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歌舞剧院通过改制实现华丽转身
浙江歌舞剧院是我省规模最大的国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以来,通过盘活现有文化资源,增强走市场和演出经营能力;另一方面遵循市场规律,不断培养优秀人才,倾力打造原创精品,民族管弦乐《富春山居图随想》、舞剧《王羲之》、民族歌剧《青春之歌》等赢得市场、赢得观众、赢得口碑。通过改制,浙江歌舞剧院实现华丽转身,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努力争做全国文艺院团的领跑者。
从亏到盈 体制创新出活力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上午8点不到,浙歌排练厅里练功的演员们已经开始跑圆场了。
没有提前预约,只想眼见为实,记者在现场看到,正在排练中的民族歌剧《青春之歌》剧组演员,个个汗流浃背,不论是A角还是B角,谁也不愿意放弃出演机会。
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院团改革的经历者严圣民说,改制后,每个项目都有一个责任人,类似于电影里的“制片人”,谁能演,演什么角色,他(她)说了算。当然,这个责任人也需要竞争上岗。
比如,此次倾全院所有力量创排的《青春之歌》,扮演林道静的郑培钦、扮演卢嘉川的薛雷、扮演余永泽的段永明、扮演胡梦安的严圣民等,都是项目负责人、导演张曼君当面考察、听了演唱后定下的。演员们说:“这样很公平,在角色面前,人人平等竞争。”
《青春之歌》由浙江歌舞剧院、浙江交响乐团联合创排,聚集了国内一线歌剧主创团队,已被列为文化部2017“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入选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2017年度重点项目,成为浙江献礼十九大的重点剧目。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深、制作精、艺术性强。”严圣民说,为了把好艺术关,院团转企改制后,浙歌抽调了民乐、声乐、舞蹈等各部门的代表性人物,成立了艺术委员会。这个智囊团对作品的生产把脉、对人才的引进把关。
在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龙看来,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显著成绩,就在于不断有精品上市。但如何突破瓶颈,突围商业演出持续下滑的窘境,走出一条独特的改制之路?全团上下齐心协力“创精品、走市场、出人才”就成为浙歌改制出活力的秘籍。
不是吗?艺术院团长久以来落下“少演少赔,多演多赔”的病根子,要改变这样的窘境,靠的不仅仅是原有剧团简单的改制或合并、拆分。转制的核心,是国有文艺院团转换经营和生存的整体机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制后的浙江歌舞剧院一方面通过盘活现有文化资源,增强了走市场和演出经营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依着市场规律,引进优秀人才,推出创新精品抢占市场。改制前的2009年,浙歌一年演出收入在700万元左右,到了2016年,票房已经达到2000多万元。
当年一句“如何吸引观众,从而增加演出收入”难倒了众多文艺院团,而如今,浙歌不仅扩展了国内市场,还开拓了海外市场,实现了从亏到盈的大逆转。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双重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样本。
对演员来说,改制意味着多劳多得;于剧院而言,则是文化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民乐“彩蝶女”是浙江歌舞剧院的头号牌子,这几年成名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出场费水涨船高。以前她们的商演出场费只有几千元一场,而现在,五六万元是最起码的。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再一次验证了体制改革、体制创新的活力。
“我不在排练场,就在去演出的路上”已成为浙歌眼下的时尚语。因为所有演员都知道,在浙歌可以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做强团队 不拘一格降人才
杭州大剧院,舞剧《王羲之》全球首演结束,演员出场谢幕。当主演刘福洋出现时,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
这是浙江歌舞剧院舞蹈团团长刘福洋进入浙歌3年后,担任主演及编舞的首部舞剧,也是浙歌文化体制改革3年来推出的首部舞剧。
浙歌人明白,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就无法演出高端的作品,所以浙歌不断引进和打造艺术人才。一般情况下,全国各大院团在歌剧和舞剧排演时都需要向其他院团借演员。然而,浙歌的演员不但满足自己的演出,还可以“输出”,支援外地院团排练。
说到引进的优秀人才,就不得不提刘福洋。正是他的到来,使浙歌的舞蹈团面貌焕然一新。
“在面向市场后,形成市场对院团的倒逼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上有更高的要求。”严圣民说,改制之后院团迸发出更强劲的发展活力,浙歌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出好作品、抢占市场,要把观众请进剧场,就得用作品说话,通过作品传播正能量。
而达成这些目标的根基,就是优秀演员。2010年改制,浙江歌舞剧院引进了刘福洋,请他担任舞蹈团团长。
刘福洋出生于舞蹈艺术之家,年少成名,14岁进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舞专业,毕业后加入了东方歌舞团。
“我从北京来到杭州后,院里对我很信任,给了我很大的发挥空间。”刘福洋说,很幸运来到杭州这样一片文化沃土,可以潜心搞创作。第二年,刘福洋就摘下了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这也是浙江第一次夺得荷花奖,意义非凡。随后,由他创作及领舞的群舞《红色英雄》又在华东六省一市舞蹈大赛中荣获评委会特别大奖,《三人舞》荣获创作、表演双金奖,成绩斐然。2014年,他推出原创舞蹈专场《生命·舞迹》……
近年来,我省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其中,对人才培养尤为重视。省文化厅出台的“新松计划”,浙歌的郑培钦和宋珊瑚榜上有名。2013年,“浙江省舞台艺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设立,针对省属院团青年领军人才进行重点扶持,第一批浙歌有3名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刘福洋是其中之一。作为浙江文化人才专项资金的获益者,刘福洋每年能得到150万元的奖励。在刘福洋的带领下,短短几年间,并不以舞蹈擅长的浙歌,在全国舞蹈界一炮打响。
王文龙说,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就无法演出高端作品,目前浙歌已建立起一支较为完整的团队。仅在舞蹈团,便有多位获荷花奖、桃李杯的年轻舞者。在《青春之歌》中扮演男主角的薛雷,是浙歌从中央民族乐团“挖”来的,在剧中扮演“诗”和“歌”的两名女演员,则是浙歌选送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张劼倩和陈盼盼。
“汇聚优秀人才,探索民族歌剧。”严圣民说,《青春之歌》是浙歌倾全院之力打造的精品,要凝聚所有人的智慧,演绎一场追求理想之梦的旅程。
原创精品
文化市场金钥匙
今年1月25日,“2017欢乐春节·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倾情上演,由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等组成的联合乐团参加演出。中国民族音乐首次在俄罗斯最古老的皇家剧院奏响。当晚,可容纳1625位观众的大剧院座无虚席。
这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舞台的闪耀亮相——新年伊始,作为中国文化部2017年“欢乐春节”的项目之一,联合乐团赴俄罗斯、波兰、英国等7个国家的10座城市巡演,为世界观众及海外华人送去浓浓的中国年味和真挚的中国祝福。
跑基层、走市场,海外商演,如火如荼,改革让艺术生产充满旺盛活力,浙歌一片勃勃生机。
那是2013年,由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献演的“华管繁弦春风度·浙江民族乐团大型新年民族音乐会”在杭州举行,演奏曲目或为原创,或经过重新编排,或曾参与国际展演,为观众呈上了精品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浙江歌舞剧院文化体制改革以后,从被动“送戏”下乡到主动打造精品剧目“卖戏”的首次跨年商演。
“无疑,在浙歌转企改制的第三年,优秀作品的出炉迫在眉睫。”浙歌民乐团团长段永明回忆道,2011年6月1日,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在台北“合璧”。长卷《富春山居图》与浙江有着不解之缘,民乐团的演奏家们突生灵感,何不将《富春山居图》融入民族音乐,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山水意境?
通过深思熟虑、专家分析、采风探访等前期准备,民乐团确定了《富春山居图》民乐的构想。在著名作曲家刘湲和青年作曲家姜莹的合力创作及90多名演奏员的努力下,2013年3月6日晚,浙歌倾力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富春山居图随想》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开启全国巡演首秀,以画谱曲,展示富春山水的美妙。《富春山居图随想》是浙歌民乐团的首部大型原创作品,被业内誉为山水画与民族音乐精妙组合的宏大乐章。
著名指挥家张国勇第一次看到该组曲时大吃一惊:“太棒了!真没想到!”
首演成功,《富春山居图随想》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巡演,引起了世界舞台的关注。2017年春节期间,《富春山居图随想》开启了欧洲7国巡演,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浙歌名声大噪,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精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标志与支撑,也是打开市场之门的金钥匙。《富春山居图随想》的问世,是转企改制过程中一次“尝新”的契机。依靠人才支撑,浙江歌舞剧院不断追求创新,创作出了一批舞台精品:2013年底,大型民族舞剧《王羲之》问世,这是浙江歌舞剧院为传承中华书法文化、弘扬浙江人文元素的精品;2014年底,完成刘福洋舞蹈先锋剧场第三季;2015年,民族管弦乐《富春山居图随想》和舞剧《王羲之》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7年7月9日,民族歌剧《青春之歌》举行开排仪式,男女主角及众演员纷纷亮嗓,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该剧将于9月15日在浙江音乐学院首演。
段永明说:“每一部原创作品都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展现了浙歌民乐团的不凡实力。”
这个实力,来自院团改制后的动力,来自“创精品、走市场、出人才”的活力。今年是浙江歌舞剧院建院60周年,浙歌曾以经典作品《采茶舞曲》等红遍大江南北,60载风雨兼程,今天,浙歌人的理想再度绽放,正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大舞台。