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术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门内门外,美意连绵
以吴冠中作品《华章》为主题的乡村艺术教室。 方承磊 摄
这些天,当你走进浙江美术馆二楼序厅那道庭院式的圆拱门,迎面而来的,除了喜庆的大红灯笼、姿态各异的“羊”和“福”字,还有“联”绵不绝的新春祝福。
2014年的最后一天,浙江美术馆开了一次员工大会。最后,提炼出下一步工作的四个关键词:共渡、共识、共赢、共约。
比如这个由浙江美术馆自主策划实施的主题性系列展览征集项目“新桃复始:浙江美术馆春联系列展”,藏着一个以12年为轮回的美丽约定:邀请浙江书法名家创作以生肖为寓意创作春联,每年新春周而复始。
约不约?你或许有一点迟疑。不妨继续沿着指示上楼梯,看看眼前这个“羊大为美——乙未春联展”,究竟好不好玩。
过道上,立着一道古色古香的中式木门,旁边还有一面“瑞雪兆丰年”的留影墙和一张摆好笔墨纸砚的桌子。还等什么呢,聪明的观众早已心领神会,开始写春联、贴春联、拍照片了。
再往前走几步,又来了一道“砖门”——还未走入展厅,心里先有了一种回家的落定感。
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精心”对待,王冬龄、鲍贤伦、赵雁君等书家已欣然应允加入这个颇具挑战性的展览计划;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此“步步为营”的展陈设计,是否让你心动?
一重门
“常规是展览最大的敌人。”
——《关于策展的一切》
刚刚开完2014年全国美术馆年会回到杭州,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就接到一通朋友打来索要展览配套“福袋”的电话。“准确地说,这是一个‘随意即兴’之展。2014年底,“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在筹备过程中空出一个展厅,我就给大家出了道‘附加题’。”斯舜威一语道破“天机”:“配合节日氛围,在学术策划、展览设计、教育推广、观众互动等方面做足文章,将横向、纵向策展氛围发挥到极致,一个小小的展览也可以作出大气场。”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每天早上“穿越”矗立在浙江美术馆门口的“莫高窟”牌坊和长长的排队观展队伍走进展厅,敦煌研究院接待部资深讲解员田鹏能敏锐地从室内外空气湿度的变化中,嗅出一股“家”的味道;而此时墙上的大屏幕里,他的同事们正举着微光手电筒,循着壁画上的踪迹为游客讲解——这是从敦煌传来的实时信号。
遥隔千里,穿越千年岁月,这场雅俗共赏、历时3个多月的大展,最终以超过35万人次的惊人数字,创下了浙江观展纪录。
“浙江美术馆自建馆以来,一直秉持着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功能完善、设施先进、服务优良的一流美术馆’和‘科学办馆、开门办馆,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要求,重管理、重服务、重创新,每年观众人数达60万人次以上,自主策划的学术展览超过30%;平均每年新增馆藏2000件左右,在国内同量级美术馆中保持领先。”斯舜威说。
典藏是美术馆的“心脏”。 作为公共文化事业重要机构的公立美术馆,对于艺术品的收藏是一项永不间断的工程,而艺术家的捐赠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如何为每一件藏品找到最合适的存放、展示空间?该不该让那些十多年甚至几十年也没打开过几回的珍宝“醒”过来,散发夺目的光彩?在斯舜威看来,这与美术馆的使命和担当有关:“不仅仅满足于‘家底殷实’,更要共享和延伸。”
作为文化部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2014年7月,浙江美术馆从历年各征集项目中精选藏品120件,汇集潘天寿、吴茀之、吴冠中、朱德群等众多艺术大师的精品之作,举办了“渊源·圆缘——浙江美术馆开馆五周年馆藏精品展”。
今年2月初,浙江美术馆近两万件藏品的原主人和家属,收到了一封温暖的“新年问候”。除了表达感谢,斯舜威在信中说,“欢迎大家有空来美术馆四楼新开辟的藏品专题陈列厅看看”。顾名思义,这个展厅专用于展示典藏成果,并更侧重于对名家个案、流派专题的学术研究和挖掘。首展是葛克俭的版画作品,目前正在展出的是“吴茀之艺术文献展”,其中许多展品都是首次面世。
这封信,其实也是一个“讯号”: 伟大的艺术家用心谱写美的筵席,而美术馆人将守护和延续这份光亮。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吴孟婕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