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群众文艺展演举办
12月7日,杭州市余杭区余杭梦想小镇未来科技城国际会议中心内歌声动听、舞姿曼妙,由省文化厅主办,省文化馆、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余杭区文广新局承办,余杭区文化馆执行承办的2016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群众文艺展演在此举行。“是小姐妹邀请我过来看的,听说今晚的演员都来自农村,但我觉得他们的表演都有一定专业水准,节目形式也很丰富,看得过瘾,也挺羡慕他们的。”步出剧场、家住杭州市西湖区登新公寓的沈美仙意犹未尽地说,“我从小爱好文艺活动,可惜我们小区没有组织者和带头人,不能像他们一样在舞台上展风采,挺遗憾的。”
据了解,此次群众文艺展演由序《丰收的日子》、第一篇章《芬芳的土地》、第二篇章《美丽的乡村》、第三篇章《幸福的家园》和尾声组成。晚会在热闹、喜庆、载歌载舞的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普宁村文化礼堂表演的《牡丹花开》中拉开帷幕,表演唱《清江号子》、莲花落《绝办法》、舞蹈《村姑的美丽生活》等节目一一呈现,16支团队、40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农村文化礼堂的农民朋友们用歌声、舞姿描画了一道美丽乡村最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这些节目都是各地文化站组织团队来参加的,他们把乡土文化搬上了文艺大舞台,充分展现了我省广大农村群众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活动总导演郭江锋说。
金华东阳市王宅村村民席红霞在当地房地产公司上班,平时喜欢唱歌、跳舞,此次参加了表演唱《情满三乡》的演出,她说:“我们的节目由14人组成,是用东阳民歌的曲调、东阳方言来演唱,特别有成就感。”节目指导老师、东阳文化馆的舞蹈干部王灵祥告诉记者:“节目是他们自编自导的,弘扬了当地的民俗民风,有特色和创意,我们帮助他们作了调整、完善和提升。”
2015年9月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现为景宁县文化馆的陈露说,他们参演的节目是情景表演《畲乡味、畲乡情》,演员来自毛垟乡库头村文化礼堂,“村民对文化的热爱之情,常常让我很感动,对畲族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工作一年来,我从学校里单纯的学生,到如今既是演员、编导又是幕后工作者的身兼数职,这份工作挺锻炼人的,今年我已参加了30多场演出。”陈露开心地说。
余杭区塘栖镇文体中心主任孙晓云表示,以前村里的文化活动开展得不如社区,文化走亲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带动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表演组建了团队,提升了村庄村貌,老百姓的整体素养也大为改观。此次他们参演的节目是余杭区塘栖村文化礼堂表演的舞蹈《枇杷鼓》,“节目有32位演员,我们总共已练了30多次,每次达3小时,前后近5个月时间,大家都挺不容易的。”孙晓云说。
晚上是歌舞欢腾、热闹非凡,而同日下午的民间艺术展示活动,同样精彩纷呈。“15个展示项目,特色鲜明,挺有看头。”省文化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余知音说。
在现场,记者被澥浦农民画展区琳琅满目、色彩鲜艳的农民画衍生品吸引了眼球。“1977年,宁波市镇海区大力推广创作农民画,对我们一批青年绘画爱好者进行辅导,开始了农民画的创作摸索。”澥浦农民画传承人、当年绘画小组成员之一、如今已51岁的高妮娥说,“后来画社解散,农民画沉寂了30年。”
2011年,这门手艺被重新发掘,经过几年的精心运作和市场化模式推广,澥浦农民画不但成为当地的农村文化特色品牌,更被做成非遗衍生品,探索市场化产品的运作与研发。“高妮娥受邀重新投入澥浦农民画创作,在郑氏十七房景区开设工作室,以传、帮、带形式举办农民画创作学习班。此外,她还参与了澥浦中心学校农民画传承基地、郑氏十七房澥浦农民画展示中心创建工作等。”镇海区澥浦镇文化站站长蒋勇告诉记者。
“90后”的刘伟学,传承了爷爷刘有泉的老手艺,窝在山坳的祖屋里做纸伞。1983年,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西坞村的刘有泉想把余杭纸伞这一传统手艺留下来,一晃20多年过去了,刘有泉也早已是余杭纸伞传承人。“我2014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设计系,为了爷爷的梦想,现在和高中同学汤薇一起设计纸伞系列产品及衍生品。”刘伟学说,“加入我们的设计元素,余杭纸伞会更时尚、美观,让传统文化能延续下去。”
“竹壳雕,是以毛竹笋壳为原料,通过绘画、刻、剪贴、上光等工艺制作而成,材质自然古朴,造型精致优美,工艺科学合理等特点。”说到竹壳雕,自幼师承父亲学艺、潜心钻研竹壳雕刻艺术30多年的吴涛林如数家珍。目前,他还在温州乐清市非遗馆开设公益课堂,传授自己的技艺。
“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迄今已有四年,目前已建成了50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分布在全省各地,成为传承乡土文化和留住美丽乡愁的精神家园。” 省文化馆活动中心主任吴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