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企业创新情况分析研究

05.01.2016  11:24

      

  企业创新调查是全面了解企业创新活动基本情况、创新类型、成效、合作方式、政策环境以及企业家创新意识等情况的调查。201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部署,浙江省统计局开展了浙江省企业创新调查,主要调查2013-2014年度浙江省企业创新情况,纳入调查范围企业有6277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841家,特、一级建筑业企业1057家,各类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省级及以上金融业企业)20877家。对上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一级建筑业企业和省级以上金融业企业实施全面调查,对其他企业实施抽样调查。本文根据创新调查结果,分析我省企业创新现状、企业家对创新的看法以及企业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企业创新活动现状 

  (一)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较为活跃,创新活动形式趋于多元化 

  1.企业创新活动覆盖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47.1%,比全国平均高5.8个百分点;其中实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的企业分别占全部企业的27.9%和26.1%,比全国平均高9.2、6.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占55.9%,建筑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占56.6%。在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中,建筑企业占55.5%,创新成功率最高。

 

  2.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更为活跃,成功率更高。2013-2014年,在我省开展创新活动的工业企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有4158家,小型工业企业18689家,分别占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总数的83.0%和52.2%,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比重明显高于小型工业企业。在开展创新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80.8%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创新,32.4%的企业兼有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分别比小型工业企业高32.2、21.4个百分点。 

  3.技术密集行业创新活跃度较高。从行业分布看,创新聚集度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创新活动企业数超过100家的行业中,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占比最高的五大行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79.8%)、仪器仪表制造业(77.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3.6%)、专用设备制造业(74.0%)和汽车制造业(68.0%),均属技术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大大高于全省55.9%的平均水平,这些高新技术行业在全省企业创新投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一  工业企业主要行业创新活动基本情况  单位:个,%

 

有创新活动企业数

占比

成功实现创新企业数

占比

总    计

22847

55.9

21476

52.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040

62.9

989

59.8

  医药制造业

344

79.8

324

75.2

  通用设备制造业

2592

65.3

2466

62.2

  专用设备制造业

1213

74.0

1168

71.2

  汽车制造业

1192

68.0

1133

64.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649

66.6

2490

62.6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921

73.6

869

69.5

  仪器仪表制造业

480

77.4

448

72.3

      4.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形式趋于多元化。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中,内部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最高,达到了66.1%,说明企业自身研发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形式。此外,获取机器设备和软件、开展与创新有关的培训活动、市场推介活动所占比重分别为56.3%、41.3%和21.2%。反映出近几年我省企业的创新活动逐渐普及和多元化,呈现出积极活跃的发展势头。 

  5.不同行业创新模式特色分明。调查显示,企业创新活动类型从传统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技术层面的创新活动逐渐向组织创新、营销创新等非技术层面的创新活动延伸。在以上四种创新中,工业企业注重产品或工艺方面的技术创新实现产品更新、提高生产效率。2013-2014年工业企业实现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企业占比分别为37.7%和33.4%,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筑业在生产或施工工艺方面的创新更为普遍,实现工艺创新的企业比重达到了42.6%,比全省平均高16.5个百分点。此外,建筑业在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方面也普遍采用了新方式,开展组织创新的企业比重达到了42.6%,比全省平均高14.7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则注重引入新的营销策略和组织管理方式,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开展非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明显高于开展产品(服务)、工艺(流程)等技术创新的企业。 

表二 企业四种创新活动情况        单位:%

 

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企业比重

 

组织创新或营销创新企业比重

 

#产品创新企业比重

工艺创新企业比重

#组织创新企业比重

营销创新企业比重

总  计

37.0

27.9

26.1

34.2

28.0

27.2

工  业

48.5

37.7

33.4

37.3

30.9

30.2

建筑业

46.4

19.4

42.6

44.7

42.6

19.1

服务业

14.2

9.2

11.1

27.5

21.5

21.8

      (二)创新方式优化,由主要依靠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 

  1.独立开发成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方式。从工业企业创新经费投入看,代表自主创新投入的研发经费所占比重达到60.6%,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反映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由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在实现产品创新的企业中,新产品由本企业独立开发的占81.5%;在实现工艺创新的企业中,新生产工艺由本企业独立开发的占76.8%;在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中,以研发活动作为创新形式的占66.1%。 

  2.市场需求成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动力。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中,认为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信息对其开展创新活动影响较大的有46.1%;而认为客户或消费者需求信息对创新影响较大的有62.5%;认为竞争对手信息和设备、原材料等供应商信息影响较大的分别有30.3%和20.8%。这表明除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外,市场信息已成为激发企业进行创新的最主要动力。 

  3.合作创新成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另一重要途径。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中,有74.8%的企业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其中,最受企业青睐的创新合作伙伴是客户或消费者,选择与他们合作的企业比重为54.1%;设备、原材料供应商、高校、竞争对手或同行业其他企业、集团内部企业、研究机构也是企业创新的重要伙伴,选择与他们合作的企业比重分别为37.0%、24.8%、20.6%、20%和14%。 

  (三)创新产出成效明显,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 

  1.创新产出成效明显。创新调查数据显示,浙江工业企业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高。2014年,调查企业共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4240.97亿元,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2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6507.8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5.6%,比国家平均高12.7个百分点。分企业规模看,大型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6185.9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9.9%,中型工业企业实现5480.74亿元,占27.3%,小型工业企业实现4841.21亿元,占16.8%,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创新收益越高。 

  2.超过半数的企业通过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或相关措施保持和提高创新竞争力。2013-2014年间,有57.7%的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对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进行了保护。其中,有21.5%的企业申请了专利,有16.7%的企业对技术秘密进行了内部保护,有14.2%的企业注册了商标。 

表三  保持和提高创新竞争力采取措施  单位:%

 

申请了专利的企业比重

申请了注册商标的企业比重

申请了版权登记的企业比重

形成了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企业比重

对技术秘密进行内部保护的企业比重

应用了难以复制的复杂技术的企业比重

发挥了时间上的先发优势的企业比重

总  计

21.5

14.2

1.8

8.6

16.7

2.7

19.5

工  业

30.5

18.6

1.7

10.8

22.1

3.4

20.1

建筑业

26.8

6.7

1.4

10.6

13.1

3.5

16.0

服务业

3.7

5.8

1.9

4.1

6.5

1.3

18.4

      二、浙江企业家对创新的看法 

  企业家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直接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状况。创新调查结果显示:浙江企业家素质在不断提高,企业家中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78.9%,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占4.2%,他们对创新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见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近七成的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作用 

  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源于创新意识的增强。当问及目前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时,29.2%的企业家认为创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56.7%的企业家认为创新产生了一定作用。当问及是否制定未来创新战略目标时,有59.6%的企业家选择了“”,其中选择“增加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占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54.5%,选择 “赶超同行业国内领先企业”、“保持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状况”、“赶超同行业国际领先企业”的企业家分别占20.1%、16%和6%。创新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已经受到企业及其经营者的普遍认同。 

  (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高素质的人才是被认为是企业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从影响企业创新成功的因素看,企业家认为“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等三个因素对企业创新成功影响较大,选择影响程度为“”的企业家最多,分别占44.4%、43.7%和38.7%。而企业家认为“优惠政策的扶持”,“可信赖的创新合作伙伴”、“充足的经费支持”等三个因素对企业创新成功影响较小,选择影响程度为“”或“”的企业家分别占27.7%、23.8%和21.6%。 

  (三)增加工资或奖金是普遍使用且效果较好的激励措施 

  从创新激励措施及效果看,企业普遍采用“增加工资或奖金”、“岗位调整或升职机会”和“培训或深造机会”等措施激励员工开展创新,并且实施效果比较好。在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中,采取以上激励措施的企业占创新企业的比重分别为93.3%、83.5%和75.2%,并且分别有45.6%、35.9%和29.5%的企业家认为以上的激励实施效果很好。而“汽车住房等物质奖励”、“股权或期权”等激励措施普遍未使用。 

  (四)人才、知识产权和金融支持政策对企业创新有较大影响 

  从企业家对政策的评价看,在列举的9项政策中,企业家认为“鼓励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和“金融支持相关政策”三项政策对企业创新有较大影响,选择影响程度为“”或“”的企业家所占比重分别为51.7%、50.8%和47.9%。而企业家认为对创新影响程度比较低的三项政策依次为“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政策”、“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和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所占比重分别为71.5%、69.1%和62.4%。 

  三、企业创新中的问题 

  (一)人才、费用和技术成为企业开展创新的最大阻碍因素 

  在被调查企业中,企业认为“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是阻碍创新的首要因素,占全部企业的28.6%。其中工业和建筑业选择其为最主要因素的分别占全部企业的33.2%和37.7%。其他阻碍因素中,“创新费用方面成本过高”和“缺乏技术方面的信息”、“不能确定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和 “缺乏市场方面的信息”分别占19.9%、19.7%、15.3%和10.3%。 

 

  (二)企业创新成果的科技含量水平偏低 

  此次创新调查将新产品划分为市场新和企业新两种新颖度,市场新又可分为国际市场新、国内市场新两种新颖度。了解新产品是否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是否在国际市场上和国内市场上具有足够的竞争力,是对创新成效的最终检验。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调查企业市场新、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56%、11.75%,市场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新产品的42.1%。工业企业中国际市场新、国内市场新和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56%、8.08%和15.01%,国际市场新、国内市场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全部新产品的10.0%、31.5%。由此可见,浙江大部分企业开展的创新活动水平仍不高,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国际新产品数量还比较少,实现的销售收入份额也仅占10%,不少企业还是通过追随和效仿市场上的类似产品来获取经济效益,长此以往,将严重制约我省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 

  (三)产学研合作缺少长期稳定机制 

  目前,我省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松散,企业对高校和研究机构资源的利用明显不足。从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来源看,认为研究机构和高校信息对开展创新活动影响较大的分别占创新活动企业的7.5%和6.6%,排在14种信息来源的第11位和第13位,说明高校和研究机构掌握的信息资源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不被企业认可。从合作形式看,在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的企业中,65.6%的企业采用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合作形式,有30.6%的企业聘用高校和研究机构人员到企业兼职,说明目前产学研合作仍以解决临时性科研项目为主,产学研合作缺少长期稳定机制。 

  (四)创新支持政策认可度不高 

  近年来,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不少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但从创新调查结果看,不少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影响较小或没有作用。从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的原因看,有近7成的企业不具备享受政策的资格,成为政策影响不明显的最主要原因,说明我们创新政策的普惠性还不强。此外“不知道政策”、“办理手续繁琐”、“吸引力不足”、“政府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也造成部分企业对创新政策兴趣不大,所占比重分别为8.4%、6.9%、3.9%和1.7%。其中工业企业反映“办理手续繁琐”最多的政策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达到了8.7%。 

  四、政策建议 

  (一)制定面向企业的促进人才流动引进政策 

  调查显示,企业创新人才缺乏已成为影响创新的首要因素。而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 

  一是建议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制定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到企业兼职政策,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将分散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有效组织起来,支持他们创新创业。 

  二是制定面向企业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对于高层次、特需人才,给予更充分的补贴和税收优惠,通过提高待遇缓解生活压力,增强企业对核心人才的长期吸聚能力,避免人才流失。 

  (二)研究配套衔接的组合式创新政策 

  当前,创新规律表现出由单一的技术创新向市场、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等组合式创新方式演变。调查显示,企业创新活动逐渐向组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延伸,但同时企业对创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存在担忧,所以建议研究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全面创新配套衔接政策,建立新产品新服务供需交易市场,加强创新产品的市场研究与推广应用。 

  (三)转变观念,确保创新政策落实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即: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其次,要确保创新政策的落实。一是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式,建立创新政策信息平台,统一发布、宣传和解读有关创新扶持政策,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辅导,帮助企业了解和掌握有关政策。二是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政策的普惠力度,让广大中小企业也能普遍享受创新优惠扶持政策。三是要加强有关政策的落实力度。有关部门要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和办事手续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四是各级政府在财政收入上要看长远,舍得用阶段性财政收入减少来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和开拓成长性财源。 

  (四)建立稳定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企业要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校寻求智力支撑,科研院所和高校要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一方面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加强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同时,转变工作思路,多研究满足企业需求的成果,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增加技术储备。另一方面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共建学科专业,实施合作项目。高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形成稳定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社科处  蔡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