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生态策:倾力护美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
中新浙江网10月16日电(记者 奚金燕)城市群山叠翠,乡间绿荫如海……走进浙江金华,就仿佛走进了一幅山水长卷,入目之处皆是风景。这样一处恍如“世外桃源”的地方,很难想像两年前间正经历着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役”。
作为下游人民的天然水缸,钱塘江流域金华段污染却一度最严重。岸上功夫足,水下问题除,近年来,为寻回一方绿水青山,浙江金华坚持岸下治水,岸上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标本兼治,终于又让“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境又敦敦实实地回到了金华大地,迎来了“美丽经济”的喷涌释放。
五水共治“寻回”绿水青山
仰望间苍翠峰峦连绵相拥,回眸处桃花流水鳜鱼肥……有人说生活在江南的人是幸福的,只因有山水相依。千百年来,浙江人枕水而居,傍水而生。但谁能想到,有一天,“江南水乡”也会为水而愁。
将日历翻到三年前,彼时地处浙中的金华块状经济发达,传统工业“低、小、散”产业格局明显,千家万户式的生产方式挤占了大量资源和空间要素,释放出“黑色”GDP。
由于长年累月的工业作业,渐渐地,人们发现,金华水不再清了,天也不再蓝了。2012年,浙江省环保厅发布的环境监测报告更是为金华人敲响了警钟:“钱塘江流域金华段污染最严重。”
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送一江清水去下游,对金华而言是一种天然的使命。在浦阳江打响浙江“五水共治”第一枪后,金华强势推进,迅速掀起一场全民参与、声势浩大的治水攻坚战。
一年下来,金华4个劣V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所有县市交接断面水质达到IV类以上,在全省率先完成“清三河”任务,并捧回了浙江省首批“五水共治”优秀市“大禹鼎”奖杯,群众对“五水共治”工作满意度测评达到98%,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更是对此作出批示:“推广金华做法。”
后治水时代,金华依然保持了治水的势头,瞄准“蓝天白云”,全面打响大气治理“三大战役”,实施了清洁能源、工业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扬尘治理、餐饮油烟治理、垃圾禁焚、烟花禁燃、秸秆禁烧、城市覆绿、绿色出行“十大行动”。
持续发力下,今年1~8月,金华市区PM2.5浓度为较去年同期下降20%,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同比上升10.4%,分别居浙江全省第2位和第3位。从过去的浙江空气质量榜屡屡垫底到现在时时可见的“金华蓝”,碧水蓝天正从金华人的记忆里重新走了出来。
走在武义郭洞,深深吸一口气,就会感觉到满满的负氧离子萦绕在鼻尖。负氧离子又称空气中的长寿素,坐落于重山怀抱之中的郭洞村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万以上,是难得的天然氧吧、森林浴场。随着长三角城市频频沦陷于雾霾圈,如今越来越多人来到郭洞喝喝水、兜兜风、清清肺。
内外兼修“筑就”城乡之美
从人人谈及色变的黑臭河到如今的天然游泳池、从江南水乡为水愁的惆怅到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欢欣……五水共治之下,一场魔术般的蜕变正在金华大地上演,然而如何实现“长效治水”成为了后治水时代的一道难题。
“一场大雨、一河垃圾”。与许多农村一样,千百年来,金华的大多数村民养成了垃圾随地乱扔、乱倒的陋习。在去年消灭垃圾河的大会战中,金华清理出的河道垃圾达50多万吨,这些垃圾不仅严重影响着农村的人居环境,也让垃圾填埋场不堪重负。
在“垃圾围城”的现实压力下,从2014年5月起,金华以农村为突破口,在乡镇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一年来,垃圾分类已在该市99个乡镇、1819个行政村推开,农村垃圾同比减少约七成。
行走在金东区的各个乡村,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干净、整洁!村里的公共区域不见一星半点垃圾,房前屋后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而这其中的最大功臣就是家家户户门口都能看到绿色垃圾桶。这些垃圾桶上标着“可回收垃圾”和“其它垃圾”字样。村民方建华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分类后的垃圾丢进门口的桶里,遇到有电池、灯泡等有害垃圾就送到村口指定的回收桶。
在金华市农办相关负责人看来,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综合效益更高,“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减量,既可以就地沤肥、就近还田,还可以节省大量转运费用。”此外,他还表示,可操作性更强,“农村相对城市来说还是“熟人社会”,垃圾分类的责任相对清晰、监督相对容易。”
记者了解到,到2015年底,金华市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将覆盖所有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全市要覆盖70%的乡镇、50%的行政村,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全方位实施。
如今,在这场绿色革命的推动下,村庄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变,普通的乡村渐渐成为越来越美的风景。刚去的十一黄金周,金东区“琐园——非洲风情节”琐园村隆重上演,仅10月1日当天,琐园古村落就吸引了金华及周边县市超过1.2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在如此庞大的人流量过后,锁园村却依然每天整洁美丽,获得了众多非洲留学生的点赞。
点绿成金“发力”美丽经济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之路,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一次调研中曾表态:宁舍经济翻番也要保绿水青山。
十年来,金华以山水为底,以绿色为笔,以美丽行动召回着绿水青山,描摹出了一张转型升级的绿色画卷。然而后治水时代,“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换点在哪里?在金华市委副书记、市长暨军民看来,最现实的路径是旅游,美丽乡村要变成美丽经济。事实上,金华市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佐证着这一观点。
徽派建筑风格的厅堂院落遍布全村,青瓦白墙,鹅卵小路,蜿蜒巷弄,清逸的古宅厅堂,精美的砖雕……走进兰溪诸葛八卦村,宁静悠然,宛若一幅雅致的小水墨画,诉说着古村古老的故事。
声名赫赫的《诫子书》、做工精巧的孔明锁、玄妙无穷的八卦易经……如今,诸葛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诸葛遗风。他们欣赏的不仅是那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落,还有那源远流长凝练精深的古文化……
为了推动金华休闲旅游的全面发展,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今年上半年,金华市府办正式印发《金华市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按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加快大金华山旅游开发,串点连线成片,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合力打响五大旅游品牌”的要求,培育发展休闲旅游服务千亿产业,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延长游客在金逗留时间,优化旅游消费结构。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旅游不能再靠简单粗放的吆喝,需要在旅游产品本身下功夫,提升质量提高满意度。去年,金华首创的“家+”模式,让古村落里家家都能是酒店、餐馆和便利店。在这里,古村落的居民不用改变日常的生活习惯,当有客人来时,家里有空余房间就可以提供住宿;家里有一些游客必需品的,可以变成便利店;家里能提供餐饮的,又可以成为餐馆,游客敲敲门就能吃上一顿热乎的农家饭菜。
13日,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寺平古村就迎来了一批金发碧眼的客人,前来体验“家+”模式。“我们在这里学中国功夫,还要茶园骑行,感觉非常棒,这里的村子非常美,这样的中国是我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来自印度的学生yashodhara如是说道。
此外,为鼓励景区差异化发展,突显特色,有关部门注重旅游吸引物培育和旅游线路包装,为游客开辟个性化线路,探索出了“田园种创意、古城玩时尚、宾馆卖蔬菜、客房融动漫”的创意旅游金华模式。同时,注重提高过夜游消费,发展中高端市场,许多别具一格的民宿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生长,成为旅游热门地。还利用各类会展发展特色购物,让游客“带的走”。
2014年,全市旅游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全市实现旅游收入620亿元,接待游客5982.01万人次,实现了双增长。过夜游人次为3644.6万,占国内游客比重60.1%,比2013年底提高了9.5个百分点,迎来了美丽经济的喷涌释放。
有座山城美得不自知,看完只想去隐居,这就是金华。记者了解到,未来3年,金华将进一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各类重大经贸、文化、体育、旅游等活动,充分挖掘和展示“千古风流信义金华”的城市形象内涵,全面提升金华旅游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