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党员干部扑下身子联系群众

25.11.2016  23:04

浙江在线11月25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金春华)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常面临这些难题:有些基层工作“吃力不讨好”该如何化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重,如何结合实际确保一贯到底?近年来,我省各地创新联系服务群众有效机制,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服务群众,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纳米”。

  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建德市寿昌镇“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做法从2014年开始在全省推广后,衢州的“三民工程”、台州路桥的“驻村百晓”、桐庐的“走亲连心”、嘉善的“四走遍”、松阳的“民情地图”、德清的“返乡走亲”……各地结合实际进一步积极探索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好做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查找“四风”突出问题,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用协商沟通的办法解决群众问题,得到了群众认可。

  “现在的干部叫得应、肯办事,好作风又回来了。”寿昌镇石泉村53岁的村民徐永乐说,他只打了一个电话,第二天联村干部、镇妇联主席叶丽晨就来了;一个月不到,村里的水渠就修好了,让原本已成旱地的百亩农田又种上了水稻。这一改变来自寿昌镇定下的“干部没有例外、走访不留死角”的规矩。全镇干部人人都有走访任务,人均走访近200户。3年来,全镇累计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2000余条,解决1300余条。

  杭州江干区领导带头,全区万名机关党员干部通过“周三民情访谈夜”深入联系服务群众。3年来,在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江干区拆除违建12075处、562.7万平方米,实现污水零直排、河道零黑臭。

  一双脚走遍田间地头,一本账牢记民情冷暖。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和谐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党员干事担当的意识,让难题破解更加及时有效;通过抓党建撬动了全局,让中心工作推进更加扎实顺畅。

  联系服务群众贵在长抓常抓。杭州江干区、舟山嵊泗县等地的实践证明,县(市、区)一级作为地方治理的基础单元,95%以上的民生问题都能在此得到解决。这就需要建立起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市、区)之间的良性联动机制,协调整合职能部门力量,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嵊泗让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县属部门“一把手”担任村“第一书记”,由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中层干部等组成“第一书记团”,发挥优势、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从身边小事做起。“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省全面深化党员志愿服务。目前全省经常性参与志愿服务的党员达130多万名,有66.4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志愿服务,今年以来共认领并兑现群众“微心愿”45万个,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一些地方还推行党的建设、社会管理、民生服务“三网合一”,建立民情在线系统,畅通网上民情收集、民事交办、联动服务的渠道,提高了联系服务效率。还有一些地方对乡镇干部的“知民度”和群众的满意度进行双向测评,重点考察干部是否熟悉村情、是否走访过农户、是否为群众办过实事、群众是否满意,督促干部真正深入群众、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