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 美丽田野绽芳华

26.03.2018  20:24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江南的春天,一片忙碌的农耕景象。在云雾缭绕的梯田上,在盛开的油菜花海里,在山坡上的果树丛中,人们又见到了科技特派员们熟悉的身影:他们身上带着雨水、手脚沾满泥土,为全省各地的农民兄弟答疑解难、出谋划策。

  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我省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创立实施的。2003年以来,数以千计的科研工作者分享着“科技特派员”这个光荣的称号,见证了一个个欣欣向荣的春天。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我省科技特派员穿梭山林、躬耕乡野,为实现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脱贫攻坚当先锋

  2003年4月8日,我省首批100名科技特派员踏上征程。他们来自省农科院、浙江大学、中国水稻所等国家及省级高校科研院所,平均年龄仅38岁。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俞旭平则是“特殊”的第101个。

  那是2003年4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第一次来到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调研。聊起如何解决贫困问题,村民们说:“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习近平说:“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

  在习近平的关怀下,俞旭平不久就来到了这个集库区、老区和边区为一体的山乡,一干就是15年。他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投资项目,培育农村合作组织,帮助乡亲们种起了满山满谷的栀子树、杭白菊等特色中药材。昔日的贫瘠乡镇,如今已是闻名遐迩的浙江省“中药之乡”。2017年,枫树岭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4万亩,全镇中药材总收入5985万元,是2003年俞旭平刚下派时的5倍多。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年收入3318元,2017年达到15120元。

  之江大地上一个个乡村的蝶变,诠释了科技特派员为浙江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的深厚力量。

  2002年底,全省还有361个乡镇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20万人居住在浙西南山区的深山和高山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省科技厅副厅长曹新安说:“2005年,我省全面推开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一名科技特派员。那些年,每个科技特派员都深知:自己首要而急切的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发展农业产业,帮扶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各级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地方实际,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把先进农业科技和现代理念带给农民,把资金、技术、信息等一系列要素导入农村,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收入得到极大提高。省科技特派员、浙大教授汪自强刚到泰顺县万排乡时,当地农民种植甘薯的年收入只有1000元。汪自强为当地引入两个甘薯新品种,第二年,村民种植甘薯人均收入就多了500元。“他们把知识带到哪里,哪里的人就富了”——科技特派员成了农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科技财神爷”。

  2008年开始,我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高校和科研院所以法人和团队身份与地方结对、统筹服务地方优势产业,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省农科院蔡为明研究员团队是我省首批团队科技特派员之一,在武义县,他们入股创办公司,选育食用菌新品种,研发、推广先进技术和模式,食用菌产业从当地的脱贫产业升级为富民产业。15年来,全省科技特派员牵头或入股兴办农业科技企业400多家,建立利益共同体1600多家。

  2015年,我省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浙江在全国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省科技特派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技特派员始终得到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委、政府也都建立了主要领导联系科技特派员制度。省、市财政和大部分县(市、区)设立了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15年来,省财政累计投入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3.09亿元。我省明确规定,科技特派员在下派期间,行政关系、职务、待遇等保持不变,工资、奖金、福利从优。省委、省政府每两年表彰一批优秀科技特派员和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广阔天地展才干

  在海拔1000多米的庆元县荷地镇,许多农户手上留着省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蔬菜所何圣米研究员编写的《高山蔬菜生产技术手册》。2008年,何圣米指导当地农户建成庆元首个高山茭白示范基地,由此开启了致富之门。

  “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到省农科院调研时提出:科研人才都应该到生产的主战场上去。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要求,把论文写在浙江的田野上。”何圣米说。

  论文写在田野上,幸福淌进农民心。过去15年,浙江省、市、县三级共派遣科技特派员15300多人次,组建事业法人科技特派员19家,选派省团队科技特派员354个。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5万多项次,技术培训12万多场,培训680多万人次,为我省农民创新创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特派员制度为科技和“三农”创造了最直接、最有效的结合载体。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种”在了浙江大地上,直接送到农民手里。科研工作者来到农村广阔天地,书写了一段段精彩的人生。

  在泰顺县黄桥乡,2003年12月30日,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浙江农林大学(原浙江林学院)博士邵志鹏因公殉职,年仅30岁,当地乡亲们为纪念他而特意栽下了一片“邵博林”。近15年过去了,他的精神如“邵博林”一样扎根乡土,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科技特派员。

  苍南县笔架山下的岱岭畲族乡富源村,省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所专家李发勇穿行在郁郁葱葱的蜜柑树间。李发勇大学毕业分配到亚作所后不久即申请担任科技特派员,那年他25岁,是同批下派的科技特派员中年龄最小的。一晃已经13个年头,他和这些蜜柑树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富源村曾是省级扶贫重点村。村民下山搬迁后,如何发展产业?李发勇望着山坡,想出了种植特早熟蜜柑的点子。2017年,富源村柑橘销售收入92万元,其中采摘游收入50多万元,这个过去的空壳村实现了“花果畲乡”的美丽梦想。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为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创造了高效能的平台。

  新时代担新使命

  春华秋实,一十五载。

  15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大地萌芽、发展并不断成熟,成为浙江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15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惟有精准选派、才能实现精准帮扶,惟有系统帮扶、才能提升农业农村整体科技经济实力,惟有与时俱进、才能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先进性。

  农业农村的绚丽画卷日新月异,科技特派员为“农”的初心始终不变。投身乡村振兴,更好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是我省科技特派员在新时代肩负的新使命。

  新使命激励新探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不能拖后腿”。为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我省重新研究确定科技特派员工作定位和内容,进一步激发科技特派员制度新动能。

  当前,我省科技特派员制度正在发生一系列大变化:从单向选派向双向选派转变,确保精准对接;服务区域向包括发达地区的全省拓展,服务领域向全产业链延伸;法人、团队特派员体系化支撑力度更大;科技特派员更加紧密地与服务对象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浙江农林大学斯金平教授带领的铁皮石斛全产业链科技特派员团队,近年来依托“创业链”大平台,变主要服务一产为三产融合。不仅教农民种出好的铁皮石斛,更通过系列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开发,延长产业链,培育精深加工企业,做强产业。

  铁皮石斛上写出的大文章代表了我省科技特派员接下来的改革转型方向。按照“两个高水平”建设的要求,围绕当地产业振兴,坚持按需选派的要求,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区域和领域也随之拓展,电子商务、创意设计、市场营销等新兴专业的科技特派员深受老百姓欢迎,由此也建立起了科技特派员支撑服务一二三产的“大农业”发展新格局。

  致力于打造浙江大花园的丽水就提出了派遣旅游文化设计等跨产业方面专家的需求,云和县政府与中国美院还建立了新型战略合作关系。省科技特派员、中国美院教授徐燚说:“我们将当地竹木元素和旅游风光融入雪梨的包装,文化元素的融入大大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民宿和田园综合体的经营者们更是有着许多设计需求。新农村的广阔天地为象牙塔里的艺术家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春风浩荡。科技特派员们,继续行走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播撒更多科技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报记者 曾福泉 曾杨希 通讯员 袁玲玲 邵敏)

   原标题:美丽田野绽芳华——我省科技特派员15年服务“三农”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