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问渠哪得清如许 且看河长治水来

11.05.2017  14:57

  在嘉兴秀洲区政府工作的沈娜一大早就出了门,她拎着包去河边“遛了个弯”,掏出手机这里拍拍,那里拍拍,把照片往群里一发,这才朝单位走去。她可不是在晨练,也不是在“晒风景”,而是在“巡河”。前面这些场景都是她日常的“工作”,她从事着这些年浙江最热门的一个“职业”——河长。

  “河长”在浙江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湖州市长兴县于2008年在全省率先试行了“河长制”的雏形——河道管理员制度。随后,嘉兴、温州、金华、绍兴等多地陆续推行。2013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2015年5月,浙江省委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完善“清三河”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对“河长制”的组织架构、河长牌的设置、河长巡查制度等进行进一步明确。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在浙江先行先试,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河长制”将在全国推行,到2018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

  浙江的“河长”经验缘何能走向全国?人民网记者来到浙江“河长”们的身边,与他们一同开始了“巡河”之旅。

  “智慧河道”APP,需要巡查的内容一目了然。

   定点问责“河长制”

  浙江地处沿海平原,境内河网众多,钱塘江、苕溪、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和运河8大水系共8万余条大小河流,总长超过13万公里。

  近些年,浙江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水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2013年11月,借助“五水共治”的“东风”,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正式启动了“河长制”。

  河长制,顾名思义,就是给每一条河流划分区域,配上管理员——“河长”。“河长”由各级党政负责人担任,定点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整治和管理。

  湖州市长兴县石泉村村支书李剑勇就是一名村级河长。

  上午刚过八点,李剑勇到办公室做好登记后,就出了门。按惯例,他顺着石泉港沿岸开始进行例行巡河。这是一条宽四十多米的小河,两岸种满了柳树、剑兰、油菜花、红叶石楠等,衬托着粉墙黛瓦马头檐,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来到河边,李剑勇看了一眼水面,眉头便皱了起来:前两天一直下雨,河上游进行河岸同治时一些被清理的杂草也被雨水冲进了河道,水上的漂浮物看起来比较多。

  李剑勇站到岸边高处,搭起手往上下游两个方向都望了望,随后从兜里掏出手机,把河面的情况拍了照。然后,熟练地点了点手机屏幕,把问题照片传到了河道保洁微信工作群。数分钟后,村里一名女清洁工就带着一个长长的捞杆赶了过来,对河面的漂浮物开始进行清理。

  李剑勇上前与女清洁工简单交待了几句,继续开始巡河。李剑勇说,这条河他步行巡查一趟约半小时左右,一天要巡查两次,早上八点上班时来查一趟,晚上七点吃过饭后,再出来巡一趟。只要没有出差,这项工作任务的执行就“雷打不动”。

  “最初,‘河长’巡河时,还要随身带上一只油性笔、一本登记簿等,将巡查时发现的问题作好记录,再向上级部门汇报,如今,只需要带上一部智能手机就行了。”李剑勇笑着晃了晃手机。

  在他的手机里,安装了一个名为“智慧河道”的APP。

  通过这个APP,“河长”可以将发现的问题当场以电子图文形式提交。上一级治水办和环保中队、“四位一体”长效保洁办、城建办、农技中心、水机站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后台立即就能看到自己所在区域的各类问题。“河长”只需要提交问题,后面所有的环节,不再需要逐层流转,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可以第一时间马上办理,加快了问题解决的速度。

  在APP里,记者还可以看到,“河长”巡河提交记录时间精确到秒,而且后台会自动记录“河长”提交报告的GPS位置,杜绝了部分“河长”足不出户的“纸上巡河”。负责治水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也能使用APP实现同步查阅,并对问题进行督办、催办。

  据了解,到2017年年底,浙江全省还将实现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全覆盖,对各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网上巡查、电子化考核。同时,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河长APP”功能将进一步完善,增加信息查询、“河长”巡河、信访举报、政务公开、公众参与等功能。

  巡河是“村级河长”石泉村村支书李剑勇的日常任务

   对症下药“常治河”

  在浙江,“河长”并不是只对河流出现的问题进行上报,还需要学会“望闻问切”的本领,找出河流“病变”的“病因”,想办法从根子上“治”河。

  李剑勇回忆,石泉村试行“河长”制时,流经村里的这条河不仅水量少,水上漂浮物和水草都很多,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水质接近劣V类。

  当年首任“河长”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着“治水队员”对整条河道的情况进行了前期摸排。随后,村里开始制定河道清理方案。2008年开始对河道进行了初步保洁,打捞和清理河面、河道的杂物,并对河堤进行了重新修砌;2013年进行第一次河道清淤。2015年,李剑勇上任河长后,开始对河道进行第二次清淤,同时,对沿岸养殖场进行禁养,这样一来,村里养鸡养鸭的污水问题得到了解决。2016年,对沿岸200多户村民生活用水全部截污纳管,排入污水处理厂。

  日常的巡河过程中,也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状况。“河长”们还需要像“福尔摩斯”一样,跟踪蛛丝马迹寻找污染源。

  2016年年底的一天,李剑勇正在河岸巡查时,突然发现有一段河流漂浮着一层油污。从面积看,不像是生活污染。李剑勇马上下到河道里,查找排污口,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于是,李剑勇开始从岸上开始排查,一家一家走访村民,终于,在离河不远的一个家庭作坊模具厂找到了污染源。几番对质后,模具厂负责人红着脸承认了偷排事实。考虑到这个模具厂离水体太近,李剑勇上门劝导,建议他们搬迁,多次做工作后,模具厂目前也已确定了搬迁意向。

  为了管好自己的河段,李剑勇还琢磨出了在工作之余发动群众协力治河的办法。每天,他早早就吃过晚饭,然后走村入户,趁一家人都在的时机,向村民宣讲“五水共治”“河长制”政策,发动大家一起保水护河。

  各地的“河长”们,也有各自治河的“独门”招数。2016年,杭州市上城区为辖区内水环境绘制出了区域“毛细血管”水系图,并任命了10名渠长,对小微水体进行“管、治、保”三位一体管理。余杭区则利用网格化管理,对径山山区内的小微水体排查后,设置小微水体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村社网格长直接负责网格内小微水体监管,并落实责任人和保洁员。

  曾被列为全省八大水系中污染最重的鳌江,经过对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合成革六大重污染行业的整治,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江岸边重现了昔日水鸟成群的景象。曾在全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中唯一不合格的嘉兴,自实施“河长制”以来,水质不断改善,考核成绩不断提升。2013年达到合格,2014年跃升为优秀。全市34条“河长制”河道中有16条市级河道水质改善一个等级及以上,10条河道达到四类水标准,劣V类水河道少了14条。

  

  嵊州市水库的水质随着清溪江的跨境治理明显变好。

   全域协力“治长河”

  “一条河的治理,光靠一个河长,不易。”这一点,绍兴嵊州贵门乡党委书记钱凯丰深有感触。

  贵门乡位于浙江省嵊州市西南,境内的清溪江是横穿金华东阳与绍兴嵊州的跨境河,河以“建设桥”为界,上游16公里都属于东阳,下游3公里属于嵊州。

  以前,两地之前涉及河流问题需要处理,要从村里报到乡里,再到县里、市里甚至省里。层层上报后,由本市领导来协调邻市领导处理解决。这一来二去,到问题解决时,耗费的时间可想而知。

  由于问题处理机制繁琐,还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群众打来投诉电话,反映河道问题。找“河长”问责时,却是一脸“委屈”,说:“来巡河时,还在河上游呢,没到我这。”像这样等着污染物“自流”的情况为数不少。不仅群众意见大,两地“河长”也时发不快。

  为解决这个问题,两地领导商量后,建立了定期沟通制度:每个月至少合开一次沟通会,互相反映问题,并对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同时,建立了“跨界河长制”,成立了“跨界河长微信群”,保洁员和“河长”们不再以“建设桥”为界,忽略物理“临界点”。每次巡河时,两地的“河长”们不分你的辖区、我的辖区,多向对方的河段走上百十米,去看一看。如果发现问题,随手拍了就发到“跨界河长微信群”,河道治理问题处理的效率极大提高。

  浙江境内,还有不少河流跨省。嘉兴秀洲区的镇级河长许小康负责的河道叫做斜港,位于嘉兴秀洲区与江苏苏州吴江区的交界处。河道不但跨省,过境线也较长,还和周边水系互通,治理起来难度很大。“我们是下游,吴江区是上游,共同治理才能长效。水葫芦长得特别快,要不然,我们治理干净了,上游的水葫芦飘过来,我们还得重新治理。”许小康说起以前的情况,连连摇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6年7月,秀洲区治水办牵线搭桥,王江泾镇和江苏省吴江区盛泽镇签订了《江浙交界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联席工作机制协议》。2017年2月底,秀洲、吴江建立了交界区域水环境联防联治联席工作机制,并设立联防联治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相互之间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每月相互通报检测信息。

  “现在遇到问题好办了。属于我们管辖范围的,我们直接处理了。我们若是发现对方有区域污染等问题,直接报到镇治水办。因为建立了信息互通机制,问题很快会得到解决,对方会给出处理结果回复。”许小康说。“接下来,秀洲将在全域‘河长制’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省际边界‘跨界河长’的全覆盖。”

  在河道边,树着一块的蓝色“河长”责任公示牌,上面写着许小康的联系方式。不用多久,这块牌子将被一块新牌子替代,新的公示牌上,还将有一位江苏吴江区的河长出现,两地河长的姓名、职务、电话将同时进行公示,共同为河道负责,接受两地群众监督。

  “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管不好河,那可是给浙江人民丢脸哪!”许小康望着远处的江苏河段,笑着说。

   记者手记:

   向全民“河长”时代迈进

  这次采访河长制,最大的感受就是实施“河长”制治水以来,浙江各地已经逐步形成了“全民护水”的意识。

  在贵门乡,治好了水的同时,整个农村环境也焕然一新,外地游客奔着贵门乡的好山好水而来。以前只能卖卖茶的村民们,从2016年也开始搞起了民宿经济。在河边码头,记者还看到了排队买鱼的场面。正在卖鱼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托人都买不到贵门乡的鱼,想吃,只能去河边排队,等着捕捞上来立刻买走!游客走时还会把地里的青菜、萝卜成袋地高价买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呢!”

  尝到了山水环境保护好的甜头,如今,村民们都当起了义务“河长”,一发现河面有什么污染问题,拿起手机一拍,按下发送按钮,“河长”的手机马上就能收到。

  浙江省水利厅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浙江全省已有6名省级“河长”、199名市级“河长”、2688名县级“河长”、16417名乡镇级“河长”,并进一步向村(社区)延伸。此外,浙江还在全省公安机关对应“河长”体系,配置省、市、县、派出所四级“河道警长”,来服务保障治水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少企业家和民间治水积极分子也纷纷当起了“企业河长”“民间河长”,共同保护水环境。2017年新年伊始,浙江省委、省政府还以一年为期,发出了对全省劣V类水彻底治理的“总攻”。

  水质水环境的点滴变化百姓们看在眼里,赞在心里。据浙江省统计局2016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老百姓对“五水共治”的支持度高达96%。“河长制”,治了浙江的水,服了百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