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水产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成效显著
2014年,我省承担水产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的梭子蟹选育组、淡水沼虾组、前沿技术组和坛紫菜选育组在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具体情况如下:
一、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获水产新品种证书
2014年3月24日,经农业部批准并公告,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获得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3)。
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由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三疣梭子蟹良种选育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负责人,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王春琳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选育而成。与传统品种相比,该品种全甲宽变异系数小于5%,规格整齐;相同养殖条件下,平均体重可提高10%以上;溶藻弧菌感染耐受性明显提高,养殖相对存活率提高13%以上,养殖效益显著。
良种需要良法配套。项目组针对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新品种的特征,研发了与新品种特性相适应的配套养殖技术体系,发明了单个体筐养技术,即每只三疣梭子蟹在一个独立的空间容器中进行养殖,避免了个体间的互相残杀,养殖成活率达70%以上。研发的自动化投饵技术,实现了养殖自动化。
三疣梭子蟹作为浙江主导海水养殖品种之一,产量2.1万吨,产值超20亿元。该品种的育成对我省养殖品种结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二、罗氏沼虾转ALF基因技术获得成功
近日,淡水沼虾新品种选育课题组、国家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研究人员,在转基因的罗氏沼虾子代中初步检测到转抗脂多糖因子(anti-lipopolysaccharide factor,ALF)基因阳性,这在世界范围内为成功首例,进一步确证研究正在进行中。
ALF是抗脂多糖因子发现于鲎和甲壳动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的抗菌肽,具有抗菌性强,抗菌谱广的特点,且不产生抗药性,无污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虾类疾病的控制,促进罗氏沼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三、一批水产重要生产性状功能基因获得克隆分析
构建了不同颜色珍珠蚌转录组文库。 从中筛选了12个功能基因;并重点对部分基因:三角帆蚌生长关键的钙代谢相关基因calmodulin-like、nacrein和抗逆抗病基因TRAIL、F-box protein 基因基因多态位点(SNPs)分析;进一步构建三角帆蚌全同胞家系;部分基因的信号通路和功能的初步进行了分析。
对克隆的大黄鱼低温应激相关基因进行功能验证。 进行SNP检测和与耐低温性状的关联分析;对DArT芯片筛选到的耐低温相关探针进行验证、分析和功能基因发掘;对低温胁迫前、后大黄鱼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基因表达量注释、功能注释和信号通路分析,结合前两部分研究内容,初步分析了大黄鱼机体响应低温胁迫的机制。
采用定制的芯片筛选三疣梭子蟹抗逆(抗溶藻弧菌感染及耐低盐)差异表达功能基因。 选取抗逆相关功能基因,获取5个基因的全序列及功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筛选的功能基因在三疣梭子蟹普通群体和抗逆群体不同生长阶段及不同组织表达量的变化。阐明这些功能基因的表达特征和作用机制,解析生长及抗性相关过程的调控特征。
开展Rab11在不同组织表达研究。 通过5’RACE 的方法得到Serpin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了组织表达研究。通过RNA-Seq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法寻找构建了抗菌抗病毒基因文库,克隆TOLL基因,并进行组织表达研究。寻找相关基因的SNP位点。
目前,以上相关研究已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录用)论文3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
四、坛紫菜选育组开展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坛紫菜产业发展,提升养殖户业务水平,更新养殖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2014年4至6月,在平阳县西湾、苍南县马站、洞头县霓屿举办了坛紫菜养殖技术培训班,共培训渔农民达200余人次。主要内容包括“坛紫菜高效养殖技术”、“浙东1号新品系推广应用”、“紫菜抗风浪养殖技术”等。培训班形式多样,项目组专家的授课讲座内容深入浅出,并与养殖户展开面对面答疑解惑,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培训班现场还免费发放了养殖技术书籍和资料等,受到广大渔农民的欢迎。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作者:厅农村处、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