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莲都:让绿色成为经济发展“新活法”
中新网丽水9月6日电(记者 奚金燕)“绿色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活法’。”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日前在《人民日报》刊文,提及浙江丽水莲都时如是说道,并坦言亲身感受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循着小约翰·柯布的足迹,记者近日走进浙西南探寻“莲都之赞”背后的故事。地处浙江绿谷,莲都多年来接力“护绿”、“革绿”出新,通过一系列探索、改革和创新实现了“点绿成金”的逆袭式蝶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好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接力“守绿” 将生态文明作为信仰
小约翰·柯布与莲都的渊源始于三年前。2017年,在首届“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莲都国际研讨会期间,小约翰·柯布第一次走进这座山水之城,感受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魅力。
地处浙西南群山腹地的莲都,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山清水秀空气佳,自然风光清新怡人,在繁华的沿海发达地区实属难得。
殊不知,这绝美风光的背后是大自然的厚爱,更是一项项生态制度强力保障的结晶。
从2011年起,丽水逐渐淡化GDP考核,酝酿实施分类考核。特别是2013年,浙江省委对丽水作出“不考核GDP、不考核工业总产值”的决定,转而调整为考核空气质量和区域断面水质达标率等生态指标。
作为丽水的主城区,从2003年初,莲都就提出“绿色兴区”战略、打造“养生莲都”,强调举生态旗、走生态路、创生态业。十多年来,莲都坚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绿色生态成为了这座山城最靓丽的“金名片”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最美底色。
小约翰·柯布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西方社会以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而它忽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夫妻分别、孩子分离、农村空心化等,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代价。在他看来,丽水“不以GDP论英雄”的理念和做法,是“绿色GDP”的一种落地模式。
“革绿”出新 拓宽生态文明发展新路
工业文明走到今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阵痛愈加凸显,人们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双重期待愈加迫切。坐拥经济发达省份浙江的“最大一片绿水青山”,丽水积极探索“两山”转化。
2018年12月,丽水成为国家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推动GDP和GEP协同较快增长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莲都区黄村乡黄泥墩村,借助山水资源优势,当地开发了碧水湾乡村旅游项目,沙滩、划船、水上乐园等游乐项目受广大游客喜爱。五一开业至今,实现项目体验收入40多万元,商铺租金收入18.5万元,农家乐收入30多万元。
在离丽水市区45分钟路程的国家4A级景区——古堰画乡,地处八百里瓯江瑰丽的河段。简华美一家原来住在古堰画乡景区旁边,后来响应景区建设,搬到了路对面的新房子里面,还在一楼门面房开起了小超市,卖些生活用品,过上了小康生活。
堰头村党总支书记张伟武说:“依托景区发展,目前,小小一个堰头村在经营的农家乐就有7家,民宿20家,创业在古堰画乡景区内,堰头中心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在4万元以上。”
如今的莲都,青山有价,绿水含金。2019年莲都区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93%,旅游总收入约114.48亿元,同比增长18.7%。
“点绿”成金 映射生态文明发展希望
如今在莲都,这抹绿色不仅可观可感,还嵌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回馈民生的“最动人色彩”。
翻看去年莲都的成绩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9.63亿元,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9730元、28220元,分别同比增长9.0%、9.8%。从“山沟沟”到“绿富美”,越来越多人选择返乡创业,投身“休闲+创业”产业。
小约翰·柯布曾经走访调研过的下南山村距莲都市区18公里,有着400多年历史。随着整村村民搬迁下山入迁新居,下南山村也成了空心村,许多老建筑逐渐破败倒塌。
为保留“乡愁”,莲都在对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修复,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引进浙江联众集团对下南山村进行整村盘活,通过“古村+众创”,打造古村落度假综合体,吸引着越来越多城里人前来度假。
许多原本已迁出古村的村民,为此又回到家乡,从事餐饮、打扫卫生、做服务员,几乎每年都有数万元收入。吴菊成是第一个签字的村民,除收到房租外,如今在下南山村从事花草修剪等工作,每个月收入3000元。
而这只是一个缩影。30年合作期间,单从项目利润收入一项,就能为下南山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增加274.5万元,为古民居农户带来640.5万元收入。
从走出大山到重回大山,这不是人生的循环,而是历史的进步。正如小约翰·柯布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要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无疑还有好长的路要走。但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我坚信,世界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