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遗领跑全国

19.06.2015  12:24

  连日来,正在浙江美术馆热展中的“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观众。漫步展厅,照片上的那一件件老物件,让人们再次回望10年来浙江非遗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去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全国上榜项目306项,浙江以30项的入选数位列各省区市第一。这也是继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我省连续4次入选项目数量保持全国第一,实现四连冠,总计入选217项。

  我省之所以能够实现四连冠,关键在于各级文化部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非遗保护中创造了诸多第一: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率先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实行津贴制度,率先开展全省非遗大普查并取得丰硕成果,率先建立8个高校省级非遗研究基地、36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5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31个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同时11个市、90个县(市、区),还拥有443座非遗馆,基本形成省域全覆盖。

  非遗保护,人人有责。目前,我省各地参与非遗普查和保护的志愿者达23万人。然而,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是非遗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针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项目突出的濒危现状,我省公布了重点培育的120个传统表演艺术精品项目和重点培育项目,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和传统体育等门类,对这些项目在资金扶持、基地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还出资360万元,分3个年度支持濒危剧种的保护发展,致力于改善表演艺术类项目的传承困境。截至目前,我省列入省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的传统戏剧共56项。

  此外,由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共同主编,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完成编著130种,展览上全部进行了展出。国遗丛书编撰工作自2007年启动,已历时8年,至今还在继续中。这套丛书,是我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十大门类国家级以上名录项目最完整、最全面的记录,倾注了全省各地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大量心血,形成了非遗保护文献的煌煌大观,为我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