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生态立省战略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01.10.2015  09:16

  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30日电(朱翠莹)浙江省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全国第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0年居全国第一。同时,浙江省森林覆盖率为60.5%,居全国第二。经济如此发达的省份,自然环境和人文遗存仍然能保持着原真和完好状态,浙江是如何做到的?原浙江省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总规划师胡理琛说,关键是在长期实施“生态立省”核心战略下,紧抓国家风景名胜区建设不放,逐渐形成资源的立体保护体系,带动整个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立省”走出生态保护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在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方面也走过不少弯路。但是,浙江省觉悟得比较早,认为决不能再走“先发展,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较早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

  早在70年代末,浙江省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风景名胜区体系建设。1979年,在杭州西湖等风景名胜区建设探索的基础上,浙江省发文要求全省各地申报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名单,并对参与建设的市县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建设厅每年拿出近千万元资金予以补贴。目前,这项补贴资金已达到每年5000万元左右。

  总规划师胡理琛还亲自率领团队,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动员各地尽快申报,尽量做到可保尽保。

  在各地的共同努力下,经过30多年的不断保护治理,目前,浙江省已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0个,地市县各类风景名胜区数百个,其中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各一个,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占浙江省总陆域面积的7.2%,超过全国2%的平均水平,是全国风景名胜区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退耕还林”收回不当出让的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业的产品和旅游目的地,具有资源的独特性、稀缺性、甚至唯一性、垄断性等特点,且开发收益也相对较高,投资回收相对较快,因此成为诸多利益主体争抢的蛋糕。

  浙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有的地方政府将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模式引入风景名胜区,通过招商引资、拍卖、出让等市场化方式,出让景区土地等资产、甚至整体转让景区的经营管理权。一些开发商也把眼光瞄向这块蛋糕,利用其稀缺性、独特性资源,竞相开发“景观房产”、“度假别墅”、“会所”等牟取暴利,甚至拆除大量历史遗留的真迹和古建筑,建设了一批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的仿古建筑或洋建筑……这些急功近利、一哄而上的开发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形成极大的冲击,有的甚至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针对这些情况,浙江省各地政府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痛定思痛,为确保风景名胜区整体性、公益性、公共性,以“壮士断腕”式的决心和“退耕还林”式的方式收回了过去不当出售、拍卖、转让的资源,尤其是整体性出让的资源,以确保风景名胜区的永续利用。

  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当地许多寺庙佛像被损毁,至今还有一些寺院、宗庙、庵堂、禅房被占用,有的用作住宿,有的用作修行,甚至还有的用作做生意。从70年代末开始,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化大力气整治寺庙,除了对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等三大寺庙进行恢复性修缮外,还对占用各类寺庙、庵堂的闲杂人员进行清退。

  腾空出来的建筑物则恢复为宗教用途,如陆续修复了第四大寺庙宝陀讲寺和万佛宝塔,并对一些茅棚、庵堂修旧如旧。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实行免费开放后,为平衡收支,在实行特许经营的前提下,西湖景区开设了600多家宾馆、饭店、商店等商业配套服务设施。其中有5%左右是比较高档的宾馆、饭店、会所。但在运行的过程中,在可进入性、可消费性上屡现问题,如一些企业以会员制或高价位消费阻挡了普通百姓进入消费;一些高档经营场所畸形消费,一度成为侵蚀党政干部的腐败温床。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要求各地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杭州市以铁的手腕在全国率先进行会所整治,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分四批关停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全部30家会所和高档消费场所。还请专家对这些高档消费场所重新进行消费经营定位和规划布局,在以文化创意、艺术、展会等为主要经营方向的前提下,对30个高档会所进行了“一所一策”的转型整顿,对愿意继续经营的,按规划要求转型经营;不愿继续经营的,则有偿收回场所后重新招商,按照规定业态进行经营。

  保护优先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浙江,建立风景名胜区,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是多方面的。浙江的风景名胜区并非建立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大多处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区域,有的甚至本身就处在城市边缘或城市之中,如杭州的西湖、“两江一湖”等风景名胜区。

  如何协调风景名胜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是首先碰到的问题。对此,浙江省各级政府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按主体功能区块划分原则,对风景名胜区采取了分级分类的保护和管理。

  首先,在风景名胜区内划定核心保护区域,实行严格的隔离保护和自然修复。据松阳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局长许明标介绍,在松阳县的箬寮—安岱后被划为风景名胜区后,当地专门成立了管委会,进行了严格的保护管理。在15平方公里内的高山核心区域,实行严格的“封山育林”,闲人不得入内,也不得开发建设,恢复原始森林状态;半山腰部分是景点景区,实行有限开放,发展旅游业,以景养区。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又是另外一种类型,即城市型山水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专家、原杭州市园文局局长施奠东说,保护西湖,其实一是要保护好西湖的花木,二是要保护好西湖的一湖水,还有就是保护好西湖的文物及人文景观。

  在协调保护性开发原则与景区的开放性、区域人口密集性和区域内地方政府的发展经济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杭州市旅委副主任、“两江一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孙喆介绍,“保护为要,文化为魂,旅游为用”始终是我们坚守的原则,只能在坚持“保护第一,发展服从保护”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生态产业,特别是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并不断衍生的养老、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产业,力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

  在“富春江一新安江”风景名胜区的产业调整上,充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以及与风景区资源相适应相协调的旅游业衍生产业或其他生态产业,如休闲、度假、养老、健康、文创、体育、娱乐等产业;富阳市大量淘汰了低、散、差、小的高污染造纸企业,采取举办造纸工业集聚区,集中治污后,还以产业创意化的手段创办了纸业博物馆,融入现代旅游业,向游客展示传统造纸工艺,也取得很好的效益……

(本文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