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粮食物资局:非理性“屯粮”没有必要

29.04.2020  09:20

  中新网杭州4月28日电(记者 张斌 实习生 胡丁于)“大家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担忧粮食供应紧张而超量购买,甚至非理性‘囤粮’,建议大家根据家庭消费需要确定日常采购量。”4月28日,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叶晓云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说。

  此前,受疫情引发恐慌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民众“屯粮”导致粮食销量增加。

  叶晓云分析表示,一是在疫情影响下个别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影响;二是杭州、宁波等地派发消费券,群众使用消费券集中采购大米等;三是浙江省内企业复工复产进程加快,大型伙食单位粮食采购量增加。短期因素影响下,造成了民众的恐慌心理。

  “但这些因素的影响是短期的,不改变浙江省粮食长期供应充足、价格平稳的大局。”叶晓云说。

  据了解,2019年,全国共生产了2.096亿吨稻谷,相当于人均储备194斤大米。浙江省作为全国粮食储备第二多的省份,粮食库存中口粮占比约达98%。2019年,浙江大米进口数量约10万吨,仅占该省大米消费的1.5%。

  “仅大米就可让大家饭碗无忧。另外还有小麦、鲜食玉米、薯类等作为补充。即使不进口,也不影响浙江省内口粮供应。”叶晓云说,现在已近春夏之交,高温高湿加上家庭不具备保粮的条件和经验,粮食保存不当容易发霉变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他表示,下阶段,浙江将多措并举,切实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充足和质优价稳。“我们将支持粮食企业与粮食主产区加强产销衔接。鼓励粮食龙头企业多组织粮源加工投放市场。督促商超、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时补足柜台货架,确保米面油供应不断档、不脱销。”

  如4月15日,2020吉林大米浙江“云推介”活动在吉林、浙江两地同步线上举行,两地粮储部门负责人、大米行业学者、企业主、品牌专家等通过“屏对屏”的特殊方式,与网民探讨如何在抗“疫”大考中化危为机,携手守护百姓的“米袋子”。

  据了解,吉林与浙江是国务院确立的对口合作省份。此次疫情期间,浙江共从吉林调入应急粮源22万吨,成为保障该省粮食市场供应的重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浙江从吉林调入粳稻70多万吨,同比增加约17%;2017年以来,吉林大米在浙江宁波、温州、湖州、金华、台州等地共开设了直营店53家、专柜310个。

  此外,疫情也引起官方对粮食安全工作的新一轮检视。

  叶晓云介绍,目前,浙江官方已成立粮食安全工作专班,综合研判分析该省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制订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应急等各环节三年工作目标,建立涵盖省、市、县三级和涉及粮食安全职能各部门的协同工作和督查考评机制,梳理整合各类粮食政策,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高水平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浙江还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粮食收储政策;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粮食应急能力建设;推进“五优联动”(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提升粮食产业等。

  具体而言,浙江下一步将要求设区市本级及其所属各县(市)原则上有一定规模的粮食企业,各设区市建有一定规模的粮食批发市场;建立省级有关部门的粮食应急协同机制,督促和引导各大商超及时组织采购粮源,保障米面油供应不出现脱销断档现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