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初心 方得始终——记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宋建锋
发表时间: 2016-10-24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本报通讯员王雯 记者晏利扬
见到宋建锋时,他刚刚捧回浙江省直机关第四届道德模范的奖杯。
“作为辐射环境监测的一线工作者,守护公民的辐射安全是我们应当承担的使命。”带着在辐射监测岗位上磨砺多年的坚定和严谨,宋建锋淡然言道。
■牵挂工作赴一线
他是无愧于这个荣誉的。自2004年大学毕业入职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工作以来,10余年间,无论是作为秦山核电基地外围辐射连续监测系统负责人,还是参与国家重要核与辐射应急安保监测任务,“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这一辐射环境管理的行动准则,成为他努力践行的目标,在这一平凡而又特殊的岗位上,他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2013年农历大年初三,朝鲜核试验的一声巨响,令边境地区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当人们还沉浸在守岁的爆竹声中,享受着阖家团圆的天伦之乐时,宋建锋接到上级紧急指令,立即赶赴东北边境开展周边地区环境辐射应急监测。年幼的孩子,家人共聚的其乐融融不是不让人留恋,然而朝鲜核试验对周边环境和公众安全的影响,更牵挂着他的心。他当即收拾行李从老家海盐赶回杭州单位后,与同事一起带上应急监测装备连夜乘飞机赶赴吉林长春。一下飞机,又马不停蹄雪夜驱车6个多小时前往图们市。
这对于宋建锋来说,可谓轻车熟路,因为这已是他第三次参加朝鲜核试验边境应急监测任务。
■以身作则抢数据
7年前,同样还在国庆假期中的他,也是第一时间从老家赶回杭州,应急奔赴吉林省集安县,沿着中朝边境线进行巡测。由于事发突然,当地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尚不完善,宋建锋和同事们从单位背运了计量仪、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γ计量率仪、γ谱仪等专业监测设备。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倦,他们迅速将30多斤重的仪器卸车、校准调试,投入到工作中。自晨光熹微至灯火阑珊,他每天以村庄为固定点,反复地读取、记录,气溶胶、气碘、干湿沉降物、水、土壤……一组组枯燥数据,换来万千家庭平安无忧。他还利用业余学习的编程知识,花了两天时间现场编写了一个小程序,自动采集监测仪器各种数据,经程序演算直接生成分析结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经过7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应急监测任务圆满完成。由于对东北地区气候不了解,出发前仅身着夏衣的他,每晚不得不披着军大衣抵抗东北夜间的寒气。
第三次应急监测正值二月,图们市仍然冰雪覆盖,温度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这一次,宋建锋早有准备,带上了早已备好的厚厚羽绒服。冰雪路面上,他们乘坐的车子行走缓慢,好不容易才到达采样点。由于四周楼宇林立,车上装载的监测仪器进气口太低,必须要用管子将仪器的采样口接至高处,才能准确采集数据。寒风凛冽,当宋建锋从楼顶下来时,脸和双手已冻得通红。“同事还开玩笑说会不会面瘫了”,回忆起当时监测条件的艰苦,他脸上浮现出笑容。正是这种积极爽朗、苦中作乐的个性,让每一个与他接触过的人,都如沐春风。
监测现场的突发情况,是考验技术水平是否过硬的关头。从国外进口的精密监测仪器,因长途运输、磨损等原因发生故障,他不厌其烦地维修、调试;气温太低,仪器水冷系统冻住无法运行,他耐心地使用加热器进行加热。五次朝鲜核试验辐射应急监测任务中,他均采集到大量及时有效的数据,为评估朝鲜地下核试验对我国的影响和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默默坚守无怨言
近几年,在环境保护部的部署下,东北当地辐射环境监测水平不断提高,自动化监测站点也随之建立,宋建锋的任务也从一线监测转为现场技术指导。然而,每一次他却不敢有丝毫懈怠,依旧紧盯着屏幕上的惰性气体监测数据,哪怕一个微小数值的变化,都会引起他的高度警惕。
宋建锋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在睡梦中被系统的预警声吵醒而度过不眠之夜。
2008年,作为第一批应急队员之一,他赶赴四川汶川地震重灾区开展核与辐射应急工作。
日本福岛核事故期间,他连续半个多月不分昼夜奋战在采样分析一线,在国内第一个检测到了来自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
南京青奥会前期,发生高危险性放射性源丢失事件,他作为浙江省技术支援小组成员赶赴南京,深入核心区域,以最快的速度确认了放射源的核素及类别。
哪怕是在节假日,与亲朋相聚或携手出游时,他依旧心系着连续监测系统,按照规定前往百公里外的秦山前沿站进行节前检查维护。
宋建锋正是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完美诠释着肩负的职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