服务于人类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服务于“文化浙江”建设和文化艺术的大发展,这一直是浙音人的使命。音乐博物馆中还成立了音乐史与民族音乐教学实训中心,今后,同学们可以在馆内开展教学,全方面学习了解各国音乐文化,与教师共同开展相关领域的音乐研究,同时,音乐博物馆还将面向社会,积极推动音乐普及教育工作,从而将音乐博物馆真正打造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音乐文化主题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