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馆良渚文化展登陆香港

17.03.2017  14:32

  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记者从浙江省博物馆获悉,该馆与香港艺术馆联合筹划的“江南晨曦——浙江省博物馆良渚文化展”3月2日在香港开幕,展出包括玉器、石器、黑陶器等在内的118组新石器时期良渚文物的精品,其中包括博物馆馆藏“玉琮王”的复制品。

  本次展览全面地概括良渚文化,突出其文化概念,以图版介绍、使用示意等方式形象地说明了文物的功用,拉近了展品与观众的距离,可以说是一个集知识性和科普性于一体的展览。

  良渚文化因1936年发现于余杭良渚而得名,是中华文明史上极其独特的史前文化。它以发达的稻作农业、精细的治玉工艺、复杂的社会结构为特征,深刻影响了周边及其后的文化,了解良渚文化对于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至关重要。

  距今5300年前至4200年前,太湖流域的史前居民在经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后,走进了鼎盛的良渚文化时期。良渚文化不仅稻作农业定型、成熟,陶器、漆木器制作等手工业也非常发达,更为突出的是其玉器加工工艺,在金属工具出现之前,把一种“美石”的文化推至顶点。良渚的礼仪制度也对后世影响深远,三代玉礼器的内涵可能与良渚文化时期不尽相同,但玉琮、玉璧等器物的造型、仪礼性质是与良渚文化一脉相承的。

  中国人对玉的喜好超越审美的范畴,包含精神层面的多种理念,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很多玉情结都早已出现在新石器时代。

  玉是良渚时期人们所能利用的最奢华、最珍贵的材料,因此他们在治玉上倾注所有的才华。生前的荣华、死后的护佑都依赖于拥有的玉器。良渚人赋予玉器的宗教含义以及围绕玉器展开的联盟或斗争,我们都不得而知,但通过展现在眼前的形形色色的玉器,我们仍然可以想象那是一个空前的玉文化时代。

  展览从良渚人的生活、良渚人的精神世界、玉器的加工、纹样的解读等方面介绍良渚文化。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给良渚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良渚人在这里发展农业、手工业,在物质积淀到一定程度后,精神层面必然相应地呈现出复杂的文化现象,良渚的玉器就是在其稳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玉器表达出良渚人对美的追求、对神的崇敬以及社会等级分化。

  良渚文化展登陆香港,意义何在呢?

  据了解,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强势文化,良渚文化的典型石器有段石锛也是东南沿海地区广泛流行的器物。广东、香港地区的石峡文化与良渚文化年代接近,两地所处气候环境相似,虽有一定的交流,但总体文化面貌相异,在香港展示良渚文化有利于对两个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