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路桥群众有了文化获得感

07.04.2016  10:14

  “过去,闲暇时间不知道做什么,现在每天都来村里的文化广场跳舞健身,日子过得很充实。”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南梁村,一曲舞罢,村民阿莲意犹未尽地说。

  路桥群众的文化获得感,缘于该区3年前实施的“村级文化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3年多来,这一行动计划给路桥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文化新体验。

  建好硬件补齐基层公共文化短板

  路桥辖区有287个行政村、16个居委会、12个社区。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早在2009年底,全区各村、居文化俱乐部的建成率已超过95%。

  “三年行动计划”是区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通过3年时间在全区所有村、居全面建成设施相对完备、管理相对完善的村级文化基础设施。那么,这3000万元有必要花吗?

  路桥区区长潘建华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虽然路桥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基础,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硬件投入不足是基层公共文化的一大短板。

  建好硬件补齐短板,成了“三年行动计划”的主攻方向,也为路桥区基层增添了一批“标配”文化设施。“我们按照一、二、三类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对文化广场、休闲步道等文化活动场地建设作出了量化要求。”路桥区文广新局局长潘方地说。

  据统计,“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路桥区已基本达到适建村、居全覆盖目标。目前,已建成并验收通过249个村、居,其中达到一类建设标准110个,二类建设标准82个,三类建设标准57个。

  管好软件夯实基层公共文化内功

  “文化基础设施是硬件,文化管理更是不可或缺的软件,如果软件管理不得法,硬件建设自然前功尽弃。”路桥区副区长蒋斌芳说,如何有效发挥和挖掘村、居的人力和人文资源,是夯实基层公共文化内功的关键所在。

  发挥村民主体地位,是做好村级文化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重心所在。

  潘方地说:“我们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伊始,就有意识地让村民参与到建设管理中来。”据了解,路桥区为此组建了村级文化设施理事会,吸纳村、居干部、村级文化带头人等社会各界代表共同参与,民主决策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中的大小事宜。

  一批有着本土特色的人文资源得到了充分挖掘:峰江街道下陶村挖掘出历史文化名人陶宗仪等古代先贤的事迹、螺洋街道螺洋居突出了螺洋莲花等非遗文化……

  为了培育基层文艺骨干、文化带头人,路桥区专门出台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和细则。通过实施“新松计划”“领头雁计划”等,大力培育综合文化站管理队伍、村级文化管理队伍、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和基层文化团队。此外,还出台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繁荣文艺创作和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多个文件。

  张娇娥是路南街道方家村的文化管理员,也是去年路桥区评出的12名全区优秀农村文化管理员之一。村里经常举办政策宣教、养生讲座、联欢晚会等活动,张娇娥说:“只要村民高兴,我再忙再累也值得。

  为了保障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经常性运行,目前,路桥区正在探索文化设施“一元捐众筹基金”“村民自筹、共建共享”成为众筹基金发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金清镇下梁村,村民小组和企业代表、文艺团队、新下梁人等群体纷纷参与募捐,启动仪式现场共筹集资金10多万元。“有了众筹基金,以后村里搞文化活动不怕没有经费了。”下梁村党委书记梁妙德说。

  用好平台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三年行动计划’成效如何,主要看这些村级文化基础设施是不是好用,能不能用好。”潘方地一语道出“三年行动计划”评价标准。

  在“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际,两份成绩单充分说明了这一成果。一是由第三方机构作出的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最终结论认为“项目满意度高”。二是刚刚过去的猴年春节,这些村级文化基础设施迎来了一拨又一拨人潮,成为新春里的欢乐海洋。

  事实证明,3000万元的财政投入带来了一幅幅路桥农村文化蓬勃发展的生动画面。

  南梁村的村文化公园建有一个圆形舞池,现在每天晚上的6点半到9点都是雷打不动的“交谊舞时间”。“每天晚上有100多对,除了本村村民,还有一些是周边村庄慕名而来的,来晚了车都没地方停。”南梁村党支部书记梁军说,“跳舞、打球、健身、散步,男女老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

  “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为路桥区创新开展基层公共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近年来,路桥区围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村级文化基础设施为依托,创新开展了“乡村十礼”活动。“‘乡村十礼’的创新开展,在倡导农村文明新风的同时,也为基层文化设施集聚了人气。”路桥区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