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 烈士和英雄群体名录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揭开局部抗战的序幕,到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中国军民在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英勇抵抗,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浙江抗日烈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公平正义,舍生取义、壮烈牺牲,他们的英雄业绩永载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万古长青。
为永远铭记抗日烈士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公布我省第一批抗日烈士和英雄群体名录,共40个烈士和1个英雄群体。
(40个烈士和1个英雄群体。按牺牲年份和姓氏笔画排序,烈士排名不分先后)
王天祥烈士(1906—1937),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人,国民革命军空军第三大队副大队长、代理第四大队上尉大队长。
夏国璋烈士(1896—1937),广西省容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军172师副师长,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朱炎晖烈士(1901—1938),瑞安县(今瑞安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4军185师546旅少将旅长,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吴复夏烈士(1913—1938),东阳县(今东阳市)人,国民革命军空军第1大队3中队中队长。
宣侠父烈士(1899—1938),诸暨县(今诸暨市)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
谢升标烈士(1903—1938),临海县(今临海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苏浙皖游击司令(少将),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王禹九烈士(1902—1939),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9军参谋处处长,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张谞行烈士(1903—1939),杭州市人,国民革命军天水行营副参谋长,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上将。
陈安宝烈士(1891—1939),黄岩县(出生地今属台州市路桥区)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军长兼第79师师长,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上将。
茅丽瑛烈士(1910—1939),女,杭州市人,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
郁华烈士(1884—1939),富阳县(今杭州市富阳区)人,上海江苏高等法院第2分院刑事庭庭长。
史奇涛烈士(1913—1940),象山县人,中共丹北中心县委宣传部长。
谢勃烈士(1916—1940),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人,中共武(康)德(清)县工委书记。
糜云辉烈士(1916—1940),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八路军第4纵队第6旅17团政治处主任。
左克烈士(1919—1941),女,嵊县(今嵊州市)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校部副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
史之华烈士(1914—1941),长兴县人,中共长兴县委书记。
任光烈士(1900—1941),嵊县(今嵊州市)人,著名音乐家。
朱镜我烈士(1901—1941),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新四军政治部宣传教育部长、东南局宣传部长。
张新华烈士(1916—1941),女,吴兴县(今湖州市)人,中共太滆工委青工部长兼宜兴闸口区委书记。
杨静娟烈士(1924—1941),女,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人,定海县紫微墩头政工组组长。
陆阳烈士(1918—1941),江苏省无锡县(今无锡市)人,“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第三大队大队长。
周达明烈士(1914—1941),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新四军淞沪游击纵队参谋长。
姜文光烈士(1909—1941),上海市人,“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大队长。
姚镜人烈士(1911—1941),上海市人,“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副大队长。
钱国华烈士(1915—1941),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人,中共澄锡虞工委委员兼虞西工委书记、虞西行署主任。
马政三烈士(1910—1942),建德县(今建德市)人,中共锡东县委副书记、无锡人民抗日自卫军政治委员。
刘英烈士(1905—1942),江西省瑞金县(今瑞金市)人,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兼统战部长、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闽浙赣三省特派员。
何云烈士(1905—1942),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
林心平烈士(1919—1942),女,平阳县人,金坛、溧阳、宜兴、武进、丹阳五县抗日联合政府文教科科长。
孙晓梅烈士(1914—1943),女,富阳县(今杭州市富阳区)人,中共长江工委政治交通员、镇(江)丹(阳)中心县委民运工作队队长。
朱程烈士(1910—1943),平阳县(出生地今属苍南县)人,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
应鉴康烈士(1924—1943),杭州市人,苏中军区第四分区短枪队排长、副政治指导员及该队中共支部书记等职。
雷烨烈士(1917—1943),金华县(今金华市金东区)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朱学勉烈士(1912—1944),宁海县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
吕公良烈士(1903—1944),开化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5军新编29师师长兼许昌警备司令,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上将。
观杰烈士(1921—1944),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第三大队第七中队中队长。
陈树谷烈士(1916—1944),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共高邮县二区区委副书记兼宣传科长。
刘别生烈士(1915—1945),江西省安福县人,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团长、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
周斌烈士(1904—1945),乐清县(今乐清市)人,印度尼西亚棉兰市抗日反法西斯同盟主席。
郁达夫烈士(1896—1945),富阳县(今杭州市富阳区)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著名作家。
大鱼山抗战烈士群体
抗日烈士和英雄群体简介
王天祥烈士(1906—1937),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人,国民革命军空军第三大队副大队长、代理第四大队上尉大队长。
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6期。1929年6月,中央航空学校成立,为第1期学员。1931年6月毕业,被美国顾问团选为中国10名教员之一。后任空军第三大队副大队长、代理第四大队上尉大队长,获七等云麾勋章。1937年“7·7”事变后,王天祥驾机飞临黄岩上空,向老父、妻子投信告别,表明杀敌决心。“8·13”上海抗战的次日,王天祥率强击机大队为轰炸机护航,袭击黄浦江日军舰船及杨树浦码头登陆日军,首战告捷。8月20日,返航途中,击落1架日机,自己机身布满弹孔,安全降落。《中央日报》发号外新闻,空军司令部发布嘉奖令,奖银洋1000元。8月22日,王天祥率大队掩护轰炸机飞抵上海郊区,受到大批日机拦击。王天祥率先迎战,击伤多架,日机集中攻击,王天祥机毁牺牲。
夏国璋烈士(1896—1937),广西省容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军172师副师长,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1935年毕业于陆军大学,历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上校科长、团长、旅长、副师长等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夏国璋任174师副师长兼522旅旅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7年11月5日,日军3个师团在杭州湾金山卫一线登陆,企图切断中国军队主力的退路。第3战区长官部急令第170师和第172师,赴吴兴城郊八里店桥至升山一带阻击日军,掩护主力转移。这时,夏国璋被调任第7军172师副师长。接到命令后,即率1个旅的兵力先赶到预定阵地,与日军浴血奋战3昼夜。11月21日,夏国璋在前沿阵地视察敌情时,突遇日机轰炸,不幸中弹牺牲。夏国璋牺牲后,全旅官兵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捐躯。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朱炎晖烈士(1901—1938),瑞安县(今瑞安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4军185师546旅少将旅长,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1926年7月,参加了北伐战争,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32年任第61师121旅营长,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在大场、庙行与日军第九师团植田部展开激战,直至白刃搏斗,身负重伤不下火线,官兵们称他是一员“虎将”。战后,受到蔡廷锴等将领的嘉奖。1933年,升任第61师241团团长。1934年,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学习。毕业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战术教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炎晖任第94军185师团长,立即上书请缨抗战。1938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94军185师546旅少将旅长,奉命进驻金中地区,担任阻击日军的作战任务。武汉会战打响后,中国军队在武汉外围地区与日军展开了拉锯式的争夺战。朱炎晖染病在身,被担架抬着,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因指挥有方及全体官兵的拼死抵抗,阻滞了日军的前进速度。但由于敌我战力悬殊,546旅伤亡惨重,遭到日军包围。11月3日在突围时中弹,与全旅官兵一同壮烈殉国。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吴复夏烈士(1913—1938),东阳县(今东阳市)人,国民革命军空军第1大队3中队中队长。
曾用名金馥桂。1931年考入杭州笕桥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空军第1大队任少尉侦察机驾驶员,后改任轰炸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多次奉命驾机侦察日军阵地,屡建战功。1938年3月16日,吴复夏和战友们一起驾驶6架飞机奉命袭击已被日军占领的杭州笕桥机场,炸毁敌机11架,仓库4座,炸死日军20余人。返航时在富阳新登突遭日机袭击,油箱中弹,机身爆炸而壮烈牺牲。殉国后,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给他家属写了慰问信,赞扬吴复夏“具有民族气节,对敌英勇作战,对国家作出伟大贡献”。周恩来也亲自写了挽联:“凌空伐挞,吾军所赖;成功成仁,精神永在”。国民党元老居正为墓碑题字。根据吴复夏的遗愿,家人用他的抚恤金在家乡筹建了一所学校,命名为“复夏小学”,以志纪念。
宣侠父烈士(1899—1938),诸暨县(今诸暨市)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
原名尧火,号剑魂,化名杨永清,1923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团杭州地委委员、秘书。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考入黄埔学校第1期学习,后辍学。1925年春,受李大钊派遣,他以国民党员的公开身份,到西北军冯玉祥部工作,曾任冯玉祥部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领中将衔。期间参与创建甘肃最早的党组织——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大革命失败后,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曾任中共诸暨县委委员兼军事部长。1931年,到国民革命军第25路军任总参议。1933年6月,任冯玉祥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共前线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委兼2路军政治部主任和第5师师长,与日、伪军浴血奋战。抗日同盟军失败后,与吉鸿昌等在天津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后奉调至上海,参加中央特科工作。1935年,调香港进行统战工作,曾任中共华南工委书记,推动李济深等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西安事变”后,奉周恩来指示,到西安红军联络处工作。1937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进行统战工作。1938年7月31日,在西安被国民党军统特务秘密绑架杀害。
谢升标烈士(1903—1938),临海县(今临海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苏浙皖游击司令(少将),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第3期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师34团机枪连连长,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入庐山军官训练团学习,升任团长。1935年入中央防空学校学习,毕业后升任旅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参加吴淞、大场、南翔等战役,奋勇杀敌。淞沪战役后,他率余部退守到浙皖边境,收编了长兴零散地方武装及长兴煤矿矿工,于1938年1月被委任为苏浙皖边区游击队司令(少将)。一度进入江苏溧阳县城,将汉奸组织“维持会”首恶陈燮坤等6人在十字街口当众铡首示众3天。不久,退踞张渚、湖汶一带,吸收爱国青年千余人入伍,扩充抗日队伍。转战苏、浙、皖边境,屡予敌以重创。1938年4月初,第4军60师与日军遭遇,苦战于江苏宜兴、安徽广德两县交界处的凤凰岭、金鸡山一带。谢升标率边区游击队开赴金鸡山,配合第60师夹击日军而陷入重围,突围战斗中,中弹牺牲。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王禹九烈士(1902—1939),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9军参谋处处长,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1920年考入浙江陆军干部学校,结业后参加北伐。1935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98师294旅587团上校团长,因购买大批进步书籍并与中共上海地下党有联系而被撤职关押。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获释重任团长。不久奉命到上海嘉定抗日前线接任国民革命军第79军76师226旅副旅长,参加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力挫敌锋,屡立战功。1937年11月,他奉命率军坚守常熟,与日军展开激战。面对蜂拥而至的敌军,他冒着激烈炮火,奋力率部出击,予敌重创。常熟之战后,调任第79军军部少将参谋处长。1938年10月率部转入江西南浔线上对日作战。1939年春,日军集中10余万兵力进攻南昌。王禹九所部奉命参加南昌战役,在修水沿岸布防。3月20日,日军在200门大炮掩护下,强渡修水。王禹九部与日军激战3天,伤亡过半。26日,79军军部在虬岭陷入敌军重围,而军部兵力仅有1个特务连。27日凌晨,王禹九率仅存的特务连掩护军部突围,因敌众我寡,未能突围成功。战斗中,王禹九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国民政府追晋其为陆军中将。
张谞行烈士(1903—1939),杭州市人,国民革命军天水行营副参谋长,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上将。
早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九期,毕业后分配在浙军任职。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春任总部高级参谋团办公室上校主任。1932年,考入陆军大学第10期学习,毕业后留校入研究院深造。1935年,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少将高参,参加拟定《首都(南京)攻防计划》、《长江防御计划》,督导加强长江上下游炮台要塞,以备与日军作战所用。1936年冬,调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作战处处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保定行营作战组组长。同年11月升至少将军衔,后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副参谋长,主管作战任务。1938年升中将军衔。1939年春任国民革命军天水行营副参谋长,负责天水行营作战指挥重任。3月7日,大批日机对西安进行轰炸,并投放毒气弹。张谞行在防空洞中沉着指挥作战,但终因防空洞中渗入大量毒气,他被毒气弹窒息而牺牲。国民政府追晋其为陆军上将。
陈安宝烈士(1891—1939),黄岩县(出生地今属台州市路桥区)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军长兼第79师师长,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上将。
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北伐战争开始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屡建战功。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设防于平湖以东,阻击由杭州湾登陆的日军,曾与敌激战十余昼夜。12月杭州沦陷后,移驻浙东。1938年2月,率部进攻驻余杭的日军,以“围城打援”战术取得了胜利。不久,又奉命率部深入杭(州)嘉(兴)湖(州)等沦陷区开展游击战争,取得辉煌战果。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兼79师师长,率部参加南浔作战。1939年3月日军占领南昌时,担任鄱阳湖防务。5月4日晚,率部反攻南昌,一度突入南昌近郊。5月6日,在与日军激战中,被炮火击中,以身殉国。1940年7月,国民政府追晋其为陆军上将。同年8月,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张自忠、陈安宝等诸将军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题写挽词。
茅丽瑛烈士(1910—1939),女,杭州市人,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
1931年3月到上海海关任英文打字员。1935年参加上海中国职业妇女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海关乐文社,阅读进步书籍,组织半公开的读书会,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她毅然辞去薪酬优厚的海关工作,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先后参加战时服务团及救亡长征团,南下到广东、香港等地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茅丽瑛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新成立的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领导妇女界抗日救亡活动,与各救亡团体一起,发起劝募寒衣联合大公演,组织物品慈善义卖会,以救济难民名义为新四军募集军衣,筹集经费。1939年12月12日晚,她走出会所时,突然遭到汪伪特务枪击,身中3弹,于15日伤重不治牺牲。茅丽瑛牺牲后,上海各界群众团体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活动。1949年12月,茅丽瑛烈士殉难十周年之际,陈毅为其题写“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最光荣的,人民永远纪念她”的挽联,《解放日报》出版纪念特刊。电影《七月流火》即以茅丽瑛事迹为题材。
郁华烈士(1884—1939),富阳县(今杭州市富阳区)人,上海江苏高等法院第2分院刑事庭庭长。
郁华,字曼陀。1910年,日本留学回国,在外务部工作,任天津交涉公署翻译。1914年,任大理院推事,兼朝阳大学、东吴大学、司法储才馆刑法教授。1928年,任国民政府司法行政司第3科科长。1929年,任沈阳大理院(后改称最高法院)东北分院刑庭庭长兼代理院长。1932年2月,任上海江苏高等法院第2分院刑事庭庭长。1937年,在法西斯恐怖气氛中,郁华仍坚守岗位,伸张正义,打击不法之徒,与日寇汉奸特务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9年11月23日,去上班时,在其寓所附近上海法租界善钟路202号遭到日伪特务暗杀,被击中心窝、颈部及背部。虽被急送上海市广慈医院,但终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而去世。
史奇涛烈士(1913-1940),象山县人,中共丹北中心县委宣传部长。
原名史久涛。1936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进取社”,任理事。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以“生活教育社”、“国难教育社”为阵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中共上海教育界党支部成立,他为支部委员,开展教育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还积极筹备成立“小学教师消费合作社”,任理事长。1938年,上海沦陷,他继续负责上海教育界基层党的工作。1939年10月调任新四军政治部宣传处宣教科副科长,经常挑灯夜战,编写文化教材和宣传资料。11月,调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工作,后又调至新建立的中共苏南区委。1940年5月,根据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指示,他和陈光、钱敏等人奉命重建中共丹北中心县委,任宣传部部长。7月24日,史奇涛等20余人为开辟新游击区去敌后开展工作,途经丹阳访仙桥附近时被日军包围,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谢勃烈士(1916—1940),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人,中共武(康)德(清)县工委书记。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浙江省龙泉县战时政治工作队,9月去永康方岩参加政工队集训,结束后编入省政工二队,为中共在该队的特别支部成员。10月,随队开赴浙西前线,开展敌后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春,以浙江省政工二队菱湖组长的身份,先后在吴兴(今湖州)菱湖镇,德清洛舍、下舍等地开展抗日活动。1940年3月,中共浙西特委组建中共武(康)德(清)县工委,被任命为工委书记。他积极发展进步青年入党,建立基层党支部、土枪队和“抗日反汪大同盟”组织。8月,遭国民党当局逮捕,后经党组织营救获释。9月奉命参与筹建中共武德县委,16日在武康突遭日军便衣队包围,被捕。21日傍晚,被日军惨杀于武康。
糜云辉烈士(1916—1940),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八路军第4纵队第6旅17团政治处主任。
1933年秋在百官后郭小学执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的进步言行引起国民党当局注意,被迫避走上海。1935年再次返乡任教,继续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7年9月,与上虞进步青年发起成立“上虞县各界青年救亡协会”,是主要领导人之一。同年冬,他毅然变卖土地、家产,奔赴延安。1938年1月,进入抗大第四期训练班学习。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中共河南省永城县委宣传部长、八路军第4纵队6旅17团政治处主任。1940年12月12日,因叛徒出卖而被捕。13日黎明,指挥难友越狱,在突围中英勇牺牲。
左克烈士(1919—1941),女,嵊县(今嵊州市)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校部副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
原名裘振先。“九一八”事变后,她在杭州、上海、南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10月到达延安并进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3月,调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毕业后在连队任1区队队长,12月调到陕甘宁边区中央军委卫生学校担任护士队队长。1939年10月,军委卫生学校与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合编,1940年1月,为学习和纪念白求恩,军区卫生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学校,左克在学校先后担任分队长、政治处技术书记、校部副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等职。1941年秋,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施行“三光”政策,9月底,在河北易县道士观一带,左克率领学校转移时被敌人包围,在突围时不幸牺牲。
史之华烈士(1914—1941),长兴县人,中共长兴县委书记。
原名致华,1929年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环城、鼎家桥、李家巷等小学任教。1931年下半年任吴兴县民众教育馆通俗讲解员。后因撰文得罪国民党吴兴当局,被迫离开湖州。抗战全面爆发后,组织抗日宣传队,在嘉兴、海盐、余杭一带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初到浙西南,不久,任云和县政工队队长。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云和县委青年部部长兼任政工队党支部书记。1939年秋,调任省政工队浙西直属分队分队长,在安吉、武康、长兴、吴兴四县开展抗日活动。他常冒生命危险通过日伪的封锁线,到长兴、安吉梅溪和吴兴双林等地调查,其调查材料曾发表在有关刊物上,其中《浙西敌区的长兴经济调查总报告》曾被薛暮桥主编的《中国农村》杂志转载。1940年3月,直属分队撤销,改为省合作工作队浙西大队后,他任长兴组组长。9月,任中共长兴县委书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领导建立了多个秘密交通站,将从皖南突围出来的同志安全转移到苏南抗日根据地。在得悉苏南新四军药品奇缺后,主动承担采购药品的任务,他以出诊回城医生的身份先后5次进城购得药品。1941年秋被人告密遭日伪军逮捕,1个月后被杀害。
任光烈士(1900—1941),嵊县(今嵊州市)人,著名音乐家。
1919年到法国里昂大学音乐系勤工俭学。1927年回国,在上海法侨百代唱片公司任音乐部主任。20世纪30年代初,他结识了田汉等左翼进步文化人士,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中共领导的左翼剧联音乐小组、苏联之友音乐小组、中国新音乐研究会等进步组织,与聂耳、冼星海等一起探索新兴音乐的创作道路,并利用职务之便刻录包括《义勇军进行曲》在内的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唱片,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1934年,推出他的电影音乐成名作《渔光曲》。1936年,因创作抗日救亡歌曲《打回老家去》影响巨大,受到日本特务的迫害,1937年秋被迫流亡海外。1938年回国,他以音乐为武器,更积极地投入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去马尼拉、新加坡一带,积极推动华侨的救亡歌咏活动。1940年春回重庆,在郭沫若任厅长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并在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教书。同年夏,受新四军军长叶挺的邀请到新四军政治部战地文化处负责音乐工作。他创作了《擦枪歌》、《新四军东进曲》等歌曲,深受指战员喜爱。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牺牲。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悼念文章,誉其为“民族的号手”。
朱镜我烈士(1901—1941),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新四军政治部宣传教育部长、东南局宣传部长。
原名朱德安,又名得安,笔名雪纯、镜吾、谷荫等,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同年10月回到上海,加入“创造社”。19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并担任“社联”第一任党团书记。后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中共上海临时中央执行局宣传部长,参与领导白区地下斗争。1935年2月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1937年6月,经党组织营救,身患重病的朱镜我获释,负责恢复浙江党组织工作。9月任中共宁波临时特别支部书记,10月任中共浙东临时特委书记,11月在杭州主持建立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1938年2月后,奉调江西南昌新四军办事处、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宣传部和新四军军部工作,历任东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新四军政治部宣传教育部部长、《抗敌报》社社长兼主编、《抗敌》杂志主编、东南局宣传部长等职。1940年6月,他创作了《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歌词,在新四军中广为流传。皖南事变前夕,身患重病的他拒绝先行转移,坚持与部队一起行动。1941年1月4日,在随新四军军部撤离安徽泾县云岭时,遭遇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13日,在突围中牺牲。
张新华烈士(1916—1941),女,吴兴县(今湖州市)人,中共太滆工委青工部长兼宜兴闸口区委书记。
1936年夏,考入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后参加了学校进步学生王仲芳组织发起的学生救亡进步团体——荆山共学社。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她和王仲芳相约一起去延安,但之后她因故辗转到达南昌,参加了江西省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简称青年服务团),在吉安地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7月,赴皖南云岭参加了新四军,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泾县山区仓村从事民运工作。1940年被新四军军部授予“全军十大模范女战士”称号。同年3月,被调往太滆地区,担任中共太滆工作委员会青工部长,兼任宜兴闸口区委书记。1941年春,太滆工委决定恢复浙江杭嘉湖地区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派张新华去南浔建立秘密交通联络站。她欣然接受任务并即刻乘船赶往南浔,不料途中在收税关卡被伪军认出,身份暴露而被捕。伪军营长李慎言对她利诱未果,又对她施以酷刑,将她打得遍体鳞伤,但她毫不屈服,还在狱中利用一切机会向看守宣传抗日救国主张,看守她的士兵陈洪泉受她的启发投奔了新四军。敌人从她身上一无所获,最终在一个深夜偷偷地将她杀害,把尸体扔进了伪自卫团后门处的水沟里。
杨静娟烈士(1924—1941),女,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人,定海县紫微墩头政工组组长。
又名杨芳琴。1939年6月定海沦陷后,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定海城区妇女支部宣传委员。1940年春参加定海抗日政工队,先后在白泉、紫微等地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同年5月任紫微墩头政工组长。1941年初因形势危急,组织上考虑到杨静娟的安全,准备将她调去宁波工作,但她毅然留在舟山马岙小学,以教书为名在黄鹤庵暂作隐蔽。2月24日,因被告密,日伪军包围了杨静娟等抗日游击队员住处——马岙乡十六房林家及黄鹤庵,她为掩护两位战友撤退不幸被捕。日军驻舟山副司令中津亲自审问她,在多次诱哄遭拒绝后,用坐老虎凳、上电刑、烙、烫、拔指甲等酷刑威逼她招供。杨静娟坚贞不屈,坚不吐实。3月8日早上,日军将杨静娟等13名抗日志士押至定海城关东郊大洋岙竹林。他们每杀一个同志就威逼杨静娟一次,企图最后逼她投降,但直至第12个,杨静娟仍怒目以对,绝望的日军端起刺刀向其连刺数十刀,杨静娟壮烈牺牲,时年仅17岁。解放后,被誉为“东海刘胡兰”。
陆阳烈士(1918—1941),江苏省无锡县(今无锡市)人,“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第三大队大队长。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被派到南汇抗日自卫总队第一大队特务中队三区队任政训员,从事抗日救国教育和发展秘密党员等工作。1940年,陆阳与姚镜人在泥城组建守望队,后发展到100多人。1941年7月,部队奉命到浙东,陆阳匆匆告别即将分娩的妻子,毅然踏上征途。部队南渡浙东后,与先期到达的“宗德三大”合编,姜文光任大队长,姚镜人任副大队长,陆阳任指导员。姜、姚在横河战斗中殉国,部队损失重大。陆阳临危受命,不畏艰险,主动收容旧部,重建队伍,编入“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简称“暂三纵”),为“暂三纵”第三大队,陆阳任大队长。一个多月后,即1941年12月12日,“暂三纵”第三大队在临山梅园丘又遭日军围攻,陆阳在指挥作战时,中弹牺牲。
周达明烈士(1914—1941),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新四军淞沪游击纵队参谋长。
原名周和康。1931年冬参加“上海青年援马(占山)抗日团”。不久,随团北上,参加抗日活动。1937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被分配到新四军教导队第八队任队长。1938年10月,受组织派遣到浙江孝丰“国民党江南挺进队第一路指挥部”工作,任该部参谋部主任,配合中共浙江省临时工委搞兵运。1939年,回到新四军军部。4月任中共东路特委军事部长。5月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总指挥部参谋。6月任“江抗”独立一支队参谋长。10月,回东路,为中共青浦县工委委员。1940年5月,“江抗”三支队成立,任参谋长,活动在常熟昆山一带。7月,中共昆(山)嘉(定)青(浦)中心县委成立,任军事部长。10月,新四军淞沪游击纵队成立,任参谋长。1941年春,国民党“忠义救国军”侵犯常苏太敌后抗日根据地,他奉命率小分队穿插敌后,打击敌人。3月12日晚,率小分队宿营在青浦谢石关村,突遭“忠义救国军”的包围袭击。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
姜文光烈士(1909—1941),上海市人,“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大队长。
又名姜耀,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南汇县委负责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工作。1930年在上海中共淞浦特委任秘书,后又任中共长江局青年部长。1933年被捕,翌年出狱,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8年,他接上党组织关系,回南汇任“南汇县抗日保卫团第二中队”政训员,同年和宋益三等人创办“抗日建国公学”,任校长。1940年5月,中共浦东工委成立伪军工作委员会,姜文光任委员,并根据党的指示打入敌人内部,任汪伪十三师五十团秘书,积极策反五十团官兵起义。不久,根据党的指示,他与朱人侠率领从伪五十团三营九连拉出的一个排和淞沪第五支队的一个班共50余人,首批赴浙东三北地区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部队番号为“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简称“宗德三大”),他任大队长。同年6月18日,他率领“宗德三大”配合淞沪五支四大队,在相公殿战斗中成功地伏击了日军,为开辟三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揭开序幕。1941年10月21日,姜文光率队来到黄沙湖村,准备次日在横河附近打伏击战。后因情况有变,改变计划,把队伍带到横河街上搞武装宣传,以扩大影响。不料在横河地区突然和日军遭遇,在指挥战斗中英勇牺牲。
姚镜人烈士(1911—1941),上海市人,“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副大队长。
又名佐明,1930年泥城暴动中他积极上街散发革命传单,张贴标语。暴动失败后,被国民党通缉,被迫离开家乡到奉贤学医。抗战爆发后,他主动到上海难民收容所参加抗日工作。1938年回浦东参加抗日武装“奉贤县人民自卫团”,任政训员,随后转入南汇保卫团第二中队,兼任医务工作,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2月16日,汇角战斗后他帮助掩护身负重伤的戚大钧,之后出资掩埋了汇角牺牲的28位烈士忠骸。1940年春,中共浦东工委派姚镜人和姜文光等一起打入汪伪十三师五十团二营开展策反工作,后因工作需要,调往附属五十团的守望队任队长,兼任中共南汇县守望大队秘密党支部书记。1941年7月,姚镜人率守望队队员100多人南渡浙东充实到姜文光领导的“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姚任副大队长。同年10月20日,姚镜人和姜文光率部队在余姚横河镇附近,伏击由观海到余姚城的日军,由于日军改变计划,伏击落空,在部队撤出伏击地时,暴露目标,遭日军的伏击。战斗打响后,姚镜人、姜文光指挥部队英勇反击,毙伤日军多名,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保存革命力量,决定部队后撤突围,姚镜人自己留下阻击日军,不幸中弹牺牲。
钱国华烈士(1915—1941),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人,中共澄锡虞工委委员兼虞西工委书记、虞西行署主任。
原名陈盛良,1934年冬参加了胡乔木领导的“社联”组织,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1月,他化名陈平到无锡县城八士桥镇北的孙巷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发展党员并建立了八士桥地区第一个党支部。1939年5月,到浒墅关白马涧争取和改造了地方上的一支游击武装。年底,到无锡城里领导日辉桥丝厂的职工运动,并收集日伪驻军的军事情报。1940年夏,到常熟王庄镇从事秘密工作,9月任王庄办事处主任。他以办事处的名义,开展各种抗日活动,还组织了一支六七十人的常备队,成为创建虞西抗日根据地的一支武装力量。10月,中共澄锡虞工委成立,钱国华任委员,并兼下属的虞西工委书记。1941年2月,兼任虞西行署主任。3月27日上午,他带队在顾山一带组织群众民主选举乡长、村长,不料被突然来“扫荡”的日伪军发现。他当机立断,命令女同志迅速沿着顾山南山坡向西面中心区撤退,他率领常备队员向顾山的东北方向撤,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在日伪军的围追堵截下,他带队多次与敌人遭遇,在交战中由于腿部负伤,不幸被日军用刺刀刺死。
马政三烈士(1910—1942),建德县(今建德市)人,中共锡东县委副书记、无锡人民抗日自卫军政治委员。
原名马思荣。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参加建德农民暴动后加入红军。1938年到遂昌县政工队工作。1940年7月,以浙江省战时政治工作队队员的公开身份,由党组织派往海北工委(平湖、嘉兴、海宁、海盐一带)工作,任中共海北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兼武装委员,在平湖南墩乡一带领导抗日工作。1941年,马政三化名刘敏,被组织派往无锡,负责锡东漕湖区工作。1942年春,任锡东人民抗日自卫军政委兼副司令员;恢复中共锡东县委时,任锡东县委副书记。9月,他从西仓区返回海北营地时,在石街与日军遭遇,不幸被捕,受尽酷刑,宁死不屈。1942年底被日军秘密处死。
刘英烈士(1905—1942),江西省瑞金县(今瑞金市)人,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兼统战部长、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闽浙赣三省特派员。
原名刘声沐,化名可夫、越人、锄飞(非)、爱群、王志远等。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后,1935年2月刘英、粟裕奉命组建了挺进师,领导坚持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刘英历任挺进师政委、师政委会书记、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兼临时省军区政委等职。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刘英领导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主动与国民党闽浙赣皖四省边区主任刘建绪开展“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和谈。1937年9月双方达成和平协议,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浙江实现。1938年3月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主力开赴皖南抗日前线。刘英留在浙江坚持斗争,领导重建了中共浙江省委。5月,刘英任中共浙江临时省委书记,9月,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领导省委在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巩固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推动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颁布了以我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基础制订的《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从而使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浙江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1939年周恩来在东南抗日前线视察时高度评价浙江抗战以来所取得的成绩,称赞浙江是东南战场的先锋。1939年7月,刘英在平阳主持召开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省委书记兼统战部长,还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未出席)。1941年5月任华中局委员。7月任华中局特派员,负责指挥浙江、福建、江西三地区党的工作。1942年2月8日,因叛徒出卖在温州被捕。5月18日,在永康县方岩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
何云烈士(1905—1942),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
原名朱士翘。193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激于民族义愤,毅然停学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3月协助宋庆龄、何香凝等领导“民族解放大同盟”,任宣传部长。6月被上海宪兵司令部逮捕入狱。经过4年狱中斗争,1937年8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到南京,任《金陵日报》编辑。1938年初赴武汉,任《新华日报》“国际新闻”栏目主编。同年底,被派往华北敌后,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筹备华北《新华日报》的创刊工作。1939年元旦,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出版,何云任社长兼总编辑。《新华日报》华北版是华北敌后新闻事业的一面旗帜。1941年初,正式成立新华社华北分社,何云兼任分社社长。同时兼任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北方办事处主任。1941年7月被选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新闻界参议员。何云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何云带领报社员工,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一边打游击,一边出版报纸,编发延安新华总社的新闻,及时报道华北抗日军民的对敌斗争。1942年5月,日军向太行山区发动大“扫荡”,28日,何云以及报社人员40多人在辽县(今左权县)大羊角附近被日军包围,突围时牺牲。
林心平烈士(1919—1942),女,平阳县人,金坛、溧阳、宜兴、武进、丹阳五县抗日联合政府文教科科长。
1935年考入温州乡师简易部学习,1936年8月参加革命,在上海从事地下交通工作。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机要秘书。1937年11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夏到武汉中共长江局任国民党战地服务团政治干事。1939年秋调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任一支队文工团副团长。同年冬到溧阳县新昌协助开辟新区工作。1941年3月起,任金坛、溧阳、宜兴、武进、丹阳五县抗日联合政府文教科科长,从事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工作。后兼任宜兴官林区区长,负责开辟长滆东南边区的抗日武装斗争。经数月工作,将张河港大河抗日游击区扩展到滆湖南岸的新桥一带。1942年6月不幸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同年7月20日,在江苏省金坛县官林小学被日军杀害。遗体被敌投入硝镪水池中毁尸灭迹。
孙晓梅烈士(1914—1943),女,富阳县(今杭州市富阳区)人,中共长江工委政治交通员、镇(江)丹(阳)中心县委民运工作队队长。
1930年春,孙晓梅到陆家村驯稚小学任教,教师中有3名中共地下党员,自此她开始接触进步书刊,渐明革命道理。“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华北的暴行,进一步激起了她的抗日救国热情。在杭州横河小学任教的她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并联络爱国教师和进步青年,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同时还积极撰文投稿,在《东南日报》、《民国日报》发表散文、杂谈,揭露时弊,宣传抗日。1938年10月,她带领本村4个进步青年,化装成探亲的难民,历尽艰辛,步行至皖南泾县参加了新四军。1940年夏,她奉命随队离开皖南,奔赴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一次,她在澄西县夏港一带做群众工作时,突遇日军,被敌人抓住,趁日军看押疏忽之际,顺利脱困。194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调镇江,任中共镇丹县委妇女部长。同年8月,又转任中共武进县委妇女部长。后又任长江工委政治交通员、镇丹中心县委民运工作队队长。1943年5月,她在护送我党干部北渡长江返回时,不幸被驻南京龙潭镇日军宪兵队抓获。日军宪兵小队长本木闻讯,立即设酒宴“款待”,企图软化诱降。她识破诡计,拍案而起,大声斥骂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愤然掀翻了酒席。恼羞成怒的本木转而对她严刑拷打。她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日军就在一个深夜把她押到龙潭镇老虎山山坳里,惨绝人寰地剐掉了她的双乳,残酷地杀害了她。
朱程烈士(1910—1943),平阳县(今属苍南县)人,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
192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6期,1934年赴日本留学。1937年5月,为参加祖国的抗日救亡,未待毕业(只差两个月)提前回国,奔赴抗日前线山西太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荫梧建立河北民军。他先后任河北民军第10、第11大队大队长,第11、第4团团长。1939年7月在全团纪念“七七”抗战两周年大会上揭露张荫梧假抗日、真反共的罪行,并通电全国,宣布脱离河北民军。7月中旬,朱程致函八路军总部,汇报部队脱顽经过。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联名回信,表示慰问,并作了切实的指示。8月,根据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命令,将河北民军第4团改编为华北抗日民军,朱程任司令员。9月,经朱德等介绍,朱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朱程组织了狮山伏击战,歼灭日军120余人,击毁军车10辆,缴枪80余支。1940年3月至1943年5月的3年中,华北抗日民军粉碎了敌人的百余次扫荡,开辟了以内黄、曹县为中心的沙区抗日根据地。1943年6月,朱程调任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奉命由山东曹县以西,进入曹县东南日、伪、顽控制区活动,开辟新区。9月,日伪集结万余兵力,分十路对单县、曹县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28日,日伪军合围曹县的王厂地区,朱程率部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从上午10时激战至下午5时,在血战中壮烈牺牲。1943年12月,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和军区为朱程召开隆重追悼大会,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在追悼大会上致悼词说:“朱程同志的牺牲,是我中华民族失一将才,边区部队失去了一位良好的指挥员,我党损失了一个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干部”。
应鉴康烈士(1924—1943),杭州市人,苏中军区第四分区短枪队排长、副政治指导员及该队中共支部书记等职。
抗战爆发后,他目击日军暴行,萌生救国之志。1942年1月7日赴苏北参加新四军,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苏中军区第四分区政治保卫队队员、班长、排长、副政治指导员和该队中共支部书记等职。1943年7月28日,在东南行署(海门、启龙、通东三县)九龙镇据点反日军清乡的遭遇战中被捕,被日军用刺刀活活刺死。
雷烨烈士(1917—1943),金华县(今金华市金东区)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原名项俊文。1938年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由八路军总政治部派往晋察冀边区任前线记者团记者。以《抗敌报》为阵地,采用文化斗争的形式对敌军展开斗争。因擅长文学创作和摄影,兼任各报刊特约记者和通信员。1938年8月,深入冀东前线,组织成立文艺团体“路社”,创办了文艺刊物《路》、《文艺轻骑队》、《国防最前线》等,并亲自担任编辑工作。1941年后,历任冀东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组织科科长等职,并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员,出席第1届参议会。在1941至1942年间,他随部队转战在滦河沿岸和热南伪满边境,拍摄了很多新闻照片。反映了冀东军民驰骋滦河,挺进热南,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的实况。他记录了日寇血洗潘家峪、烧死杀死我无辜同胞一千多名的“潘家峪大惨案”。他拍摄的“熊熊的篝火”,以及“战斗在喜峰口”等作品,被认为是抗战时期的摄影佳作。1943年4月20日,雷烨在河北平山县曹家庄遭遇日军包围。在紧急情况下,他用手枪掩护警卫员突围,终因寡不敌众,在南段峪村身负重伤,他从容地砸碎了照相机,用最后一颗子弹自尽,壮烈殉国。
朱学勉烈士(1912—1944),宁海县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
原名应端贤,化名应启、杨寿明。1937年10月入陕北公学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被组织派往浙南泰顺、松阳等地工作。1938年5月,调任中共鄞县县委书记,后改任中共宁波中心县委组织部长,负责宁波城区党的工作。1939年9月,调任中共余姚中心县委书记并兼管上虞县党组织的工作,领导各阶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皖南事变后,调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坚决执行党的“隐蔽精干”政策,将党委制改为特派员制,采取单线联系的方法,安排已暴露身份的干部外调或暂停活动,并在党内进行革命教育,为保存党的力量,他提倡党员“职业化”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并自己带头筹集资金,在里浦附近开了家豆糕店。1942年5月诸暨沦陷后,任恢复后的中共诸暨县委书记,并建立了党领导下的诸暨第一支抗日武装——诸北泌湖乡抗日自卫大队,与马青等通过做进步士绅的统战工作。1943年初将其扩大为诸北八乡抗日自卫大队,任副大队长兼一中队指导员。他带领指战员清扫了诸北、诸西南的土匪活动,并想方设法筹集武器,发展武装。12月部队编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任第一大队大队长。1944年5月27日,率部在诸暨墨城坞与伪军激战,中弹牺牲。
吕公良烈士(1903—1944),开化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5军新编29师师长兼许昌警备司令,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上将。
原名吕周。1928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分配到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军89师,历任连长、参谋、师参谋长等职。1936年北上抗日,历经1937年晋中太谷战役,1938年鲁南大会战、台儿庄战役,1939年鄂北会战等重大战斗,屡建功勋。1939年夏调任第13军参谋长。1941年春升任第31集团军高级参谋。后任华中抗日总队第5纵队司令、周家口警备司令等职。1943年冬任第15军新编29师师长。1944年兼任河南许昌警备司令。1944年4月23日至28日,日军分三路南下侵犯,河南许昌处于重围之中。许昌保卫战中,吕公良指挥全师官兵数千人,抗击数万之敌,以普通轻型武器,与日军的飞机大炮、坦克较量。战斗之初,给日军重创。但因敌我力量悬殊,短短几天,战死沙场的官兵达2000多人。1944年5月1日,日军攻占许昌城,吕公良身中数弹为国捐躯,其部下也全部壮烈牺牲。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上将。
观杰烈士(1921—1944),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第三大队第七中队中队长。
原名石永仙,又名石子英。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致力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6月赴皖南参加新四军,入新四军教导大队学习。结业后任军部见习参谋,后任军部教育副官。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7月奉派到浙东抗日根据地工作,任三北游击司令部教育副官,负责新兵的军事训练工作。1943年夏,被任命为司令部特务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1944年1月,特务大队第一中队改为第五支队第三大队第七中队,任中队长。1944年夏,日伪军在浙东三北地区加设据点,准备抢粮。7月31日,日伪军企图占领慈溪东埠头抢夺秋收粮食,他奉命组织部队进入防御工事阻击敌人,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最后中弹牺牲。战后,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发布命令,将他所率领的第七中队命名为“观杰中队”。观杰及其所领导的七中队分获“模范干部”、“模范中队”的光荣称号。
陈树谷烈士(1916—1944),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共高邮县二区区委副书记兼宣传科长。
又名陈特平。1933年,他回乡创办《明月文艺》等刊物,还为《上虞报》撰写文章,宣传抗日救国。1935年,在小学任教,因宣传抗日,遭到国民党当局逮捕,后被释放。1937年,到上海《月报》社当校对和助理编辑,以叶希的笔名发表时论和短篇小说。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家乡发动组织“上虞县各界青年救亡协会”、“上虞青年抗日流动宣传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中共上虞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先后担任县工委组织部长和书记等职,发展党员,进行党组织建设。1939年加入上虞第二届战时政治工作队,在政工队建立党支部,任支部书记。1940年4月赴皖南新四军教导队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军部特务团第九连任副指导员。在皖南事变中因腿部受伤被捕,囚禁于上饶集中营。同年夏与难友一起越狱,独自步行1个多月,回到上虞。不久受党组织派遣赴苏北抗日根据地工作,曾任中共江都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42年调任高邮县二区区委副书记兼宣传科长。1943年12月25日在高邮张家庄反日伪扫荡的斗争中因腿部受伤被捕。1944年1月8日,被日伪军绑上手榴弹活埋于张家庄南面麦地里。
刘别生烈士(1915—1945),江西省安福县人,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团长、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
化名方自强。1928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湘赣边区少共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省苏维埃政府常委。1933年任湘赣少共国际团团长、独立武装工作团团长等职。1934年冬转为中共党员。红军主力长征,他留在湘赣边区坚持游击战。抗战伊始,曾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一营二连指导员、三营副营长等职。1939年底,调任新四军军部特务团团长。皖南事变时,率领军部98名指战员奋勇突围,到达江北根据地。1943年,历任新四军第一师二旅四团团长、第十六旅四十八团团长。所率四十八团因作战勇猛,被称为“老虎团”,转战苏中、苏南地区。1943年10月,他率部挺进苏浙皖边,开辟郎(溪)、广(德)、长(兴)抗日根据地,化名方自强,群众称之为方司令。1944年3月,日军1个中队和伪军1个大队,在广德杭村附近扫荡。他指挥四十八团,经过激战,毙日伪军70余人,缴获九二步兵炮和3发炮弹,以及战马、枪支、弹药等。同年8月23日,率部参加长兴战役,在浙江省长兴县和江苏省宜兴县之间60华里战线上全线出击,向日伪军发起局部反攻。至26日战斗结束,攻克日伪据点13处,摧毁碉堡60余座。而后乘胜追击,半个月后又解放了12处日伪据点,解放长兴地区四分之三国土,民众10万余人。同年底,率领四十八团解放浙皖边境重镇——泗安镇。1945年1月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任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随后率部参加浙西天目山三次反顽自卫战役。6月4日在新登反顽自卫战中,他坚持在前沿阵地指挥战斗,不幸中弹牺牲。
周斌烈士(1904—1945),乐清县(今乐清市)人,印度尼西亚棉兰市抗日反法西斯同盟主席。
大革命时期,曾参与组织乐清县学生救国会和农民协会。1929年,在南京三育大学学习,兼任校长室秘书和电机部主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在棉兰华侨火水山中小学任校长。1938年10月,回国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学习期满,再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在印尼的华侨中建立了共产党秘密组织,同时,成立了抗日反法西斯同盟,任主席,亲自编写和散发抗日书刊,宣传抗日救亡,发展侨胞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4年4月,周斌因住处泄密,遭日军逮捕,受尽摧残,坚贞不屈。1945年3月7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棉兰市第1刑务所被日军杀害。
郁达夫烈士(1896—1945),富阳县(今杭州市富阳区)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著名作家。
原名郁文,字达夫,著名作家。1913年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学习。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第一本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主编《大众文艺》,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上世纪30年代由上海移居杭州。1937年任神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1938年3月,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3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发表《政治与军事》等时评,宣传抗战必胜的信念,并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抗日救亡宣传,任《星洲日报》副刊编辑、《华侨周报》主编,写了《欧战扩大与中国》、《抗战阶段的诸问题》等时评政论,号召海外侨胞积极支持国内的抗战。1942年1月,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委员会执行委员、文艺组主任兼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1942年1月底,新加坡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因精通日语被迫做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救助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因身份暴露被日本宪兵秘密逮捕。9月17日,被暗杀于印尼的丹戎革岱。
大鱼山抗战烈士群体
1944年8月21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命令海防大队第一中队向大鱼山岛进发,在舟山开辟隐蔽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因敌特告密,日军于8月25日集中100多个日军和400余个伪军,调遣5艘木壳机轮、2艘登陆艇、“105”号大型战舰和2架飞机,在猛烈火力的掩护下包围大鱼山岛。坚守在大鱼山岛的76名指战员,英勇顽强地与日伪军浴血奋战7小时,毙敌70余人。副大队长陈铁康、中队长程克明、政治指导员严洪珠等43名指战员,在战斗中牺牲。对这次血战,延安新华通讯社发了战报,并通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报道了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与日军血战大鱼山岛的新闻;纵队政治部在《新浙东报》著文表彰,浙东游击纵队《战斗报》社编绘了《血战大鱼岛》连环画,对这次战斗作了高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